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空军招飞 > 正文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目标浅析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应突出高职特色,切合高职学生思想的特点和成长成才规律,将教学目标作为一个系统来认识,应根据政治思想、公民意识、人生价值、职业精神目标等要素,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系统,以解决人们在思政课教学目标方面的困惑。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111-0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目的在思想政治领域的具体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要认真落实“05方案”规定的三门必修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同时,要围绕高职院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结合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成才规律,将三门必修课的教学目标作为一个系统来认识,以政治思想、公民意识、人生价值、职业精神等为系统要素,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系统,注重目标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政治思想目标
  政治思想目标是思政课教学的首要目标,是思政课意识形态性质的具体体现,是落实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根本措施。政治思想目标就是要使大学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使大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思政课教学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重点,教育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深入了解中国革命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历史进程和规律性,科学把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方针政策。同时,突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教育学生坚持“三个代表”的根本立场,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掌握对立统一(矛盾)的分析方法,提高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认识社会、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政治觉悟。
  公民意识目标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在现代法治社会条件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它表现为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公民意识作为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公民对于社会系统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倾向、情感和价值观。公民意识大致可以分为公民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信仰几个方面,体现在视自己和他人为拥有自由、权利、尊严的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和人格尊严,具有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自觉地履行公民义务。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对于中国社会未来的主人――当代大学生而言,具有公民意识显得尤其重要。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基础,是市场经济的保障,也是文化建设的要求。因此,必须将公民意识作为思政课的目标之一。
  通过三门必修课教学,一是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宪法的宣传和普及,使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成为公民生活的准则。二是要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教育。要大力颂扬“为了他人、牺牲自己”的道德楷模,要深刻阐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定律,要告诫大学生必须坚守“关爱他人”的一般道德原则和“不伤害他人”的底线。三是要加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使学生坚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牢固树立对真善美的信仰。
  人生价值目标
  人生价值目标主要是关于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等问题,涉及人的本质、人生目的、价值、态度、行为、责任、道路以及健全人格等理论。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政课教学要抓住时机,为大学生释疑解惑。
  在人生价值观教育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从人的社会本质和实践性分析人、把握人,从人的主体性、历史性、发展变化性讲清楚人生价值观的基本问题,使学生正确把握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什么是人才、怎样才算成才成功等。
  在方法上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以学生为本,做到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要充分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人性从“政治人”到“经济人”、从“客体人”到“主体人”、从“简单人”到“复杂人”的巨大转变,人们的价值取向已经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做到以主导性引领多样性。
  职业精神目标
  职业精神是对职业的崇敬、热爱、执着乃至献身的精神。职业精神是基于对职业的正确认识,建立在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念之上的。现代社会的职业精神以敬业意识为核心价值观,是包括职业意识、诚信意识、责任(道德)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等内容的观念体系。
  弘扬职业精神,既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今社会最应坚守的价值理念,更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显著特色。以职业精神作为思政课教学目标,其核心是培养敬业意识。要教育学生敬畏职业,信守诺言;忠实履行职业义务、遵守职业道德;热爱自己的职业,珍惜自己的工作,感恩职业给自己提供了体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在行为上做到敬业、乐业、勤业、精业。要使大学生明白,从人的生命历程来看,职业即生存、即人生,职业劳动是人的生活来源、生存基础、价值体现,也是一种寄托、一种情感、一种追求、一种理想,是人生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思政课教学是一个系统(包括主体、客体与介体,教师与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手段等内在因素),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政治思想、公民意识、人生价值、职业精神等)也构成一个系统。系统论告诉我们,事物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任何系统都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和动态有序性等特征。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系统中,政治思想、公民意识、人生价值、职业精神四大要素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一方面,各个要素从不同方面为人的素质发展提出了具体标准和要求,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是对高职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发展方向、公民权利、人生道路、职业选择等重要问题的回答,其中政治思想是方向,人生价值是根本,公民意识是基础,职业精神是特色。另一方面,四大要素相互渗透、相互贯通,政治思想统领并内在于其他三要素之中,三要素更生动具体地包含着政治思想教育内容。
  在思政课教学目标系统中,各要素是有序排列和开放动态发展的,并在与外部环境的不断耗散中运动。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及其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影响,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在有形和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引导;通过三门课程、四项目标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上达到最佳结合,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应该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信心,有高尚人格的有益于社会的人;是能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人;是愿意为社会甘作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人和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胡孝四.人性的演变与高校德育的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09,(3).
  [3]袁继道.论职业精神[J].科技创新导报,2008,(3).
  作者简介:
  袁继道(1954―),男,湖北麻城人,湖北省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责任编辑:王恒)

标签:浅析 课教学 目标 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