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经典话语 > 正文

沈从文的革命书写 论沈从文城市书写的心理机制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沈从文对城市的情感是矛盾而纠结的,这种对都市拒斥与认同的心理,一方面源于城市外来身份与自卑情结,另一方面来自于知识分子良知与改造民族的悲悯情怀。   关键词:沈从文;城市书写;心理机制;
  作者简介:冯萍(1988-),女,汉族,湖北襄阳人,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6-0184-01
  人们一般谈论沈从文时,津津乐道的便是他所构建的优美的 “湘西世界”,他也因此享有盛名。殊不知,在沈从文的全部作品中,他的城市题材小说几乎占了一半的数量。相形于只以乡土或者仅仅以都市为题材对象的其他现代中国作家,沈从文对都市与乡村的书写是自觉的,而且采用了将原始的乡野文明和摩登现代的都市文明相互参照的姿态,毫无疑问,这为沈从文都市题材的 小说研究提供了相对来说比较独特的都市文化视角。
  一、都市外来身份与自卑情结
  既然沈从文如此钟情于他的湘西故园,把所有温情都倾注给这个人性流畅的乡下世界,并不惜在作品里构建一道与之强烈对立的都市风景,以示爱憎。那么他又为何对城市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甚至为作一个城里人付出了那么多,即使遭受屈辱也宁愿忍气吞声,不曾退却?诚然,我们理解作家的故土恋情,理解作家因追思遥远的家园而营造的理想氛围,但对其瞧不起都市文化又渴望挤入这一文化圈的心态不能不产生疑惑。我们不禁要问,究竟哪种心态更代表了真实的沈从文呢?看来,诱发沈从文动笔绘上等人于纸上的心理动机,并非完全出于对乡下和都市人性反差的感触,而是主要源自他的自卑感唤起的自尊与超越。
  很多研究都有共识,即沈从文对都市生活的体验,对都市文化的审视,都是由他“乡下人”的心理态度决定的。也即是说,浓郁的乡土情结是造成沈从文厌恶都市,排斥和拒绝都市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从沈从文早年来到都市的记录书写中,可以看出,初来到北京的沈从文一无所有,求学无门,求职碰壁,常常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作为城市的“流浪汉”,他感受最多的是都市人情世故的冷漠无情。在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煎熬中,对家乡“湘西”世界中自然人性,健朗生命的怀念,对儿时温馨时光的追忆,成为滋润温暖沈从文情感的源泉,也是他在情感上、心理上优越都市人的精神支撑,更是成为他毕生用来思考人生,寻找生命意义的思维方式。
  沈从文对现代都市的生活是充满恐惧和排斥的,这可以从他早期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他认为现代都市是一个没有关爱,没有同情,没有真情地充满了生存倾轧的残酷世界。可是说,从他早期的作品可以感受到,沈从文对都市是有着强烈怨恨甚至激愤情绪的。有学者认为,沈从文这种不平的愤懑之情其实是不能融入主流社会,不被上流社会接纳的一种反抗,也更是在理想与现实巨大落差的打击下,不自信的表现。孔庆东的研究文章《试谈沈从文的自卑情结》,也鲜明的归因于是沈从文的一种文化―性格自卑。同样认为,对于沈从文而言,故园的“湘西”世界既是造成他面对城市的自卑感,同时又酝酿出了自尊的武器。对故园的追忆和眷恋,成为他医治自己城市病和文明病的一剂苦涩又甘甜的良药。
  二、知识分子良知与改造民族的悲悯情怀
  我们知道对于沈从文的文学评价,自他创作之初就开始了。比较早的肯定了沈从文“湘西世界”的文学功能的是三十年代的文学评论家苏雪林。她认为,沈从文是将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态龙钟、腐败颓废的中华民族血液中,从而使这个民族兴奋起来,从而好在二十世纪的舞台上与别的民族争取生存的机遇与权利。对于沈从文来说,他在都市感受更多的是伴随都市技术发展下,人们面对功利的人性的急速扭曲,人性的萎缩和异化。鲜活的人的灵魂正慢慢被都市侵蚀着,生命失去意义和色彩沦为平庸俗气的躯体,这个民族正在更深的衰老着。对祖国对民族的爱,让沈从文在感受到这种病态后,很自然的对现代都市文明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虽然难免失于偏激和片面。这种对都市文明的全面性的颠覆,成为沈从文抗拒“民族衰老”,重塑“民族品德”的文学手段。其实无论沈从文对湘西世界充满情感的追忆,还是对都市文明的批判,人性病态的指摘,都统一于他共同的文学理想,即“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塑,寻找可能的地方。满怀着对故土的一片热忱,神从甚至认为拯救民族与国家的最好方法就是,将乡村与都市结合起来。即用乡村世界人性的淳朴、热忱、善良、雄强与都市文明的理性、知识和意志相嫁接。
  在《三三》中,对美丽纯真的湘西少女三三对城里白衣青年情窦初开的心理描写,其实暗含着沈从文另外一种隐秘心理。即乡村与都市相结合来拯救民族。但是,一想到都市对人的腐化,都市人的虚伪、堕落,沈从文便深感厌恶。所以,虽然三三对那位城里来的白脸少爷充满着好感,可最终沈从文仍城里少年死掉了,以此来粉碎了他城乡嫁接的可能性。同样的,作品《凤子》中,绅士与“美神的女儿”的乡村女子邂逅之后,本可以城乡结合的,却也是不了了之地结束了。还不能知道这种文本的残缺是有意还是无意识所谓,但从中仍可看出沈从文那颗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知识分子良心,以及上下求索的执著情怀。
  结语
  沈从文对现代都市的书写是迥异于其他作家的,从书写策略来讲,他一方面运用纪实与虚构的手法,“为上等人造一面镜子”;另一方面,以“乡下人”、“都市人”双重审美视角参与文化反思。从对城市的情感态度来说,一方面拒斥,一方面又承认其历史合理性。其中蕴含了他独特的文化品格,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沈从文都市小说的价值更多在于对人性异化的忧虑和对人性复归的探寻,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一种现代人所具有的批判意识,怀疑精神和超前眼光。可以说,谈论现代中国都市小说忽略或者轻描沈从文,抑或者只谈他的湘西小说,都是对这笔文学财富的忽视,都是现代文明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M].三联出版社,1985.
  [2]、吴投文.沈从文的生命诗学[M].东方出版社,2007.
  [3] 、[美]金介甫.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标签:书写 机制 从文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