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句子大全 > 正文

平衡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对学科教学的影响]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认知是个体心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一直偏重于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来促成学生的学业及课程目标的完成,在这个过程里往往忽视了个体认知心理规律的功能。认知失调理论则为解决学科教学活动的一些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一定的实践启示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认知失调理论及其对学科教学活动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认知 认知失调 学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4-0024-01
  
  一 认知失调
  费斯汀格(1957)假定,人有一种保持认知一致性的趋向。在现实社会中,不一致的、相互矛盾的事物处处可见,但外部的不一致并不一定导致内部的不一致,因为人可以把这些不一致的事物理性化,从而达到心理或认知的一致。但是倘若人不能达到这一点,也就达不到认知的一致性,心理上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
  在谈到失调对行为的影响时,费斯汀格做了两个假定:“当失调存在时,由于个体心理上的痛苦,个体则试图减少失调,达到认知和谐,以减少心理上的不舒适体验。当失调存在时,除了努力减少失调外,个体还积极地避开可能导致增加失调的情景和信息。”减少失调可通过三种方式:(1)改变自己对行为的认知;(2)改变自己的行为;(3)改变自己对行为结果的认识。
  二 认知失调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遵循学习者认知一致性进行的学科学习,必须充分利用认知失调理论,在学习者的学习、自身优势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学者的教学方法、教课设置等诸多方面进行革新,使学习者的认知最大程度的一致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科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1.利用认知失调理论,提高学习者预习效果
  预习是指学生在接受正式系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对即将学习的课程的一个预先学习。预习具有超前性,学习中做好预习就能事半功倍,可以提高学生学科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然而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细微的疑问或困惑,在其初现端倪时就要加以释疑和解答,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学科教学者做到三个方面:(1)深入全面地了解学习者。深刻掌握学习者的需要状况、已有知识结构、智慧结构、意志和性格,掌握学习者的人格特质才能做到科学预测学习者的认知状况,分析和把握其认知冲突,进而化解认知失调的状况。(2)深入了解学习者所处的环境。外界环境是学习者产生认知行为的诱因,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学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交环境,明了各种环境的最新变化,才能知道学习者可能产生的认知和行为,因势利导,把学习效果提高到最佳程度。(3)教学者需要具有高超的教育方法和技巧,使其认知要素由不和谐转为和谐。
  2.利用认知失调理论,启发学习者扬长避短
  学习者若能启动自身优势,将先进、正确的思想意识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并形成自己学习中所需的意识,将会大大地提高自身的学习素质和学习效果。
  任何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在其身上都存在着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因此对于学习者要进行全面分析,客观对待。在教育过程中,教学者应首先摸清学习者的情况,了解其认知不协调的地方,把握其认知冲突中好的一面,进而强化其积极的认知,使其放弃消极的认知。教学者可以通过各种激励的方法使其积极的认知占据主导地位。同时,适当的赏罚也有利于认知的变化,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者要耐心地等待,并持之以恒。
  3.利用认知失调理论,采取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就是指教学者精心创设特定的教学氛围,对学习者进行特别教育,使学习者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学,从而达到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教育方法。认知失调理论既解释了态度改变的原因,又可以用来帮助人由消极态度转变为积极态度。态度是一个由认知、情感、意志构成的综合体,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情感、意志等来改变教学的态度,这也就决定了教学方法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这要求学科教学者做到两个方面:(1)创造一个富有启发性的、与受教育者原有认知产生鲜明对比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者能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心理由平衡变为不平衡,进而为新的平衡创造条件。(2)将情境教学与理论教学并用,教学者要有的放矢,根据学习者的思想实际情况、不同类型、层次,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强化新的认知。
  4.利用认知失调理论,充实学科教学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人在遭受了挫折之后,通常伴随着心理失调,表现为情绪激动、焦躁不安。人们为解脱或减少挫折对自己带来的心理紧张,采取的自我防御可分为积极的、妥协的和消极的三种形式。认知失调理论告诉人们这时采取何种防御措施完全取决于认知。因此,教学者应根据受挫者的这种心理特点,及时地为其建立积极的认知来取代消极的认知,使其由消极的态度转变为积极的态度。
  教学者可以采取三种方法:(1)调整教学目标。当学习者原有的学习目标因多种因素变得无法实现时,应为其冷静客观地分析新情况,找到新的合理且具有可行性的目标,使其认知重新平衡。(2)升华学习目标。将学习者受挫后的紧张、压抑的情绪转化为追求具有更高学习目标的、奋发向上的积极情绪,以此来消除其由于认知冲突而形成的紧张不安。(3)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成绩的好坏并非截然不同的两件事,如果将一时的差成绩视为激励自己进步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那么差一点的成绩也会是使我们取得更好成绩的动力。学习者应该在心理上改变态度以适应现实困境,从而营造一种积极心态来面对学科学习,这样学习者在学科学习中将会更加轻松。
  参考文献
  [1]申荷永.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李锦雯〕

标签:失调 认知 学科教学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