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寄语 > 正文

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区别和联系_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十一届历次会议扫描

时间:2019-02-0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缔造“幸福中国”   作为“十二五”的起始之年,较之于过往两会对GDP数字的强调,2011年的两会劲吹“幸福之风”。如何让普通民众感觉更幸福成为2011年两会的一道亮点。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把民生追求更加深刻地融入发展进程,一个个民生“路线图”、“时间表”昭示人们,改善民生成为更加自觉主动的国家行为。
  人们欣喜地看到,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等方面内容,已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写进“十二五”规划建议。这是一个重大变化,也是一个最大亮点。以前我们强调“国富”,这次突出追求“民富”,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把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
  国富是民富的基础,民富是国富的依存。改革是实现民富的关键所在,通过改革让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是“十二五”期间“国民共富”的鲜明路径:居民收入增长将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将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缔造“幸福中国”,关键是加强社会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办好群众的事情,解除群众的困难。中央立足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提出的新课题,在“十二五”的民生布局中举足轻重。  
  近年来,虽然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发展明显加快,但社会管理相对滞后,影响了社会建设的整体推进。在体制机制、基层基础和破题办法上都存在“短板”。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核心内容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公正规范的行政行为,完善平等的公共服务,对人们的幸福和尊严至关重要。它强调的是“底线均等”,不是给人民分一次蛋糕、发一次赠品那么简单,其根本意义在于从制度上保障,让全体人民公平公正地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住房、看病、上学、就业……涉及广泛的民生难题常常与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着密切联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须从增加群众幸福感提速。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要正视问题不回避,更需谋求破题不懈怠,不断变革、创新、发展。面对社会转型期的新形势、新课题、新矛盾,着眼早认识、早安排、早动手,党和政府积极加以应对。
  缔造“幸福中国”,重要的是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为此,政府是责任主体,起着“兜底”的作用。  2011年两会,在众多网民关注热点话题的选项中,“社会保障”一直位居前列。这显示,人们对编织一张完整严密、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网充满期待。  
  “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事关全民衣食住行和看病、养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十二五’时期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指出。  
  按照规划建议设计的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将重点放在农村社会保险体系、城镇职工和居民社会保险制度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三个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取得重要突破。“十一五”时期,我国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连续5年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但与国际上一些同等收入国家比较,社会保障还有差距。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研究,“十二五”时期若保持年均8%的经济增长,我们就有可能实现人人享有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适当住房救助和基本养老。  
  缔造“幸福中国”,还需要加快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这在“十二五”的规划建议中被着重加以强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经历了由温饱不足到初步小康、再到迈向全面小康的里程碑式变化,消费结构也随之由生存性向改善型、发展型转变,部分群体已迈入享受型消费阶段。  
  “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段阐述声声响亮、字字千钧。“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成为2011年最响亮的声音、最重大的主题,而“幸福感”也成为2011年两会上最振奋人心也是最令人憧憬的词汇。

标签:全国政协 全国人大 历次 十一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