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寄语 > 正文

对党的认识【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探索】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十六大以来中?共产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理论与现实的需要,提出了“六个基本”的和“八大举措”的“三农”理论。与我们党以前的“三农”理论相比较具有产生的社会背景新、追求的目的新、体现的指导思想新、提出的观点新、制定的措施新等基本特征。十六大以来中共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理论探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把马克思主义与我们党的“三农”理论发展到新阶段;论述了在工业化中期政府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探索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
  关键词:十六大以来;中?共产党;“三农”理论
  中图分类号:F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2-0001-07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中?共产党已经走过90年的风雨历程。在党的90岁生日之际,对党的历史,特别是党的执政经验与理论进行系统地总结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对十六大以来中?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探索作以系统的总结。
  一、十六大以来中?共产党解决
  “三农"问题理论探索
  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一)研究现状
  近年来,有关“中?共产党历史经验”的研究成为学界热点之一,但对于“十六大以来中?共产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基本经验”的研究却很少。就?内研究现状而言,虽说“三农”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有关十六大以来中?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探索的整体研究并不多见。现就搜集到的资料,就十六大以来中?共产党领导农村工作基本理论的研究分下述两类略作综述。
  1.有关党领导“三农"32作的理论创新和发展的研究。当前,全面研究十六大以来党对“三农”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文章比较少,绝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都是围绕着十六大以来党对“三农”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某个方面进行的:(1)关于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理论创新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的研究。如:山东大学张春梅在2007年硕士论文《胡锦涛的“三农”思想研究》中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三农”理论的探讨和列宁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是胡锦涛“三农”思想的理论来源。(2)关于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理论创新与发展的主要内容的研究。方振辉在《理论视野》2007年第4期发表的《十六大以来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理论创新》一文中,把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理论创新分为:重中之重,两个趋向论断,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与维护农民权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七个方面。(3)关于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理论创新与发展的主要特点的研究。如:何丽芬在《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发表的《胡锦涛对“三农”问题的理论创新》一文中,把胡锦涛“三农”思想的主要特征归结为五个方面:一是“三农”定位的高度,二是科学理论的系统性,三是理论风格的求是性,四是施政思路和政策措施的多样性,五是价值取向的人民性。(4)关于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理论创新与发展的重大意义的研究。如山东大学张春梅在2007年硕士论文《胡锦涛的“三农”思想研究》中认为,胡锦涛“三农”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一是进一步深化了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二是推进了我?关于“三农”工作的实践。
  2.有关党领导“三农"22作的基本政策的研究。关于十六大以来党领导“三农”工作的基本政策的研究并不多见,主要是对“一号文件”的研究。如,董文兵在《中?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发表的《从十个“中央一号”文件看30年农村改革》一文比较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共产党专门就农村工作相继在20世纪80年代和新世纪初两个时期共发布的lO个中央“一号文件”,总结了lO个中央“一号文件”所集中反映的中?共产党通过政策制定和实施推动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
  总之,当前研究十六大以来党领导“三农”工作的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成果中,大多数学者仅仅就某个方面的创新进行了研究,就十六大以来党对“三农”理论与经验的创新与发展进行及时、全面梳理的文章还未见到,这就为本课题研究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和余地。
  (二)研究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农村经济发展最快、农民得实惠最多、党中央出台惠农政策最多的一个阶段。面对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理论界对这一阶段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经验和理论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研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至少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
  1.理论层面。系统总结十六大以来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经验和理论,进一步完善中?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体系,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学理资源。
  2.实践层面。通过总结十六大以来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经验和理论,指导我们科学面对我?农村发展出现的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今后的相关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十六大以来中?共产党解决
  “三农"问题理论探索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农”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农产品告别了短缺,但是“三农”问题不断显现,“三农”工作的形势越来越严重,引起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针对“三农”工作,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举措,把我们党的“三农”理论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深入研究十六大以来中?共产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基本理论产生的背景,有利于深刻理解理论产生的科学性和现实针对性。而十六大以来中?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探索的背景可以从现实与理论两个角度来把握。
  (一)现实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农”工作的形势越来越严重,用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还可以把当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用以下几个字来表述:
  1.重:农民负担重。(1)税费负担过重。税费改革前,农民的各项税费负担逐年增加,2000年达到1 359亿元。(2)教育负担过重。?家统计局城乡调查队抽样调查发现,在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在拥有就学阶段孩子的农村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了32.6%;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也分别达到了25.9%和23.3%。(3)医疗费负担过重。卫生部2004年12月2日公布的《第三次?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我?医疗服务费用增速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开销已成为家庭食品、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城乡居民平均一次住院费用相当于一个居民一年的收入。
  2.多:农民利益流失多。(1)价格方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家为了完成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和合同定购。通过农产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的形式,运用比较隐蔽的价格手段,使农民的利益合法地从农业流向城市的工商业。专家估算,建?以来农民累计作出的资金贡献高达约 9516亿元。近几年来,虽然国家放开了工业消费品的价格,但一些行业仍处垄断经营状态,同时,工业产品在价格方面相比农产品本身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实际上工农产品之间的“剪刀差”仍然存在,专家估计每年仍高达1000多亿元。(2)税收方式。具体表现为城乡居民的税负不公与传统农业的税负过高,在税费改革以前农业税逐年增加,2000年达到465亿元。(3)信贷方式。近年来,由于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各大商业银行为了提高自身的效益,普遍存在从农村中收缩营业网点,并且转移信贷重点,向大城市和大企业集中。直接导致金融机构从农村吸储多、放贷少,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据测量算,1996-2000年,农村地区通过信贷渠道流出的资金由1912亿元增加到4048亿元。另据有关研究,在改革以后的数年份中,信贷资金都是从农村净流出的,在1979-1994年的15年间,有11年为净流出,流出资金总量为882亿元。致使农业和农民办的乡镇企业贷款十分困难,以2000年为例,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99371亿元,而用与乡镇企业和农业的仅占10%,(4)土地征用方式。现行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规定,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审批制。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规定农民集体土地征用补偿标准。而城市建设土地的出让价则实现了市场化,农民的集体土地转为建设用地市场价格大幅飚开,远远高于对农民的补偿,为政府建设城市积累了大量的资金。据有关部门粗略估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土地征用从农村中转移出的土地资产收益超过了2万亿元。(5)行政管理制度。现实中乡镇职能严重错位,一方面严重侵犯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另一方面,一些乡镇干部为了片面追求政绩,不切实际地大搞政绩工程,使农民苦不堪言。同时乡镇机构雍肿、人员膨胀,全国仅在编的乡镇干部有1200多万人,大约40个农村劳动力供养一名干部,为了解决乡镇工作人员的吃饭问题和维持乡镇的正常运作,巧立名目、乱集资、乱罚款,以罚代管,变换各种手段从农民身上取得收入,这无形又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6)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后我国阻碍城乡人口流动的户籍约束与城乡壁垒仍然存在,有许多对农民工的歧视性规定大大地束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土地的生产率极低,在农村形成了约1.5亿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在城市中进城务T的约1.3亿农民工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他们既不享受社会保障,也享受不了基本的劳动权利。他们用超长的劳动时间,恶劣的工作环境,换来是微簿的工资。他们用辛勤劳动为城市的繁荣富强做出巨大的贡献,但却总也摆脱不了贫困和被歧视的境况。据测算,一个农民工在珠江三角洲地带的贡献,折合成GDP约为3万元左右,除去自身消费和带回家乡的费用,还剩余1.5-2万元左右。以平均每人最低贡献1-2万元计算,四川有300万人在广州打工,为广东省的GDP的贡献每年约为300-400亿元。
  3.少:财政投资农村少。(1)公共财政: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国家从农村中征收的税收增加很快,但国家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则明显落后于农村税收增长的速度,使财政资金从农村中净流出1978~2001年,农业税和乡镇企业税金由54亿元增加到了2 594亿元,年均增长20.3%。同期,国家用于农业的支出由不到51亿增加到1516元,平均增加10.5%。致使农村资金由财政渠道净流出达1078亿元。(2)社会保障:现实中农村的社会保障严重缺失,政府把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绝大部分投向了城市,在城市已经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是分配给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农村比例严重偏低。2002年财政用于城市社会保障的资金约1200亿元,城市人均239元,而投向农村的约186亿元,农村人均约24元。农村社会保障主要以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为主。
  4.大: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主要表现。2002年达到3.11:1,创改革开放24年来新高。2003年将再创新高。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表明,城乡居民收入比一般为1.5:1,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为其一。
  5.差: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集体组织的不断解体,农村公共物品缺少了主要的投资主体,灌溉系统、道路桥梁年久失修;一些曾经消失的流行病重新出现;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使得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这些严重的问题要求我们党需要对以往的各项政策进行反思。
  (二)理论背景
  发展经济学认为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一时期阶段性基本特征是农业不再替工业发展提供利润,农业与工业的相互关系将得到大的改变。工业依靠自身的积累实现增长,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城乡统筹的前提和条件。因为当工业化借助农业剩余扩张到能够通过自身的积累生成推动工业化的能力时,工业化进一步推进就不应再从农业中吸纳资本等要素。刘易斯认为,随着农业完成工业化积累的转折点出现,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萎缩,农业应成为接受“补助”,而不是受“挤压”的部门。换言之,一旦农业利润不再作为积累流向工业部门时,农业就获得了利用自身积累来寻求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机会与权利。这就是工业化中期阶段城乡关系的基本特征。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适应,确保农业积累不再为工业发展所吸取,农业与非农产业平等发展。众多学者认为,2002年中国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成为最重要的理念。所以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对“以农补工、以乡养城”的发展模式进行调整的时机已经成熟。
  三、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
  “三农"问题理论探索的成果
  “三农”工作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党无论是从现实的角度,还是从理论的角度都需要对农村政策进行调整和改革。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针对“三农"32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我们党新的“三农”理论思想,可以概括为“六个基本”的理论体系和“八大举措”的政策体系。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六个基本”构成了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农”工作的基本理论体系
  1.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三农”工作方针开始重大的转变,由城乡有别向统筹城乡,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转变。
  2.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2003年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 工作会议,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了在这个阶段“三农”工作在党和政府全部工作中所处的地位。
  3.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论断,并在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我国现在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正确判断,为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现实和理论依据。
  4.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2003年年底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着重研究了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等重大问题,中央指导农村工作的文件进一步明确,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长期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我们党制定新“三农”的政策提出了基本方针。
  5.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专题叙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同年11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研究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时指出,2006年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志着我们党对“三农”的关注由经济层面向全方位的转变。
  6.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目标。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对“三农”工作做出了新的部署,对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我们党的“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这“六个基本”构成了新时期指导“三农”工作的基本理论。
  (二)“八大举措”构建了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农”工作的基本政策体系
  正是基于这一些战略思想,2004-2008年,中央连续出台了5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强农惠农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一是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终结了2600多年农民种地缴纳税收的历史;二是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农业补贴制度,开创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历史先河;三是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迈出了农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四是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五是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减轻了农民看病就医的负担;六是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筑了困难农民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线;七是不断加快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八是切实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和服务,推动了城乡平等就业的进程。这八个方面的重大举措,基本构建起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初步搭建起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正在形成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
  “三农”问题理论探索
  成果的特征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三农”理论,与我们党以前的“三农”理论相比较具有显明的新思想和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生的社会背景新
  我们党以前的“三农”理论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化初期阶段,在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来的;而我们党的新“三农”理论是在我国工业化发展到中期阶段提出来的。因而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是完全不同的。
  (二)追求的目的新
  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是人的衣食之源,也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统治者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一方面重视农业和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又重视农业税收,重视禁止农民经商获取流通领域的利润。这种重农思想和重农政策,主要是重农业生产,重农民人口的数量,重国家对农民的索取。
  我们党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农民问题,把农民问题当作革命的主要问题,所以农民拥护共产党,支持党领导的武装斗争。革命胜利后,我们党把7亿亩土地分给3亿农民,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按说农民问题应该解决了,但实际上并没有根本解决。因为新中国要强大起来必须搞工业化。借鉴国际经验,从中国国情出发,发展工业化,必须走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道路,也就是“以农补工、以乡养城”的发展模式,因而国家继续征收农业税,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同时还实行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经过20多年,我国工业化发展了,农民对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工农差别、城乡差距形成了,而且愈来愈大。事实上我们党重视“二三农”工作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完成工业化所需要的原始积累,农民仍然是被索取的对象。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工业化发展也在总体上到了中期阶段,而城乡差别仍在扩大。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中央提出了新的“三农”理论,从战略看,主要是重农业、农村生产力发展;重维护和实现农民利益;重政策创新和制度改革。从工作看,主要是财力分配等向“三农”倾斜,特别是废除农业税,实行补贴政策,“以工补农”取代了“以农补工”。很显然,我们今天既重农民的力量,更重农民的利益;既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更重农民分享发展的成果。因此,新的“三农”理论追求的目的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也就是说既重农民的“力”,更重农民的“利”。
  (三)体现的指导思想新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新的指导思想。中央对“三农”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政策主张,特别是几个“一号文件”所制定的政策,集中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农业的主人。从根本上说,农业、农村问题都是农民的问题,农业、农村的发展要靠农民的全面发展。因此,从农民问题着手,是解决农业、农村问题的关键。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最重视的是人的问题,是农民的问题。中央坚持把农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4年“一号文件”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和首要目标,体现了对农民的最大关怀;文件首次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民工的地位和贡献做了充分肯定,表现了对农民阶层的充分尊重;文件强调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等等,表现了维护和保障农民权益的决心和气魄,体现了善待农民工的深厚感情和对农民工高度负责的精神;文件强调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更是抓住了发展的核心和本质。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城乡、工农之间、农民与其他阶层之间的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在农村,农业和二三产业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也严重 失衡。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我们党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的“五个统筹”的思想。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要求。
  (四)提出的观点新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这些新的“三农”理论的观点在我们党理论中是首次提出的,是我们党的理论中新思想、新观点。
  (五)制定的措施新
  在新的“三农”理论的指导下,2004―2011年,中央连续出台了8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强农惠农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具体可以总结为“八大举措”的政策体系。这八个方面的重大举措,在我们党的政策中以前是没有的。
  五、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
  “三农”问题理论探索的贡献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基本理论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理论贡献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发展到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以西欧社会的发展为背景,提出了自己的农业发展理论。但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工业化发展到中期阶段作为执政党、作为政府如何发展农业,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没有预想到、也没有论述的。而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理论探索则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经济社会发展到工业化中期阶段政府如何发展农业生产,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因此可以讲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理论探索把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发展到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内容。
  (二)把党的“三农”理论发展到新阶段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理论探索首先继承了我们党的“三农”思想的基本观点,又根据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提出了新观点、新举措。如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把“三农”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我们党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农”思想都是在工业化初期,在“以农补工、以乡养城”这种发展模式下提出的思想观点。而进入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工业化中期,根据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应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模式,各项政策与工业化初期必须进行重大的转变。因此,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理论探索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政府如何发展农业,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因此可以讲把党的“三农”理论发展到新阶段。
  (三)论述了在工业化中期政府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实现工业化是每个国家必须要经历的发展阶段,在工业化初期,要发展工业,原始的资本积累只有从农业中提取,实行农业支持工业的政策。而发展到工业化中期,工业的积累能够满足自身的发展,同时农业又是弱质产业,利润率低,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就需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理论探索提出的“六个基本”的观点和“八大举措”就初步论述在工业化中期政府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四)探索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如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进行小城镇建设;发展乡镇企业等。如果进行分析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所有这些都是政府要求农民去作,主体是农民,而政府承担的责任是有限的。新的“三农”思想提出的这些措施的实施的主体是政府,政府为落实这些措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理论探索,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新的有效途径,把解决“三农”问题拓展到一个新的平台和空间。

标签:中国共产党 三农 探索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