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句子大全 > 正文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康熙来了》的热播 使用与满足理论

时间:2019-02-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自2004年1月5日起,《康熙来了》在台湾中天综合台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稳居台湾有线电视台综艺节目第一,它创造了一连串台湾综艺电视节目奇迹,所产生的影响甚至涉猎到了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举。它也是时下网络上讨论得最热烈的台湾综艺节目。那么这档节目热播的原因何在呢?本文试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进行剖析,发现《康熙来了》满足了受众消遣娱乐、求真心理、窥视心理、对快感的需求正是它热播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康熙来了》 蔡康永 小S 使用与满足
  
  一、《康熙来了》简介
  《康熙来了》为台湾的电视谈话性娱乐节目,2009年前由中大制作公司制作,2009年起由金星制作公司制作,中天综合台于2004年1月5日开播,节目名称取自主持人蔡康永与小S徐熙娣名字的二个字而拼成。节目邀请台湾当红明星来到节目中,通过访谈让人了解艺人不为人知的一面,多才多艺的小S加上知识渊博的蔡康永,穿插搞笑元素,在知性与理性的对话中了解明星的幕后故事。收视率为1.2%-1.3%,每周吸引了超过500万人次观看,是台湾收视率最高有线电视台综艺节目。《康熙来了》给了主持人相当大的发挥空间,这也保证了他们“怪”的特色能够充分发挥。完全即兴的提问和无禁忌的话题让现场惊喜爆笑的场面迭出。超龄顽童蔡康永、搞怪天后小S徐熙娣,联手搞笑百分百,让您心情份外轻松,笑声不绝于耳。节目播出的时间为星期一至星期五台湾中天卫视晚上十点到十一点直播,星期二至星期六内地可在网络收看播放。
  二、《康熙来了》热播的原因
  1、主持风格的多变性
  在港台和内地众多的综艺娱乐节目中,《康熙来了》能吸引大众的眼球,一直稳居收视第一,这与“康熙”二人的提问风格、说话技巧、相互之间的默契搭配密切相关。小S古灵精怪、但刁钻大胆,势要“恃势凌人”,伺机大揭嘉宾的疮疤,抢尽锋头;蔡康永则敏锐犀利、机智幽默,逮住“爆料”供词不放,让来宾心跳加速、冷汗直冒,上演真情“脱口秀”,观众看得大呼过瘾,爆笑连连。节目天马行空,妙语如珠,却又痛快淋漓。另外在节目中二位主持人也会相互之间夸张群捧,比如:捧完嘉宾两个主持人就经常互相捧,当小S说她妈妈五十岁的时候,蔡康永极其夸张地大声说:“不会吧,五十,怎么看得像三十啊!”小S开心地大笑:“这家伙不愧是念过书的。”有时为了缓解现场的氛围,主持人也会向受访嘉宾说出自己的糗事。例如:刚刚问完嘉宾一个关于受伤的问题,小S就开始自己讲:“有一次我们的超级不要脸、没有人性的制作人非要让我骑着马跳那个很高的栏,也许是我的太紧张影响马,马也变的太紧张了,刚一跳就一下子把我重重摔在地上了,当时我就想这下我完了,我是不是要残废了,我的工作怎么办,谁来养活我的妈妈,我怎么找男朋友啊,会不会失去性能力。”蔡康永大笑着转过身去,没脸见人,这就是他放肆的搭档小S。“康熙”二人在节目中的种种表现得到了受众的追捧。
  2、嘉宾的多样性
  《康熙来了》所邀请的嘉宾类型多样。被访嘉宾有文坛才子李敖、人见人爱的“仔仔”周渝民、台湾性感女神田丽、综艺天王吴宗宪、歌手张学友、张宇、刘德华、萧亚轩等;还有蔡依林、谢霆锋和梁咏琪等。在最开始的节目中还邀请过连战、马英九、吕秀莲等政界人物。这在之前的综艺节目中是很少出现的。《康熙来了》的第一期受访嘉宾是李敖。节目开始录制的时候,节目组的工作人员都小心翼翼地守在一旁,很为“康熙”二人捏把汗,毕竟今天面对的是以“怪”著称的李敖。令人惊喜的是,“康熙”二人不改平日作风,泰然自若,李敖依旧挥洒自如,哪怕是谈到敏感部位刚刚做完的手术仍然可以谈笑风生,节目出奇的精彩,成功打响了《康熙来了》的第一炮。
  3、助理主持人陈汉典为节目增添“笑果”
  陈汉典第一次上《康熙来了》是2007年2月28日,当时他是以嘉宾的身份,那集的名字是“你认识他但是叫不出名字”,直到2007年9月19日陈汉典才是第一次以非嘉宾的身份出现在《康熙来了》,当时他扮演的是按摩师。陈汉典是以模仿出道的,之前在《全民大闷锅》节目担任助理主持。陈汉典在节目中,一直被称为“绿叶”,但正是这片“绿叶”引得观众捧腹大笑,甚至在一些观众眼里,正是有了陈汉典的加入,他们才看《康熙来了》。《康熙来了》在两位主持人和助理主持人陈汉典的默契配合下,节目显得更加饱满和多元化。
  三、从使用与满足理论透视《康熙来了》
  使用与满足理论始于20世纪40年代,它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看作是有目标导向的行为,并通过这种使用让需求得到满足。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接触媒介是为了满足他们特定的需求,能否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心理满足,直接影响着受众对媒介的期待。受众主动选择观看《康熙来了》这一综艺节目,并且形成一股潮流,使用者必然从中找到了自己所需求的东西。
  1、《康熙来了》满足了受众消遣娱乐需求
  蔡康永曾在接受杂志采访的时候说,在台湾《康熙来了》是一个“全民乐”的综艺节目。据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大陆,《康熙来了》的最主力受众群都是20到40之间的年轻人,其实这也正是节目制作人詹仁雄眼中的目标受众群。而这样的一批受众群更多会关注能够带给他们娱乐感官刺激的娱乐节目。他们在白天的社会生活中承受着种种巨大的压力,经常无处释放,因为更容易将媒介作为他们的乌托邦以寻求放松。小S曾在节目上花了10多分钟和谢霆锋讨论“屎尿屁”的问题,还突发奇想的想要费翔的胸毛,也经常在节目上摸男艺人的肌肉。蔡康永则是经常追问嘉宾某个细节一直一条道走到黑。这也是作为一个日播访谈类节目《康熙来了》能让人产生不断追看欲望的原因―――你无法预料这对主持人下一句话会转移到什么话题上去。而《康熙来了》在节目选题上和嘉宾选择上恰巧满足了受众消遣娱乐的需求。
  2、《康熙来了》满足了受众的求真心理
  在《康熙来了》的节目制作中,每期都会根据一个主题选择受访的嘉宾,每期的明星大概5到6个人,有当红的男女明星,也会有靠模仿出道的小明星,他们共同的特征是,能唱能跳,能说能笑,也并不忌讳任何话题。“康熙”二人会秉承一直以来的主持风格,毫不留情的发问,将受访嘉宾内心深处的秘密一一挖出,让受众看到明星鲜为人知的一面和在镜头以外的真我个性。这样让受众看到了更为真实的明星,让受众感到明星其实也只是普通人而已,只是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和普通人不一样,更光鲜亮丽些而已,他们在背后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才换来荧光幕前的光鲜亮丽。《康熙来了》不仅达到了节目的娱乐效果,也满足了受众求真的心理需求。
  3、《康熙来了》满足了受众的窥视心理
  《康熙来了》在节目的选题上不仅选择迎合受众单纯的感官刺激和窥视心理的主题,也会选择像李敖、吴淡如这样的人文作家以及马英九和连战等作为故事主题。例如某期节目是对连战进行采访,这期节目的名称却叫《今天不谈政治》,谈论的是他的家庭生活、夫妻恋爱、初吻经历等,绝口不谈政治。小S更是不改平时的犀利本色,节目的一开始就直截了当的问连战所穿的是什么颜色的内裤。小S这样的提问,不仅活跃了现场的节目气氛,也达到了节目所需要的娱乐效果,更使受众看到了一个与平时不一样的政客连战。这样不仅成功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满足了受众的窥视心理,也为连战塑造了一个更加亲民的形象。
  4、《康熙来了》满足了受众的快感需求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历程分为上中下三层,分别为前意识、意识和潜意识。以他看来,在人类成长过程中,强烈的力比多趋力即与生而来对快感的追求将会受到多方面的抑制,一旦欲望未能得到满足就会被贬到潜意识中去,而当心灵的戏剧再次出现时,潜意识通过另一个场景展现意识活动中缺乏的事物。电视节目正是通过弗洛伊德“快乐至上”的欲望原则来吸引受众。请几个有名的大明星或是近期有话题的人物,聚在一起调笑一番,四十八分钟播完就一拍两散,这就是《康熙来了》采取谈话节目的形式。这样一来,受众在观看节目的时候不需要思考,心情愉悦,满足了受众的力比多欲望而没有产生其他任何的负担。
  四、《康熙来了》存在的问题
  当然,虽然《康熙来了》深受观众的喜爱,但它本身还是有问题存在的。如在2011年5月31日播出的《李敖来了》一期中,李敖用敢爱敢恨以及敢怒敢言的真性情和桀骜不羁的个性来批评主持人“逃避责任,没有把节目做得有深度”的行为。李敖作为一个受访嘉宾,不管他的话是代表一个学者的批评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受众的批评,都是发人深思的。其实在很多大陆娱乐节目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它们将自身应该具备的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和媒体应有的深度都消解了。因此,娱乐节目应该在追求狂欢的同时,也要承担好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节目的制作团队在策划节目的时候既要有明确的目标,也不能忽视节目的社会效果,不能一味追求节目的娱乐效果,要努力做到将节目的娱乐精神与文化品位、社会责任相结合,提高娱乐节目的内在深度,这样的娱乐节目才会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虽然电视是大众媒体,也是大众文化的载体,但娱乐节目所表现出来的娱乐性和消遣性,不仅应表现为观感和情绪的表层快感,更应表现为心理和情感的深层美感;它向受众心灵渗透的不仅仅是娱乐本身,更多的应该是与娱乐相容的审美情趣;它的通俗必须要注入高雅的精髓,否则就会导致文化生态的失衡、人文精神的失落、精神生活的失调。因此,我们在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策划选题的时候,也应该注意消遣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结合、娱乐功能与认识功能的结合,努力做到外俗内雅,似俗实雅,化俗为雅,容雅于俗。
  参考文献
  ①丛丽静,《从娱乐时代看新媒介的发展》[J].《东南传播》,2005(3)
  ②陈佑荣:《论电视娱乐化》[J].《当代传播》,2006(3)
  ③傅新春:《台湾综艺节目之我见》,[J].《东南传播》,2005(1)
  ④吴飞:《传媒批判力》[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⑤沈国芳:《中国传媒大趋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新闻学专业2010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标签:热播 康熙来了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