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句子大全 > 正文

[苗世明的“社会雕塑”实践,无障碍艺途:癫狂者的艺术] 无障碍艺途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在国内,很少有人关注精神障碍者(以下简称“精障”)、智力障碍者(以下简称“智障”)等“非正常人群”的生活,他们被限制出行,不被尊重,很多人只能待在精神病院或福利机构,与世隔绝。
  如果有这么一天,一个叫做苗世明的艺术家告诉你,这群人不仅有思想,有天赋,甚至还拥有一些普通人的“奢侈品”――梦想,你会嘲笑他吗?
  
  “WABC”计划:其中“W”指代工人(Worker);“ABC”除了其通常代表的初始教育、启蒙的含义外,还有更具体的一层意思:A和B是“原生艺术”(Art Brut)的缩写;“C”是英文culture的缩写,除了其普遍的文化含义,在这里主要是指其本初的培育和教养的意思。
  
  小龙的“梦想”
  
   小龙是一个23岁的男孩,住在上海市的卢湾区。他向别人这样介绍自己:“我是一个矛盾的人。爱因斯坦发现了广义的和狭义的相对论,他有时也很矛盾。”
   小龙很勤奋,他考了很多证书,有中式面点师,还有花卉园艺师等“含金量”很高的职业资格证。当他拿起一个绿色的小本本时,笑的很开心,一脸神秘地问对面的人:“你猜这是什么?”“对,这是团员证!”
   对于能成为团员这件事,小龙感到非常自豪。因为在一岁的时候,他就被确诊为小儿脑瘫。小学毕业之后,就一直呆在家里,没有上学。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像我这样的人,很少有能成为团员的。”
   如今,他是苗世明创办的“无障碍艺途”的形象代言人。每周他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出门,来到无障碍艺途的课堂上课。在这里,他学习绘画和音乐,还第一次交到了朋友。
   小龙说起话来,必须动用整个脸部的表情,说得很慢。他跟来访的记者说:
   “以前呢,人们常常把像我这样的人,送到慈善局或者养老院,或者(让我们)无所事事。借用一个俗语,叫‘混吃等死’。”说完这句话,小龙停顿了很久。
   “我不希望那样,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只要生下来,就是为了某个目的活着……”
   在无障碍艺途的课堂上,坐的都是像小龙这样在世人眼里有些“特殊”的学员。每个星期的固定时间,他们都从附近的社区赶来上课。这些学员中,有精神障碍的,有智力障碍的,有自闭症的,还有小儿脑瘫患者。他们有的喜欢聊天,有的喜欢画画,每次来,状态也不太一样,但几乎所有的人都很喜欢这里。
   2011年10月,学员小彬的一幅素描作品《奥巴马》通过无障碍艺途的理事转赠给了奥巴马本人。
   不久后,在苗老师的带领下,无障碍艺途的学员们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梦想合唱团”的舞台,同胡彦斌一起,同唱一曲《甜蜜蜜》。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他们从来不敢期望的经历。
  小龙很为他们的这些经历感到自豪:“我可不可以这样说,我们改变了一些所谓‘正常人’的一些观点。我们也有一些特长,然后,我们也有一些……梦想!”
  
  从艺术家到“苗老师”
  
   事实上,在国外,人们对于精障或智障人群的偏见早已“解禁”。
   早在1961年,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就在《疯癫与文明》中指出:“疯人”其实只是一个历史中形成的文明现象,精神病并非一种确切意义上的“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
   艺术界更容易认同这一观点,并且肯定这一人群在创作上的“非理性”力量。艺术史上,很多大师就被认为是“精神病患者”,其中就有梵高、蒙克这样的天才人物。
   而在中国,人们对于精障、智障人群迄今还是恐惧多于了解,更不用说发现他们的艺术才能了。
   2003年,当苗世明从中央美院毕业时,这个搞艺术的小伙子,满脑子想的还是“绘画”、“生活”、“旅行”这些浪漫的文艺词汇,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也许会成为一个再“正常”不过的艺术家。
   2009年,为了筹备798双年展,他大胆地设想做一个充满矛盾的作品,教下岗工人学当代艺术。无奈工人们要么没空,要么要价太高,于是他们便找到北京亚运村附近的社区,教社区的智障居民画画。
   令苗世明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创造力令人惊艳,作品在双年展上取得了很大成功。而跟这些残障人接触的过程,也让他第一次了解到他们不被人们理解、“与世隔绝”的生存状况。
   如何改变呢?他们的艺术潜能,难道就这样被湮没了吗?
   最早的时候,他想到做一个艺术潜能开发公司,但是没有钱。后来,在别人的建议下,他决定把这个想法做成一个公益项目。
   几经周折,2011年10月,靠着NPI(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借助的三万元资金,无障碍艺途终于在上海注册成功,成为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
   而苗世明,也从一位艺术家变成了全职公益人士,成了学员们口中的“苗老师”。
  寻找“梵高”的价值
  
   在开发精障群体艺术潜能方面,苗世明肯定不是第一人。
   以精神病人为创作主体的“原生艺术”市场在西方已相当成熟。1947年,法国艺术家杜布菲发起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原生艺术协会。今年2月,纽约的原生展已经开到了第十九届。
   在国内,原生艺术的“拓荒者”郭海平早在2006年就深入精神病院,召集病人作画,并著成一部《癫狂的艺术:中国精神病人艺术报告》。2010年11月,他创办的“原形”艺术中心在南京开幕。
   但还是会有人问:“这些残障人真的有艺术天分吗?”“即使有,会不会是利用他们赚钱?”
   在无障碍艺途的学员中,有一个23岁的女孩,叫“小燕子”,住在浦西卢湾区一个老弄堂里。2010年8月加入无障碍艺途时,她画得比较普通,老师们也没觉得她的画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画的颜色比较丰富。
   后来有一次,她画了一个像章鱼一样的老太太,她把它称作“章鱼大妈”,老师们看了之后,觉得她的创造力非常好。后来经过半年多的引导,她的画显示出非常独特的特质:她笔下所有的人和动物、植物,都被画成锯齿状,在一朵花的花心里,画满了黑色的小人。
   这种画法在西方原生艺术中被称作“通灵画法”,她脑中的世界跟普通人很不一样。像她这样的原生艺术家还有日本的草间弥生。而后者,早已成为了一代艺术大师。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心理、艺术治疗教师孟沛欣博士通过长期研究,也认为精神病人的非理性状态确实有利于释放潜意识。虽然并非每个有精神或智力障碍的人都有艺术天分,但10个人当中,几乎就有5个人喜欢画画,就有1个可能是天才。
   学员们的作品,在尽量保持原作样貌的前提下,由设计师设计成衍生艺术品,比如贺卡、本子、衣服等进行销售,除去作画成本,纯利润的5%将以版税形式回馈给艺术家们。2011年,无障碍艺途还与一家美国贺卡公司合作,将学员作品制成明信片,在美国春秋航空公司的航班上派发。
   虽然目前这一部分的收入还不多,但苗世明对此非常乐观。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很多企业如苏宁等大公司主动找到他,希望能与他们合作。参加中央电视台“梦想合唱团”之后,无障碍艺途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更令苗世明欣喜的是无障碍艺途带给学员们的精神和生活上的的改变。绘画令他们找到了被尊重感和价值感,而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看法也在一点一滴改变。
  
  对话苗世明
  赢未来 你是怎么开发学员的艺术潜能的?
  苗世明 主要还是看他们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引导他们的创作,而不是灌输型的。引导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要经过几个阶段,初期,让他大量地自由绘画,然后分析他的作品。中期进行一些方向性的培养。
  
  赢未来 你们的教员来自哪些地方?
  苗世明 教员是我们自己培养的,一般都是学过艺术的大学生、大学老师,慢慢培养,让他们了解、合作。教员以志愿者为主,全职的在上海跟北京总共有8个人。
  
  赢未来 学员来无障碍艺途上课,需要交学费吗?
  苗世明 不需要收费。这个项目从开始到现在都没有收费,都是免费提供课程和资料的。
   我们有三种资金来源,有政府筹款:每年看政府有一些项目,我们就争取这些机会。有企业赞助,通过媒体,让更多的企业了解我们,从而得到一些赞助支持。还包括产品义卖、版权合作等,目前这个量比较少。

标签:癫狂 雕塑 无障碍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