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寄语 > 正文

2015一2030项城规划图_从2015到2030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展望2030年,世界银行副行长卡努托2011年12月12日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有潜力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在2030年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走向2015――加强改革顶层设计
  2011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明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2012年经济工作提出了“五个继续”总要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深入研究和确定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2011年全国两会上,“改革顶层设计”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和新五年发展规划。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强调“要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表示,“顶层设计”指的是主体结构和主要模式。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现在到了一个新阶段。过去的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实情况,为使各项改革稳步协调推进,必须进行“顶层设计”。湖北省国资委主任杨泽柱认为,“从其理论内涵的特点来看,‘改革顶层设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整体主义战略,二是缜密的理性思维,三是强调执行力。” “顶层设计”的目标确定后,不仅具有引导作用,而且具有约束作用。凡是与核心目标不相符的因素,即使可能有某种短期效益,也会被制度化屏蔽掉。
  “十二五”期间,我国改革进入攻坚与深化阶段,需要最高层对改革进程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总体安排。换句话说,中国改革需要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过渡到“顶层设计”阶段。改革之路走到今天,事实上愈加险峻与陡峭。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改革事业不断进入纵深阶段,改革越发需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改革攻坚的难度也在不断提升,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的深化及司法体制改革等,都到了一个关键时期。过去的渐进式、局部性的改革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阶段中的改革要求。可以说,“顶层设计”理念开始形成共识。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既要化解过去高增长时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新台阶,这也意味着这一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因此,这个时期的“顶层设计”需要首先解决以下几个难题:
  第一,在外部需求扩张较长时期内难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扩大国内市场总体规模,改变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的高度依赖。
  第二,在产能过剩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如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改变经济增长对传统工业规模扩张的高度依赖。
  第三,在低成本比较优势开始减弱的情况下,如何加快培育以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增加在全球价值链上高附加值环节的比重,改变经济增长对传统比较优势的高度依赖。
  第四,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情况下,如何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排放强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变经济增长对资源和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的高度依赖。
  第五,在利益格局更加复杂多样的情况下,如何突破深层次体制障碍,对已经形成的经济关系和利益格局进行新的调整,改变城乡、区域和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局面。
  《学习时报》2011年6月13日刊文指出,科学的顶层设计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改革实践的关系。顶层设计是一种主观性的决策,评判顶层设计的标准是看这种主观活动是否与客观实际即改革实践相适应。顶层设计的方案应来自实践又高于实践。来自实践就是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广泛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以此来把握改革的阶段性特征、阶段性问题,切忌闭门造车和“关门设计”。高于实践就是要对改革实践的具体现象进行抽象,上升为原则、法则,切忌就事论事,力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第二,处理好顶层改革与基层改革的关系。一方面,基层应继续实践和探索,特别是一些特定区域要先试先行,积累改革经验;另一方面,顶层机构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也应积极改革,为基层改革的深度推进创造条件,使基层走出“下改上不改,最后改回来”的尴尬境地。基层改革遇到的瓶颈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缺乏配套措施,二是缺乏“合法性”,三是缺乏冲击既得利益格局的勇气。这三方面问题要解决均离不开上层的支持。
  第三,处理面上改革与点上改革的关系。顶层设计注重改革方案的系统性,但同时也要抓住重点,通过点上改革带动面上改革。所谓改革的重点,应是那些具有全局效应、长远效应的事项或环节,如政治体制、财税体制、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管理体制等就属于此类。这些领域的改革将为其他领域具体问题的破解开辟通途。
  需要明确的是,“顶层设计”并不只是“顶层”的事情。蔡永飞2011年5月30日在《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改革的顶层设计并不只是中央的设计,也应当是“地方设计”、“基层设计”。所谓改革的“顶层设计”,就是对改革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和设计。顶层设计是一个新名词,含义却并不新,因为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改革进行规划设计,这是中央的一贯要求。或许强调“顶层”也包含了对最高层级的改革领导者加强改革设计的要求,但事实上,我国改革从来就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互动和结合的结果。从实际情况看,现阶段我国改革要想尽快有所突破,关键并不在“顶层”,而在地方基层,这是因为,“顶层”改革和“基层”改革孰先孰后必须服从于先易后难的策略原则。从现实来看,加快县级地方的体制改革可以成为全局性改革的突破口。一方面,县级地方处于政治体制的底部,是可控的;另一方面,县级地方是政治体制基础的基本和关键的部分,解决好全国大多数县级地方的问题,即可天下大定,为“顶层”的改革奠定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非常重要的是,推进县级地方改革,可以有效分解和疏导公众对全局性改革的压力;同时,县级地方的改革正在进行之中,迫切需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为此,文章建议各地省级以及有关层级的地方政府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国务院关于推进省直管县改革的要求,对省直管县之后县级地方自治的改革尽早进行调研论证并作出科学规划;特别是像福建省以及浙江、广东、江西纳入海峡西岸经济区、被要求在改革方面先行先试的地方,应当尽早结束对“顶层”的改革设计等待观望,尽早进行局部范围比如说每个地级市范围内拿出两个县进行改革试点,从而像改革开放初期为中央改革方针政策提供实践基础的四川和安徽那样,为今天的改革“顶层设计”提供经验支持。
  展望2020――全面小康先要打好扶贫攻坚这一仗
  胡锦涛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宣布,在本世纪上半叶,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两个宏伟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但实现这两个目标,首先要打好扶贫攻坚这一仗。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全面部署《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贯彻落实工作,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胡锦涛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全社会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扎扎实实做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确保到2020年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把更多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这是社会发展的进步,是扶贫力度加大的重要措施。
  2010年,我国农村扶贫标准为1274元。此次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最直接的影响是让更多低收入群体享受到政策的扶持,逐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纲要》确定了今后10年农村扶贫开发“五+N”目标,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此外,还要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等目标。有关专家指出,“两不愁三保障”的通俗表述反映出我国扶贫形势的变化。正如《纲要》所指出的,“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随着《纲要》的颁布实施,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将从过去着力解决“绝对贫困”“极端贫困”带来的低层次的基本衣食问题,转向以“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等更高的标准来解决以收入不平等为特点的转型性贫困问题。此外,《纲要》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视生态建设,改善公共卫生等非收入性贫困问题,尤其是对管好、发好和用好扶贫资金提出更高要求。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前,国务院新闻办2011年11月16日发表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白皮书强调,当前,制约中国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诸如扶贫对象规模大、相对贫困问题凸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按照《纲要》的要求,未来十年我国将把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专家指出,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主战场是“缩小范围、加大力度”,以此解决存在已久的区域发展差异问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2011年12月6日表示,《纲要》首次将14个片区连片特困地区确定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武陵山片区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已编制完成,回良玉副总理11月15日在湖南亲自启动了规划的实施。剩余片区规划编制工作也在中央扶贫开发会议的第二天正式启动。这些规划将集中解决这些片区发展所面临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民生以及社会事业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在片区工作的协调机制上,除了国务院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将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外,每个片区要确定一个中央部门作为联系单位,还将在省际之间建立运转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
  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未来十年的扶贫开发蓝图已经绘就,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构建扶贫开发新格局对各级地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创新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使用方式。专家估算,扶贫标准提高以后,中央及地方的财政投入将增加四到五倍,能否实现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引导各方资金多元投入至关重要。贵州省从2010年对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使用方式进行重大调整,即扶贫资金的安排突出产业化,从平均定量分配变为按产业绩效以奖代补分配。实践证明,此举充分发挥了不同渠道资金的“集聚效应”和财政扶贫资金的“黏合剂”作用,既避免重蹈村级项目“撒胡椒面”覆辙,又建立起农民增收稳定来源,使贫困人口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其次,搞好连片扶贫开发须进一步强化群众主体地位和作用。数据显示,扶贫资金真正用于农户身上的不超三成,绝大部分都用来搞基础设施建设了。因此,在构建扶贫开发新格局的过程中,对产业布局、项目选址等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要充分尊重群众的自主权利,对群众关注的项目实施情况、补助标准、资金发放情况等要张榜公布,让扶贫对象更多地参与到扶贫开发的决策、管理、监督中来,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第三,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大扶贫新格局。随着扶贫工作重点的转变,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应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为此,需要动员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合力推进。在这个过程中,还必须严格扶贫目标责任管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确保扶贫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前瞻2030――迈向共同富裕
  在2011年12月12日举行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高层论坛上,世界银行副行长卡努托表示,中国有潜力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在2030年人均收入将翻两番,达到一万六千美元,并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卡努托在肯定中国增长潜力的同时,还强调中国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克服新的挑战,调整增长模式,以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降低巨额贸易顺差,以减少和贸易伙伴的纠纷,并在各个全球论坛和多边机构中更多发挥积极的领导作用:首先,中国需要增加服务业和消费的比重。世界银行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服务部门占GDP的比率将从目前的43%增加到接近60%。消费所占比率也将从目前的50%左右增加到60%。其次,由于中国实际工资的增长,中国需要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升级,并逐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亚洲和非洲国家。这意味着中国将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再者,中国需要改革国有企业,促进私营部门的增长和竞争。最后,中国需要向更加绿色的增长模式转变,以实现持续发展。
  卡努托认为,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从一个单纯的世贸组织成员成功地转变为一个负责任的世贸组织利益攸关方。现在,无论在决定世贸组织的未来,还是在更广泛地参与全球治理方面,中国都可以成为一个领袖。中国现在有机会告诉国际社会,多哈回合之后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而世界其他地区,包括发达国家,也将获益和受教于中国对世界贸易新体制的推动,以及中国在全球舞台上发挥的更重要的作用。
  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的众多学者看来,未来20年,中国将从小康走向富裕,从中低收入走向高收入,共同富裕成为社会主义中国最重要的发展主题、最核心的发展目标和最大的发展任务。胡鞍钢等人共同执笔的《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的报告中这样写道:“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发生了三件翻天覆地的大事,所发生的变化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第一件大事就是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第一次成为这个国家的主人;第二件大事就是1949~1978年间,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制度基础、人力资源基础与工业化基础;第三件大事是1978年之后,通过改革开放,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人民生活实现了小康水平。21世纪上半叶,中国还将发生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中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将继续创造新的奇迹,将先后完成新的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件大事就是到2030年共同构建共同富裕社会;第三件大事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共同构建共同富裕社会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延伸,也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胡鞍钢等人的报告由此提出未来30年中国迈向共同富裕的六大展望:
  ――走向共同繁荣的世界。报告认为,未来20年全球进入“大趋同”的时代,主要是南方国家自主发展的结果。教育、健康等社会指标的国际不平等减少,人均GDP或人均收入的国际不平等也会出现减少趋势。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的教育、健康等社会发展水平是持续趋同的,这些趋同的进步来自知识的全球化和当地政治、经济、教育的推动。
  报告提出,在深刻变革、日新月异的全球发展背景下,只有全面地、深刻地认识世情,我们才能够更加准确地认识中国国情;只有敏锐地、前瞻地识别世界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才能够更加主动地创造战略机遇期,先行一步,占据世界工业革命、能源革命、科技革命和知识革命的制高点;只有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地实施扩大国内需求与全面对外开放两大国策,才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走向世界经济强国。报告提出,未来20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增长,年平均增长率在7%~8%之间,其中2011~2020年为8.0%左右,2020~2030年为7.0%左右。以2010年为基数,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中国GDP,到2030年相当于4倍以上;以1978年为基数,2030年的GDP相当于80倍以上。可以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52年(指1978~2030年)的时间内,使经济总量达到80倍以上,这相当于西欧12国1820~1992年172年GDP增长系数40倍的两倍。
  2030年中国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现代经济强国。在考虑到中国GDP增长率及平减指数变化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动率,以及按人民币不变价格、美元不变价格,我们用三种方法(按美元现价计算的汇率法,按美元现价的购买力平价法,按美元不变价格的购买力平价法)预测结果,在2020年之前,中国GDP’总量将超过美国,相当于美国的1.0~1.7倍,将终结美国一百多年来居世界首位的地位;到2030年中国GDP总量相当于美国的2.0~2.2倍。
  此外,中国还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世界最大的现代产业体系,世界500强企业最多的国家,世界最大规模的城市化地区,建成世界最大、最现代的基础设施体系。
  中国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知识信息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基础设施现代化继续快速发展,中国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保持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安全的良好态势。
  ――走向世界创新强国。报告提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走了一条独创的科技创新之路,充分利用对外开放,同时应用三种科技创新:一是直接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再创新;二是适用于本国市场需求模仿技术创新;三是支持本国自主创新技术。先后经历了从引进到模仿,从追赶到创新,再从创新到超越的道路,实现了从人力资源大国、人才资源大国和创新型国家向人力资源强国、人才资源强国和科技创新强国的转变。在2030年,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中国将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力资源,充分享受人力资源红利和就业红利,有效抵消人口红利窗口关闭的不利影响;从人才资源角度看,中国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最大规模的人才队伍,既包括能够从事尖端科学研究的、最大规模的科研人员队伍,也包括掌握实用技术、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实用人才队伍和技术工人队伍;从科技实力上看,中国的主要科技产出指标将高居世界首位,科技产出的质量大幅度提高,科技贡献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综合起来看,在2030年,中国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和科技实力定量指标将大体相当于美国和欧盟两个科技创新体的总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科技创新中心。
  ――走向高人类福祉之国。 报告提出,健康是人类福祉之基,教育是人类福祉之本,富裕是人类福祉之需。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类福祉,而GDP只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财富,人类发展总值(GHDI)才是一个国家的真实财富,它不仅包括GDP所代表的经济财富,更重要的是包括人类自身的、更加显示社会公平的健康、教育在内的福祉。无论是从经济财富,还是从人类福祉来看,到2030年,中国都会大大高于美国。到2030年,中国的GDP总量,相当于美国的2.0~2.2倍;中国的人类发展总值,相当于美国的3.23倍。
  ――走向共同富裕社会。报告预测,在2010~2030年期间,中国的城乡发展水平和地区发展水平将出现趋同,公共服务将基本实现均等化,人人能够享受相对高水平的社会保障。
  ――中国向绿色现代化的“三步走”。报告认为,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主题和关键词是绿色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即从黑色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到绿色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从黑色制造到绿色制造;从黑色能源到绿色能源;从黑色贸易到绿色贸易;从黑色城市到绿色城市;从黑色消费到绿色消费。 因此,中国绿色现代化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2006~2020年):为减缓二氧化碳排放、适应气候变化阶段。
  第二步(2020~2030年):进入二氧化碳减排阶段,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下降,力争达到2005年水平。
  第三步(2030~2050年):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继续大幅度下降,与世界同步,达到1990年水平的一半。基本实现绿色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真正对人类作出了绿色贡献。
  
  专栏
  
  中国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已达八成
  2011年12月19日,国家统计局在其网站上发布《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报告称,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80.1%,比2000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05个百分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综合指数的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6个方面组成。其中,2010年中国在民主法制方面的实现程度为93.6%,为六个方面实现程度最高的。
  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在生活质量方面的实现程度为86.4%,比2000年提高28.1个百分点。“生活质量”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五项监测指标。其中,201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估计为10046元(2000年不变价),是2000年的2.73倍,实现程度为67.0%,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
  报告指出,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看,十年间中国四大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均有明显提升。2010年,东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88.0%,比2000年提高23.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77.7%,提高22.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71.4%,提高18.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为82.3%,提高22.0个百分点。从十年来的年均增长速度来看,东部地区增幅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前后十年的交会点上,回顾前十年成绩卓著,展望后十年仍任重道远。要如期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政策建议――今后十年要继续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和利用好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要着力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走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第二产业优化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化的良好局面,为下一轮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我创新能力
  要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完善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入体系;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动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以机制创新和环境建设为重点的创新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培养,集中科研力量,突破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重视科技成果的引进与消化吸收,做好引进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对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三)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完善社保体系
  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特别要重点关注农村人口、外来务工人员、城镇未就业居民等弱势边缘群体的保障问题,加快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和全国一体化,使尽可能多的人口可以真正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好处。
  (四)注重环境保护,坚持节能减排
  要继续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原则,坚定不移地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始终放在突出位置,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新兴产业,逐步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为经济发展腾出更多的环境容量,走环境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