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寄语 > 正文

对扩大就业的思考 扩大就业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就业为民生之本,社会稳定之基。中央曾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当前“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反映了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本文阐述了我国的就业现状,对“就业难、招工难”问题做了相关分析,并提出了缓解企业“招工难”的对策,以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办法。
   【关键词】 就业难 招工难 就业 对策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类矛盾日益积聚,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各类陷阱已不同程度地凸显。“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实现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转变的二次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存在着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诸多有利条件,关键在于采取怎样的政策措施趋利避害,成功跨越这一陷阱。目前我国出现就业结构性矛盾,“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解决好“就业难、招工难”问题也是我国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对策之一。
   一、我国的就业现状
   我国现有的促进就业的公共政策覆盖面较广,且已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全国各地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困难依然很大:其一,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还会不断有一些工人下岗或失业。其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人数比较多。其三,我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其四,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的扩招,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近几年,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就业难、招工难”的问题:一方面求职者难以觅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企业又难以招到合适的员工。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6―2010年,每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4.1%(847万人)、4.0%(830万人)、4.2%(886万人)、4.3%(921万人)、4.1%(908万人),这个数据在小数点后1位数上涨涨跌跌,基本保持在4.0%~4.3%之间,但2011年的数据却猛涨到4.6%,比前五年的最高数(2009年)高出0.3个百分点,比平均数则高出0.46个百分点。
   二、劳动者“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的成因分析
   劳动者“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这种矛盾的出现一是因为我国经济结构依然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难以与高校毕业生发生有效对接;二是因为现在的户籍和人事管理制度不利于人才的流动。这一方面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有关,城乡二元体制严重影响和阻碍农民工进城获得平等的劳动待遇与公共服务,使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因而也就影响了劳动力的供给;另一方面与我国企业偏爱雇佣廉价工有关,企业为了产品能在国际市场保持低价格优势,偏爱雇用没有保障的低廉劳动力,并形成了雇用廉价工的惯性,出现了低成本依赖。
   1、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一份高工资的工作难。目前,我国大学生无论是先天素质还是后天培养都比高中生、初中生强。他们认为上大学本身就是人力资本的一项重大投资,耗费的时间和金钱比高中大,这些投资应该得到回报,这种回报不仅体现在高工资报酬上,而且体现在工作的环境和福利上。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招生少,大学生由政府安排工作,规定的工资待遇比一般工作人员高,国家视大学生为知识分子,给予了体面的工作岗位,以及较好的公费医疗、失业保险、退休金等非工资待遇。这种情况在我国存在了几十年,使我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大学生理应获得高报酬。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另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和大学生定位一样,都在争夺同样的位置。这里的不同层次,我们可以理解为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优等生和劣等生的差异。目前,名牌效应深入人心,用人单位也是如此,在招聘时会优先考虑留学生和重点高校的毕业生,这就使普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处于劣势。院校层次的不同和学生自身能力的分化,给普通高校毕业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竞争压力,大学生们不得不通过扩大择业范围、降低预期工资来寻求出路。除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因素以外,大学生择业的地区分布和结构不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一步恶化。
   2、农民工“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的成因分析
   “招工难”的另一代名词是“民工荒”,民工是在城市做工的农民,其潜在的含义是廉价工,企业“招工难”实际是招廉价工难。农民工工资低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农民素质较低,农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农民自身也没有经济条件和机会接受较高等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到城市做工,户籍地和工作地分离,生活成本低,对工资要求不高;并且大部分民工是年轻人,务工时身体好,没有考虑养老和疾病的问题。但目前,新生代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的就业难,除了因为自身缺乏培训和一技之长之外,主要还是由于期望与现实差距甚远。与改革前成长的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自主发展意识较强,他们的参照系不再是老一代农民工,而是同样从学校进入社会的城市青年,他们期望有体面的工作和生活,有较多尊严和社会承认,难以接受有失公平的社会现象。但一些企业工资待遇低、工时长、劳动环境和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管理强势,这与农民工追求社会承认和自我发展的愿望存在强烈反差。正是这种反差致使一部分不愿失业返乡的农民工离开所在企业另谋高就,企业员工流动性加大。但有些企业为保持低价格优势,偏爱雇用低廉劳动力,由此就产生了农民工“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的矛盾。
   3、以湖北省为例,分析“就业难、招工难”的成因
   湖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同时湖北省又是高校集中地,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居于全国前列,这就造成湖北省的“就业难、招工难”问题十分突出。“就业难、招工难”的原因和全国的情况相一致:一是求职者自身因素。如择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技术水平不高,有活干不了。二是企业因素。不少当地用工企业普遍存在着工资待遇低、工作强度大等问题。三是社会因素。目前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已经与普通工人(指非技术工人)相差无几;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劳动信息无法共享,提供的信息缺乏时效性和准确性;劳动力结构的优化,高素质劳动者比重上升,而当前产业结构仍然相对落后,无法适应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另外,教育体制、就业体制、分配结构以及城市化进程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湖北省“就业难、招工难”。
   三、解决“就业难、招工难”的对策分析
   针对“就业难、招工难”这两类对比鲜明的就业市场,当务之急就是要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不少学者认为这是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不相匹配的结果,并提出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只有调整产业结构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矛盾的现象。因此,我国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必须趁机转型,建立新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朝阳产业。笔者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调研方式,对企业人力资源部、劳务市场工作人员和就业人员进行了调查,认为解决“就业难、招工难”的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出路。
   1、缓解企业“招工难”的对策
   (1)要合理处理经济发展与劳动力供求关系。各地政府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地方经济发展与劳动力供求规划,通过各地劳动保障人力资源市场,了解当地经济建设和劳动力供求情况,选择劳动力富余地区建立劳务输入基地,与当地人力资源市场合作,有组织的开展劳动力输入工作;提前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动态监测农民工节后返岗情况等重要信息,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努力解决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改善就业环境。政府要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留住人员,稳住岗位;强化劳动监察和人力资源市场监管,指导帮助企业改善用工管理制度,吸引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改善公共服务,完善户籍、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帮助有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融入城市。
   (3)企业要转变管理观念。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消除一切有碍于员工安全和身心健康的设施和隐患;加强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杜绝长期加班加点,依法保证员工节假日正常休息;企业发展生产与改善提高员工工资福利待遇并重,保持劳动力价格与价值的相对平衡,做到留人先留心,确保员工队伍稳定。
   (4)完善管理制度,搞好农民工就业创业服务。政府一要加强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大幅度提高技术熟练型农民工的比重;转变培训方式,由集中培训向多形式培训转变,采取集中培训、订单式培训、农业生产适应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多种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扩大农民工就业的门路。二要尽快建成市、乡(镇)、村三级劳动保障信息网络,提高各乡镇、行政村(社区)就业岗位信息的共享率,做到就业岗位信息发布快、更换快、就业成功率高;依托基层平台,搞好就业职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引导和鼓励返乡人员就业创业。三要积极抓好创业基地建设,鼓励和扶持失业职工、农民工就近就地创业。四是加强对失业职工、农民工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有针对性地举办专场招聘会,为广大农民工和失业职工提供求职平台。
   2、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就业,不仅意味着自我生存,更是实现理想、体现价值、谋求发展的途径,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社会转型与高增长时期,短期不平衡问题在就业市场的一个显现。合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1)政府对改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应该充分行使宏观调控的职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更多符合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意愿的岗位,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畅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采取鼓励性政策,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政府也可以进一步鼓励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民营企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相关单位可以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总之,政府的地位非常重要,各项就业措施的实施都需要政府的支持。
   (2)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就业或创业。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应该摒弃原有的陈旧就业思想,摆正自身的位置。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式,要解放思想,突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自主创业或到基层服务的思想,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大学生还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在各高校进行的西部服务计划为大学生增加了一条就业渠道,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3)高校教育改革中要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也不一样。高校应该顺应市场的变化,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技发展的趋势,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高校还要继续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利用政策咨询、校友座谈、企业讲座、择业技巧讲座、人才测评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增强创业意识,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发扬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奋斗精神;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培训和实训,提高创业能力,支持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4)政府应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努力解决好家庭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解决好民族地区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就业公平和社会稳定。政府应实施基层就业项目,对有能力的毕业生优先安排;搭建对口援助的桥梁,帮助有意愿的毕业生跨地区就业;运用帮扶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政策,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托底安置。
  
  【参考文献】
  [1] 崔传义:对就业形势、刘易斯拐点的判断和政策选择[J].中国就业,2011(4).
  [2] ?会琼: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工资趋同现象浅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9(4).
  [3] 刘洗涌:一种纠结的痛:政策惠及民生,地方执行走样[J].今日中国论坛,2011(7).
  (责任编辑:刘冰冰)

标签:思考 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