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军校国防生 > 正文

关于高校特殊体育教学实践的探讨:高校特殊录取规则

时间:2019-01-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伴随着高校教育改革,越来越多生理存在缺陷的学生通过努力跨进了大学的校园,这些特殊学生的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也愈来愈凸现出来,如何做好特殊体育教学工作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
  【关键词】高校;特殊体育;教学
   前言?
  我国的教育工作近年来在努力促进教育均衡、保障教育公平、关注困难群体的受教育权利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越来越多的生理存在某种缺陷的特殊学生在教育民主和教育机会均等的形势下,经过自身的艰辛努力跨入了大学校门。普通高校的特殊学生主要包括肢体残疾的学生和身体病弱的学生。体育教育的实质在于对人的生命力的呵护与培育,而分布在全国大学中的身体练习障碍学生是大学体育中的健康弱势群体。发展针对特殊学生的体育教育对这些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他们矫正生理上的缺陷,促进身体的发展;有助于提高自我价值感,增强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能提高病残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1 我国高校特殊体育教育状况分析?
  1.1 整体现状?
  教育部在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四部分第十条更加清楚地界定“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无论从接受特殊体育教育的对象,还是课程结构本身,都有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从各高校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根据《纲要》精神,设置了针对特殊群体的保健体育课程。但,实际上大多数高校却没有实际开设这门课,教学大纲仅仅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之需。??[1]??
  1.2 教学方式方面?
  目前我国高校特殊需要学生的体育教育主要有单设特殊体育教学班、随班就读、免修体育三种模式。根据吴燕丹的调查研究,其中以单设的特殊体育教学班最为普遍。(一)单设特殊体育教学班,这种模式让学生获得了体育学习的权利,但存在对特殊班级内学生心理影响,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适合每一位特殊学生,考评上成绩对学生的努力程度的反应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极易影响特殊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二)随班就读,一种高期望值的教育,它必须源于全社会对特殊人群的理解和关怀,另外它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考评办法的调整等有了更高的要求,现实中存在操作上的困难。(三)免修体育,免修体育是一种最为不负责任的逃避方式。虽然减轻了体育部门的工作负担,也把特殊需要学生的运动伤害降到最低程度,但却剥夺了他们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
  1.3 教学大纲、内容方面?
  特殊体育课作为一门课程,完整的大纲是教学的必要前提。一大半的学校是处于无系统大纲或由任课教师自定大纲,以及干脆没有大纲的无序状态。由于特殊学生的个体差异,课程设计难度就相对突出,这是摆在目前特殊体育教师面前最严峻的问题。分析目前特殊体育课内容设置,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目标定位不明确,体育保健课开设目的及要解决的问题没有明确,只是为开课而设项,选项上必然带有盲目性和片面性;(二)实践教材偏重于传统东方养生类项目,由于养生类项目固有的舒缓柔和的特点,不容易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且对身体的刺激强度偏弱;(三)由于多数学校限于没有专业师资和场地器材,只能因地制宜开设保健课,至于学生能从中收益多少,就无法求全了。导致保健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1.4 特殊体育教学师资方面?
  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和需求的矛盾也随之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一)专业特殊教育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二)现任课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许多特殊体育教师是半路出家,缺乏专门培训和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的学习,特别是缺乏经过专业培养的高等师范毕业的专门人才。目前,国内以培养残疾人体育教育工作者为目标,在体育院校开办特殊体育教育专业并实施招生的,仅有天津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和广州体育学院四所专业院校,每年招生规模仅100余名。??[2] ??
  2 对策?
  2.1 确定特殊学生群体并建立分类档案?
  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确定是进行特殊体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教育部《纲要》对特殊体育需要学生定义的基础上建立特殊学生分类档案。把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依据医学检查资料建立相应的档案,按损伤情况和疾病性质分为“残疾型”、“病症型”、“非病理型”三大类。其中,“残疾型”主要指先天性残疾、小儿麻痹后遗症等;“病症型”主要指心脏病、肾病、肝病等各种内脏器官病症以及手术后遗症;“非病理型”主要特征是偏瘦、肥胖体重指数(BMI)测试结果为BMI26.5的人群,运动损伤。把学生按不同检查情况分类,有利于组织相应的教育与教学,充分体现“和而不同”的全纳教育理念。??[3]??
  2.2 根据特殊学生身心特点确定体育教学内容?
  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以教学目的为着落点,能够科学合理的针对不同残障学生类型,以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和适合自身状况为切入点,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具体内容要求技术和体能不高,没有过高的技术和规则要求,特殊学生只要有健身愿望,就可以立即进入角色,在心情愉快的状况下从事体育锻炼,使锻炼过程不仅是健身过程,更是身心放松的过程。?
  2.3 教学方式选择?
  由于面对的是特殊群体,个体差异比正常班级明显,因此在实施体育教学方式上更要以此为本,探寻特殊群体教学方式。教学安排要根据学生个体所表现出的体能素质、体育基础等,既要考虑个体情况又要照顾小集体的需要。为适合中国的国情和目前高校生师比锐增的现状,教学内容是按学生分类呈处方式,在教学方式上“差异式”、结合“个别式”教学更适合特殊群体教学。根据韩玉璋等的研究,残障学生开展体育课参与人数应控制在10~15人的范围。对残障学生开展体育课的时间至少应该持续4个学期,认为体育课教学方式应该以教师指导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为残障学生开展体育教学。??[4]??
  2.4 特殊体育教学评价?
  在对特殊群体的体育教学评价上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理念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评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基本功能是反馈和激励,目的在于使所有学生的体育学习都能获得进步。明确了这个评价理念,在对特殊体育需要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中,就不会过分强调结果而更注重过程。评价方法上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体系上动态发展和个体化,包括:自我评价,每个人都不相同,考核内容不同,之间也无可比性,自身纵向的进步评价尤为重要。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进行单元与学期(学年)的综合评价;小组相互评价,组内成员相互对其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进行单元与学期(学年)的综合评价;教师评价,依据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行为表现和进步幅度等。?
  2.5 加强特殊体育课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特殊学生体育师资能力的培养应得到重视,特殊学生体育教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而且要具有一定课程开发的能力,不仅能够做好日常教学工作,而且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并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因此,可采用对在职体育教师到开设有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进行分期分批培训。培训重点应放在特殊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工具、手段与方法)的培训,如学习特殊学生心理学,特殊学生教育学,康复学基础。也可对新任体育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以培训出各种专家型的教师。?
  3 结束语?
  大学生特殊体育教育是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履行体育教育的职能同时,更多的是培养这一群体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殊体育教学的有序组织、开展和深层次教学理论研究,对每一名特殊体育教育学生在大学校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燕丹.中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7.27(1)?
  [2] 颜雪珍.泉州师院开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可行性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27(2)?
  [3] 潘跃林.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模式创新[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5)?
  [4] 韩玉璋. 普通高校残障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9)

标签:教学实践 探讨 高校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