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经典话语 > 正文

苏诗词传播与接受的控制研究:苏的诗词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苏轼一生历经宦海沉浮,其诗词不仅在创作上受到政治形态的左右,在传播与接受方面同样也深受影响,这种影响尤以“党争”时期更具代表性,“党争”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苏轼诗词的评价与接受,拟以“党争”时期作为典型个例来阐述社会政治控制对苏轼诗词传播与接受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 诗词传播 传播与接受 控制研究
  党争
  一、苏轼诗词传播与接受研究的基本状况
  政治对文学的影响,从各方面看都是深刻而广泛的,宋代士宦显著特点为学者、文人、士大夫三位一体,所以作为两宋政治主要表现形态的党争,对苏轼诗词接受的影响,自然不容忽视。苏轼诗词接受研究是一个大题目,王水照先生曾指出,“几乎从苏轼生活的时代开始,就自然形成了一部长达九百年的苏轼接受史。这部接受史,以2700多首苏诗、300多首苏词、4800多篇苏文为解读接受的对象,又分属以理论阐述为主的学术研究、以作家创作借鉴为特点的文学创作、以阅读鉴赏为内容的大众阅览等三个层面,采取评论、笺注、编选、年谱、传记、吟诵、唱和、刊刻、传抄等不同传播接受媒介形式,具有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理应成为‘苏学’研究中的一个有机构成。”
  二、文学传播与接受与“控制研究”的关系
  研究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文学传播与接受活动中的作用是文学传播学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在传播学的词典里,类似的这种研究被称之为“控制研究”。“控制研究“主要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根据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5W模式,所谓的控制研究更接近于传播者的研究。一方面,作为文学的创作者生活在各自时代,受到各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其文学作品打上时代的烙印。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系统组成部分的媒介组织,受到当时的外部体制影响,对文学传播的内容加以把关,从而影响到文学作品的问世、流传。
  三、“党争”对苏轼诗词传播与接受的影响
  苏轼作为宋代诗文词集的集大成者,在政治上立志致君尧舜但其政治生涯却历经波折。其诗词作品的传播与接受有一个曲折的过程,状况随其政治生涯的起伏而波动,尤其以“党争”时期的表现最为明显。所谓“党争”,就北宋而言,指宋神宗熙宁(1068―1077)、元丰(1078―1085)年间和宋哲宗元祜(1086―1093)、绍圣(1094―1097)、元符(1098―1100)年间王安石“新党”与司马光保守党即“旧党”之间的斗争。苏轼曾写有《进策》、《思治论》等,也主张大力兴革,但苏轼改革思想同王安石改革思想存有很大分歧。
  与新旧两党在政治上的地位变化相应,苏轼诗歌接受也可看出明显的变化。
  1、熙丰时期
  这一时期正处于新旧矛盾日益积累时期,但以文字作为手段打击敌党的极端做法尚未大显其道,故苏轼此时为文坛宗主,苏诗也得到基本肯定,对当时一大批文学家,尤其是苏门中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并通过苏门中人影响了北宋诗风。
  这些诗主要是苏轼对自然山川景物的流连、欣赏与感怀,“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受到读者的普遍喜爱,除了苏轼创作的理趣诗本身优美动人,又饶有兴趣之外,这与在当时的政治情势下,苏轼的诗词得到大力推崇也不无关系。同时,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经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这种理趣诗的风格不仅影响了当时北宋的诗风,也在后世得到广泛的传扬。
  2、元事占更化时期
  此时期,由党争而起的“君子、小人之辨”开始严格区别君子与小人。同时,宋人政治、学术和文学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主体和党同伐异的主体性格,决定了北宋党争兴治文字狱,以“文字”排击异党的特点在所难免。元事占时期高太后听政,保守派占绝对优势。苏轼诗文的传播接受也得到了一个绝佳的大环境。元?党人执政后,焚毁“荆公新学”,全面否定了熙丰新政。在元?时期,诗赋大张其道,苏轼等人甚至推进恢复了诗赋取士制度。
  政治上的绝佳环境,让苏轼的诗词作品的传播与接受得到了一片广阔的自由天地。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苏轼等人的诗词创作将宋代的诗词艺术推向了高峰,以“元佑”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达到了宋诗的鼎盛时期,近人陈衍说:“余谓诗莫甚于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祜也。”,所谓“元?”,就是指以苏轼为主力的北宋后期诗坛。
  3、绍述时期
  在元?以后的“绍述”时期中,苏黄等人的诗文遭到了严厉禁锢。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重新启用熙丰新党,驱逐元事占党人,进行“绍述”。“绍述”即继承恢复熙丰法度之意,始于哲宗绍圣元年,终于徽宗宣和七年,达三十五年之久。在此期间,元祜党人虽一度还朝,但很快再遭流放,朝政主要由新党把持。而新党的“绍述”之政,实际上逐渐演变为禁锢元{;占党人和其他异己分子的陪衬,终成全面的党锢。绍圣以后,新党为了“绍述”王安石新法,恢复了“荆公新学”的政治地位,并在全面排击和元祜党人,以及实施元?党禁的同时,出现了全面禁毁“元?学术”的局面,造成了继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的又一次人为的文化大劫难。但是,朝廷的禁令,并不能完全禁锢精英文化的发展传播。相反的,苏轼诗歌在宋代当世,不仅在士大夫间依然流传,并且在民间有广泛影响。
  四、总结
  由上述可见,随着党争新旧势力消长,苏轼的政治地位、日常生活、诗歌内容风格均受明显影响。而与此相应,两宋时期,苏轼诗歌接受也经历了一个颇令人回味的波峰浪谷式的过程。但是经典的生命,即使不能与政治完全脱离关系,依旧有其独立性和必然性。文学与政治,固然不能彼此无涉,却并非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来看,政治控制对文学的影响始终存在,这张政治权力织成的网络,以封建势力为经纬,牢牢束缚着封建时代的文学传播者们,同时也在文学传播者们作品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中打上了深深的印记。政治控制对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是从传播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政治控制的存在始终都是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参考文献:
  [1]王水照.苏轼研究史稿序[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1,23(3).
  [2]文言.文学传播学引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3]石遗室诗话(卷一).
  [4]林语堂.苏东坡传[M].群言出版社,2010.
  [5]文言.文学传播学引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标签:诗词 接受 传播 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