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军校国防生 > 正文

南宋为何能抵抗蒙古几十年?_南宋抵抗蒙古多少年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南宋后期,蒙古兴起。强大的蒙古骑兵不断东讨西征,在灭掉中国北方的西夏、金国后,便把征服的目标对准了南宋。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边疆形势,南宋政府积极整顿军备,精心策划防务,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构筑了“立体式”的多重防御体系。该体系延缓了南宋的灭亡,并给予蒙古(元)以沉重的打击。
  [关键词]南宋军事蒙古抗蒙立体防御
  
  南宋后期,蒙古兴起。强大的蒙古骑兵不断东讨西征,在灭掉中国北方的西夏、金国后,便把征服的目标对准了南宋,拉开了持续几十年的宋蒙大战。我们都知道,蒙古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有着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只有南宋能抵抗、坚持几十年。这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南宋政府对军事战略高度重视,并为此精心构建了“立体式”防御体系。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边疆形势,南宋政府积极整顿军备,精心策划防务,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构筑了“立体式”的多重防御体系。该体系有效结合南宋“半壁江山”的政治事实和多山多水的地理环境,充分考虑蒙古“扩张征服”的价值取向和快速灵活的作战特点,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灵活性。
  该体系以北面防御为主,共设置了两道防线,第一道为“四川-荆襄-两淮”战线,即所谓的长江外围防线,此为国防最前线,南宋政府集结重兵驻扎在此,并沿线精心打造了“三大战(军)区”,从西到东分别为四川、荆襄、两淮战区,正如时人所说“天下大事,首蜀尾淮,而腰脊荆襄,自昔所甚重也”。三大战区平时“独立经营”,直接接受中央军事高层的领导;战时则相互支援,共同御敌于国门之外。比如,当四川战场面临蒙古的进攻时,荆襄战场必须派兵火速增援。同样,当荆襄战区告急时,两淮战场和四川战场亦要派兵增援;当两淮战区有求时,荆襄战区也要大力支援。
  北方防御的第二道防线为长江。在长江一线,南宋政府大力加强水军建设,建成了一支不仅能在长江东西驰骋,而且能进入大海进行海上狙击的强大水师,并在沿江各府州都设置了规模不等的正规水军。同时,为了增强该线的实际作战能力,南宋政府沿着长江江北一线(或附近地区)建设了大量军用水寨,招募大批熟悉水性的当地农民,组成具有正式“国家编制”的民兵,这些民兵常年驻扎在此。这样以来,在大江南北,正规军与地方军相结合、军队与民兵相配合,构建了一个“抗旱性”较强的水上防御体系。比如,蒙军两度进攻川东夔州、万州一带,都因宋军的水军优势,而不能突破长江防线。
  该体系以西面防御为辅,共设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为涪州-万州一线,第二道为常德府和澧州一线,第三道为辰州、靖州、桂阳军、郴州一线。第一道防线在四川境内,第二道防线在两湖境内,可以看出,这两道防线与北方防御结合的较为紧密,应该是作为北方防御的辅助而设立的,毕竟,南宋定都“行在”杭州,不管是四川,还是两湖,都位于相对遥远的西部地区,南宋政府肯定要防御来自西北蒙古军事力量的逐次推进。第三道防线相对独立,主要是防御西南少数民族的。西南地区的民族政权对汉族王朝的威胁不是太大,所以政府在该线配置的兵力也不多,且大部分是战斗力不强的地方武装。
  此战略配置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它有侧重点、有针对性,表明了南宋政府在国防上的理性眼光和独到见识。正是由于这样,它在南宋抵御蒙古(元)的进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方的三大战区和西面的两大战线有机配合、相互协调,曾有效地击退了蒙古的多次进攻,特别是四川战区,它与西部防御的第一道防线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四川多山多水的环境,依山傍水建立了大量堡垒(军事要塞),并使它们连成一片,战时相互支援、互为依托,平时统一管理、整体经营。如此的实体防御工程相当有效,不但能连续五十一年(1228-1279)多次击败强大的蒙军,而且使得蒙古损失了一名大汗,更为惊奇的是在南宋政权灭亡后仍坚持了将近四年(1276年,南宋投降,并谕令全国军民缴械,四川战区没有理会,继续坚持抗元)。还有荆襄战区,亦是坚持抵抗蒙古几十年,数次粉碎蒙古人的狂妄计划,最后的失陷,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沦陷有很大的关系。
  该体系迫使蒙古(元)在战争后期全面调整战略方针。忽必烈抓住南宋军事防御的软肋,改变了进攻战略,从西南方绕过南宋,跳过中国版的“马奇诺防线”,先后灭掉吐蕃、大理,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包抄南宋,南宋的防御体系顿失作用,国家亦很快走向崩溃。由此可知,南宋不但没有沿袭北宋的“重文轻武”统治政策,相反还将之根本性改变,不是“守内虚外”,而是“守外虚内”,要不,在立体式防御体系被“绕道”突破后,南宋便晕头转向、手足无措,不但无力建立新的野战防线,甚至连组织城市保卫战的能力也没有。也是,经过长期的战争相持,经验丰富的正规军将士大量消耗,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中的地方军既没经验,又无领导(不得不靠文人指挥,如文天祥、陆秀夫等),如此状况,遇见强敌焉能不败。而大批驻守在前线的将士,在内地大片国土沦丧的情况下,心理防线也彻底崩溃,于是乎,他们要么溃散、要么投降。
  不过,南宋也为此防御体系付出了沉重代价,政府不得不将百分之八十的财政收入用于边防建设,南宋正规军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驻防边疆。南宋虽没有推行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国内武人亦不能飞扬跋扈、拥兵自重,但国民经济已被拉入军事化(南宋实行募兵制,军队的军俸较高,政府财政压力较大)的轨道。为了缓解经济危机,政府大量发行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使南宋经济逐渐衰退,这与南宋的最终命运也有一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连升.中国往事:讲述宋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2]包伟民.宋朝简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3]何仁勇.梦回宋朝[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4]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M].北京:中华书局,2011.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历史教研组 河南郑州)

标签:蒙古 南宋 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