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警句 > 正文

【高职教育下基于能力为核心的大学生培养体制改革的思考】 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过度,同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各种岗位都需要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特殊性,在高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在学生培养的过程当中,存在着一些我国高等教育下的共性问题,同时还有一些属于高职教育所特有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做了一些调研和探讨,希望能为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有所贡献。
  关键词:高职教育;能力;体制;改革
  1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纵观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结果。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高职教育,在之后的20多年,随着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也获得空前的发展。特别是一些高职教育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如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办社区学院,主要服务于社区人员,学校课程依据当地的需求设置,实用性强,并且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德国的高职教育,改变了单一的高等教育模式,采用分流的办法设置高等专科学校,该类型学校与传统的大学角色相当,地位一致,作用甚至比传统大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还要大,特别是德国的“职业资格早期检测系统”强调企业在监测过程中的参与和评估,从而保证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企业对第一线员工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随之不断向前发展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高职教育也开始逐渐兴起,并引入西方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快速发展,其大概发展的过程为:
   1977-1984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恢复阶段,在这一时期内,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和高等教育的招生,同时也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创办了以职业大学为代表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
   1985-1994年,我国高职教育的探索与调整阶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使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成为传统本科院校的有效补充,从此,我国高职教育开始正式纳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在这一阶段,我国积极发展高职教育,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积极发展成人高等教育。
   1994-1998年,确立我国高职教育的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为标志,高职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应有的地位,从而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1999-2004年,快速发展阶段,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逐渐加大,规模增加,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一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一线专门人才。
   2004年至今,高职教育的全面提升质量阶段,2004年教育部发文《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由关注量的培养到质的提升,注重人才培养的内涵,培养能够适合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人才。特别是在2004年后,高职教育把精品课程的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校企合作、教师队伍的“双师”型建设、示范性高校的建设等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些措施的出台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2006年12月份发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该文件的出台,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重点抓教学质量上。2012年3月份,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了全国职教战线创新发展工作的八项重点,更加坚定了16号文件的精神,进一步使我国高职教育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
  2 高等职业教育基于能力为核心的培养体制的现状
   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发展,应该说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截止2010年底,我国高职院校已有1,200多所,在校生规模达到了1,300万人,占我国高校总人数的60%。高职教育的进步不仅仅在规模上有了很大的提升,高职教育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培养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但是我们不能仅看到成绩,更需要反观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所在,才能使我国高职教育更好的发展下去。当前,我国在高职教育的体制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办学体制上,高职教育主要以公办高职院校为主。我国到目前为止,教育仍然是以国家主导,政府既是出资者也是管理者,从而学校的各种活动都必须由政府来进行调控,学校缺乏主动性,但由于各地特色不同,政府办学只能考虑高职院校的共性问题,而不能很好的根据特性问题来解决具体问题,从而造成高职发展体制僵化。
   2)管理模式上,以政府管理模式管理高职院校,效率低下。教育是有别于政府的,对社会有特殊作用的社会服务单位,但我国目前高职管理体制仍然沿袭政府行政模式进行设置,并运用政府的管理机制运行。这种管理模式,必然导致在高校中以行政为中心,突出“官本位”,忽略办学的本质, 降低了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在教育中造成主客体关系倒置的错误关系。
   3)在招考制度上,仍然实行普通的高考制度,同本科院校争夺生源,很难招到优质生源。我国高职院校的现行招生制度,就是以第三批志愿进行招考,在学生心目中,高职院校就是等同于大专学历,是不能上本科退而求其次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区别,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产生低本科生一等,技不如人的感觉,从而造成对学业的倦怠。
   4)在毕业制度上,仍然是“学历至上”论,导致学生不重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而只关心学分。虽然高职院校在毕业制度上不断的改革,从原来的毕业证,到现在的“双证书”或者“一书多证”,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重证书和学历的本质现象仍然没有改观,学生注重考取很多证书,但是证书的效用的发挥到底如何,证书的含金量如何,不得而知。
   5)在能力培养层面上,高职教育的培养定位上,是以培养高操作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因此这些人才应该是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但是当前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制度问题,高职招生处在本科和中专的“夹心层”,学生从理论和技能上都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程度,理论能力比不过本科生,技能层面比不过中专生的一种尴尬局面。
  3 基于能力为核心的大学生体制改革策略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理论知识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针对如何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的高技能人才是我国高职改革的重大课题,各个高职院校也在积极寻找更好的模式进行改革。但是,高职教育的体制改革,不仅仅牵涉到高职院校一方面,它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才能够找到更好的发展道路,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政府层面上;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宏观高职教育制度,使高职招生与本科招生并行化,提升高职生源的地位、质量,使高职学生在观念上与本科生平起平坐;其次要改变现行教育制度的“严进宽出”的现状,而应该采用“严进严出”或“宽进严出”的招生制度,对毕业制度严格把关,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以严出为标准,提升学生普遍“厌学”的现象;最后要加大高职院校的投资规模,作为以工作技能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在实验室和实训室的投入方面,要远远高于本科院校,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国家资本投入有限的前提下,可以引进社会资金,从而提升办学效率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率。
   2)学校层面上;学校应在政府正确领导下,制定出符合自己学校特征的制度服务于学校各个层面的需要,特别是在学校的管理层面上,要树立服务于老师和学生的意识,制定方便学生、老师的政策,特别是应该引入公平、有效的竞争机制,增加办学活力,提升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
   3)企业层面上:高职教育就是为了培养更符合企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但是真正适合需求的人才需要企业的配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企业不时进行参与指导,使学校的教学能够与时俱进,跟得上企业需求的变化,这就要求企业需要有长远战略性的眼光,除了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市场行为之外,还需要能够配合学校完成一定的培养学生的任务。
   4)专业层面上;专业的设置是依据社会的需求而设置的,因此专业一定要贴近社会,高职教育中,在专业设置方面,更需要考虑具体的岗位要求,在培养目标方面就是以高端的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的,所以,专业需要与社会紧密结合,在培养、稳定并做好一个专业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社会上需求的变化,在大方向不变的同时,侧重点要跟得上社会需求的变化。
   5)课程层面上;课程是同学们学习知识的载体,在高职课程方面,我们需要区别与一般本科教育的课程,需要把理论知识融入技能知识之中,而不能单纯的开设纯理论的课程,这样由于枯燥无味,会使学生不感兴趣,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应该依据现在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安静思考时间少的特点进行考虑,融理论知识于操作之中,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思考为什么,再去引入理论的学习,从而达到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知识和素质的双重目标。
   6)教师层面上;虽然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特别是高职教育,由于其地位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弱化教师的主体地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师仍然是课程的主要管理者、指导者,因此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的提升,所以,现在高职所提倡的“双师”结构,“双师”素质都是必需的。但是,对于教师不能同学生一样,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证的追求上,更多的是需要走入社会,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熟练掌握企业的真实操作,然后再经过自己的加工处理,融会贯通,提炼精华教授给学生,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学习,从而起到“教”和“导”的作用。
   7)学生层面上;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所有教育改革成果的最终实践者、行动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高职学生如何能成为一个高端的技能型人才而进行努力,所以,首先,我们要让同学们意识到这个社会上的很多机会是有准备的人才能够抓住,同学们必须努力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一张证书而学习,而是需要出于自己对知识、能力的渴望和需求而学习,要从意识上改变“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思想。其次,要放低身段,现在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他们就应该意识到他们毕业之后就是要从基层做起,把所学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而不能以大学生自居,高不成低不就。最后,还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老师原来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到现在的以同学们参与为主、老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方式改变,这需要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相配合。
   因此,高职教育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作为高职教育中的一员,我们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真正能够学到知识,能够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技能型人才,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我国高职学生能够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 金高品,李蓓春.国际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12).
  [2] 吴岩,孙毅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篇[M].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
  [3] 张皓明.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5(29).
  [4] 邹伟.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0(10).
  [5] 冯伟国,徐静谬.教育发展研究[J]].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能力培养目标模式初探,2002(11).

标签:体制改革 培养 思考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