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警句 > 正文

棋王阿城赏析 [《棋王》赏析]

时间:2019-01-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第一次看《棋王》时就被一种莫名的感觉所吸引,所以就一口气读完,之后坐在椅子上仍然在回味其中的情节。我喜欢阿城在文章中所渲染的紧张氛围和未知的结果,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那种观火无法感受到的。
   阿城,原名钟阿城。出生于北京,籍贯四川,中国当代作家。据说阿城十二三岁时就遍览了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雨果等中外名家的著作。中学还未结束文革便开始,高一时学业中断,下放山西插队,并开始学画。为了到草原写生,他去了内蒙古插队,后来去云南建设兵团农场落户。文革结束后,《世界图书》破格录用阿城为编辑,1979年回北京。伺候帮助其父撰写《电影美学》。此间与父亲研讨马克思的《资本论》、黑格尔的《美学》、《易经》、儒学、禅宗等。1984年发表处女作《棋王》,引发关注,并或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评选优秀作品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棋王》表现出阿城的哲学观念:普遍认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准低下的贫民阶层看来,也许是物质上升了一级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常常是历史的缩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种被迫的情况下,焕发出一定的光彩。之后,普通人又复归为普通人,并且常常被自己有过的行为所惊吓,因此,从个人来说,常常是从零开始,复归为零,而历史由此便进一步。
   《棋王》也被誉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棋王》发表在《上海文学》1984年第7起,后收入作家中短篇集《棋王》中。是作家的成名作,也是新时期“文化寻根”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王一生从小家贫,偶然的机会使他迷上了下象棋,并且痴迷成性,他母亲深知儿子所好,在临终时留给他一副磨好的“无字棋”。 “浩劫”伊始,王一生因“棋呆”一时流言满天飞,批判他的大字报比比皆是,他却不在意,只知拾纸卖钱解决吃饭问题。这使他结识了一个拾破烂老头,在老头指点下他的棋艺有了飞速的进步。不久,王一生在下乡列车上与“我”邂逅,并且在“我”工作的农场里认识了棋坛世家后人倪斌,两人因下棋情投意合,成为挚友。倪斌以家传宝物为承诺,为王一生争取了区运动会棋赛的资格,但王一生拒绝参赛,后来王一生主动找到比赛获胜的几位高手,提出比试棋艺的要求,一时吸引了众多高手欲欲跃试。这次比赛从上午比到傍晚,王一生挫败其中八人并夺得最后一盘胜势,此时最后一盘与王一生对弈的老者――运动会冠军,亲身来到现场向王一生求和,并大赞王一生的棋艺融汇释道,世所罕见。王一生答应了他的求和,比赛以王一生的大获全胜告终。赛后,王一生见到我交还的“无字棋”,大哭了一场,这才从如痴如醉的棋局中清醒过来。
   小说以“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为背景,通过擅长下棋的知识青年王一生的故事,从“吃饭”和“下棋”两个方面入手,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和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同时,还显现出了相当深刻的文化内涵。
   王一生是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知识青年形象。一方面,他自幼家贫,在饥寒中长大,使其过早地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养成了务实、坚韧、正直又有几分迂执的性格。他知道生活的艰辛,知道吃饱饭的不易,为此,把用劳动来换得衣食看成是人生的第一要务,而没有过高的物质追求。作品从他的吃相和对吃的理解,形象地展现出朴素而严酷的生活真理。另一方面,他又酷爱下棋,精于棋道。从小他就喜欢下棋。为了学棋,他曾拣过垃圾;为了学棋,他长途跋涉,“向天下人”学习,却不肯拜连残局都走不通的“名人”为师;他希望能参加地区的象棋比赛,却也不愿依靠不正当的手段来参加比赛,表现出他正直的品格和对中华棋道尊严的维护与追求。比赛结束以后,在与九个人同时进行的“车轮大战”的战中,他力克群雄,取得了胜利。
   《棋王》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在艺术上具有着鲜明的特色。首先,作品的取材角度新颖不落俗套。作为一篇“知青”题材的小说,《棋王》没有像其他同类作品那样极力渲染上山下乡给“知青”们带来的苦难和悲欢,而是描写了一个出身社会底层的知识青年王一生的故事。他既不把上山下乡视为艰难历程,也不把它看成是一种壮举,而是以“去的是有饭吃的地方”的态度,平静地对待即将发生的一切。在描写人物形象时,也努力避免俗套,从“吃饭”和“下棋”两个方面入手,来展现人物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使人感到耳目一新。
   其次,在结构上,采取了从头写起到一般事件结束的传统方法,以简单朴实的笔调深入地讲述故事。既注意情节的单一,不追求情节的波澜起伏、曲折多变,又注意线索与情节之间的联系,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作品还借鉴了我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使文字简洁有力、精炼朴实,充分体现出民族化的特色。在描写上,多使用平淡无华的白描,而极少用修饰语;多采用动作的细致刻画,而很少使用人物内心情感宣泄的手法;语言则大多干干净净语构成,没有形容词的复杂描写,表面上看似“粗俗”、“笨拙”,实则极为传神。
   小说在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所以独树一帜则在于,作家目的不在“以文传棋”,而在“以棋写人”,而且以一个与时代的文化精神颇有些不合的小人物的故事,展示出实人生、真生命的存在。什么穷、什么外界干扰、什么无资格参赛,即使在“史无前例”的时代,也不能割断王一生和象棋的关系。在这里,作者通过人物形象力图阐释的,并非人与棋的关系,而是一种平凡而实在的人生态度。
   当读到王一生因其“呆”,误撕某造反团的大字报致使其“大”名沸沸扬扬,本人也被对立的两派争来夺去成为“斗争”焦点而忍俊不禁。阿城审美视角的独特处在于,当他反思那一时代时,不是沉缅其中。巧妙地以王一生这样一个普通小人物和时代“主导”意识相违拗的人生追求显示出来的,在鲜明的映衬中,揭示了那一时代被扭曲的文化表层之下,历史、生命坚实而不可逆转的进程。王一生的爱棋、下棋,他谦虚、好学、坦诚、刚毅的棋品――持身谨严的人品,诚然表现执着的生命热力,但作为一个人热爱生命并非是一句空话,生命也并非空洞的,作品中关于王一生对“吃”的感受、看法、包括吃态的描写,成为作家刻画人物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作家对中国古典哲学、对道禅精神的领悟,潜移默化地渗透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之中。在王一生的学棋经历中,拣烂纸老头的指点勿庸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那对“气”与“势”的了悟,使王一生的棋艺日精,最后力克群雄、稳操胜券。作者关于王一生棋场鏖战一段的描写,尤为突出地显示了作者创作思维的这一特点:王一生“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散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与其说这是一个神情专注的棋手,勿宁说这是民族文化精神融铸而成的一个棋魂。概而言之,作品将玄渺的哲学命意和高远的文化沉思寓于平凡人生的揭示与升华,在故事的叙述中,以朴素的写实笔法,注之以意、行之以情、凝之以神,形成了阿城小说感人至深又耐人寻味的独特凤格。
   3万字左右的《棋王》,每每读来都爱不释手。从阿城的笔下我我体会到了人生,领悟到了一种人性、一种精神、一种感动,一种对人生的积极态度。让我明白在困难的环境下,永不放弃,生命终将绽放美丽的花环。(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标签:棋王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