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警句 > 正文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_浅谈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几点做法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上日趋成熟,而社会阅历浅,心理上比较稚嫩,因而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在突然的打击和挫折面前荣誉心律失常。中学生出于少年期向青春期转变过程中思维机械、单一和不全面,生活中的某些突然事件、人际交往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学习过程中的挫折很容易导致它能不良的心理反应。这种不良的情绪反应不仅有害身体健康,而且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个别的极端行为甚至造成社会危害,报复杀人、破坏、自残、自杀等。这些情况反映了我们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教师要全面把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逐步改变不良心理状态,在自我教育中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培养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增强他们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帮助它能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及其分析
  
  从大量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看,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的来说是好的,但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厌学。一些地区由于小学没有升学压力,与中学教学脱节。一些学生养成了对学习没有兴趣,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的习惯。思维迟缓,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考试及作业的错误率极高。
  2.逆反。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常产生与常态相悖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特别是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
  3.容易发怒。这类学生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很容易波动,例如,生气、急躁、发怒等等。这类学生报复性强,有时会无缘无故地大声哭叫,常有干危险是和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常常后悔。
  4.社交恐慌。一些学生对社会交往行为产生强烈的恐惧,往往寻找借口回避,即便是与家人、老师、同学在一起也感到不自在、这类学生对他们的言行过分敏感,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入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保持怀疑态度,对老师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胆小等异常反应。
  5.嫉妒。一些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业成绩或某一方面的能力不如别的学生而心怀怨恨,采取偏激的态度,不但不学习他们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
  6.不良嗜好。一些学生有吸烟、喝酒、手淫等不良行为的习惯,一些学生玩网络游戏上瘾,并由此产生不少问题行为――逃学、旷课、迟到等,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7.焦虑。这种心理障碍在中学生身上表现得比较普遍,大多数较轻微,时序时间的较短。轻微、短暂的焦虑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潜力。少数学生焦虑时间持久,对周围环境的刺激比较敏感,他们易产生失眠,难以入睡,长期感到莫名其妙的恐惧、紧张和兴奋。这不仅对学习产生不良影响,而且不及时疏导和诊治,容易演变成恐怖症、癔病等多种心理疾病。
  8.抑郁。一些学生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沮丧、颓废,自我评价消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对学习缺乏信心,对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对改变自己的处境持悲观态度。这类学生往往不引人注意,他们不影响课内外秩序,不妨碍教学和各项活动。随着其不良的情绪的发展,其内心紧张程度的加重,他们会日益消沉下去,严重的可能发展为抑郁性精神疾患,有的会做出自杀行为,甚至出现轻生行为。
  
  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因此教育也应采取相应的方法。学校要专门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矫治和预防心理失调与心理障碍,教会他们自我心理保健。让他们学会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我、认识现实、正视逆境、自信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劳逸结合,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保持健康的情绪,借助释放、升华、转移等方式克服不良心境。
  2.通过活动,培养健康心理。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增加营养,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指导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观赏体验大自然、文学艺术、社会中的“美”;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懂得人生的真正价值并满怀信心地去努力奋斗。另一方面,教师可遵循趣味性、可行性、发展性和序列性原则,采取制定计划,保证时间、人员和场地,积极宣传、及时指导和认真总结的操作策略,针对中学生在活动中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心理。通过自主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处事的心理品质,克服依赖心理;通过志向训练,培养的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克服惰性心理;通过情感训练,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防止闭锁心理。
  3.帮助学生学会交往。实践证明,群体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谐的关系使人感到温暖,产生安全感;相反,彼此冷漠、互不来往,甚至仇视和猜忌的关系使人产生压抑和焦虑,缺乏安全感,导致多种心理问题,影响之应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帮助学生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要指引学生尊重父母,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苦心、指导家长关心子女的学习、道德品质和生活。在他们生活和心理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合理的指导,平等对待子女,尽量满足其正当要求,尊重他们的意见。其次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热爱的学生,对学生充满希望和信心,学生受到鼓舞,就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再次是建立了良好的同学关系,教师要指导学生恰当的评价自己和他人,正确的识人和择友,与同学团结友爱,彼此沟通思想,达到相互了解和信任。最后是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与异性交往,破除对异性的神秘感,形成健康地性心理,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使男女生相互尊重、关心和爱护,把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科学文化中去,促进它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4.进行学习方法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包括:教会学生科学用脑促进智力发展;培养的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的获取知识;增强学习毅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及时分析自己学习中的问题;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制定学习计划,掌握学习技能,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提高学习效率。
  5.优化周边心理环境,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的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属周边心理环境的状况。
  研究表明,班主任是营造学生所属周边心理环境的关键人物,这就要求班主任首先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的心境,养成开朗健康的性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次要以爱心治理班级,关心学生,真诚地与他们交往,以民主制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组织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宽松的班级氛围。

标签:几点 浅谈 心理健康 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