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六年级作文 > 正文

中国海外R&D主体的创新培育:中国r会议

时间:2019-02-0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当前,中国海外R&D活动存在“主体性”缺位、大企业跨国R&D活动与中小民营科技企业之间存在体制性阻隔、海外R&D微观主体的低层次性及其在国际R&D联盟中被“边缘化”等问题。上述问题严重制约海外R&D投入效益及对外投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为此,应加强中国海外R&D主体结构的转型升级,构建大企业与中小科技型企业海外R&D互动机制,大力培育“小巨人”跨国公司,并使其逐步成为中国海外R&D的微观主体。
  关键词:R&D主体;体制性阻隔;虚拟化模式;本土跨国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12)01-0130-04
  一、中国海外R&D投资滞后于中国经济及科技的发展
  1、海外R&D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GDP总量的失衡
  中国GDP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中国海外R&D投资与日本相比却严重滞后。以日本对华R&D投资为例,虽然日本制造业企业在华设立R&D子公司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至1994年仅有6家,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为迅速应对中国市场的需求,降低研发成本,实施研发本土化战略,日本各大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立自己的应用研究型R&D机构。目前,几乎日本所有的著名跨国公司均已在华成立了R&D子公司或部门研发中心。
  中国海外R&D投资自2000年以来刚刚起步,与日本相比差距明显。2000年中国海外R&D机构仅有30个,R&D经费支出为1.29亿美元;而日本1998年仅在美国就设立了125个R&D机构,R&D经费支出高达25.8亿美元(黄鲁成等,2006)。
  2、海外R&D投资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失衡
  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首次突破50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2010年中国实现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65.3亿美元,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排名中升至第6位。截至2010年底,中国有1.3万家企业到海外进行投资,总共设立境外企业1.4万家,分布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累计实现2618亿美元。然而,中国海外R&D投资相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却相对滞后。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8.55亿美元,其中,海外R&D投资额(主要指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领域的投资额)为638万美元,仅占对外直接投资额的0.22%。虽然近几年有所增长,但这一比例仍然很低,2007年为1.15%,2008年这一比重又下降为0.29%。具体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3、海外R&D支出与中国国内R&D总支出的失衡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R&D经费增长迅速。2008-2010年,R&D经费的增长速度分别为27.7%、24.6%、22.6%,远高于其他国家的增长速度。中国R&D资金投入额已占世界第4位,R&D经费投入平均增长率为21%,远高于经合组织区的R&D经费投入每年5%左右的平均增长率(王延伟,2010)。2002年中国国内R&D总支出达392亿美元,而同期海外R&D支出却不足15亿元人民币(约合1.8亿美元)。海外R&D支出占总R&D支出的比重约0.5%(崔友平,2010)。由此可见,中国海外R&D支出相对国内R&D支出严重滞后。
  
  二、海外R&D主体结构缺陷是制约中国海外R&D发展的瓶颈
  1、海外R&D活动存在“主体性”缺位
  作为中国海外R&D活动的主体基础――国内企业并非已成为R&D活动的主体。从统计数据来看,似乎中国R&D经费中70%以上来源于企业,与欧美等国相比差距不大。其实,统计数据的真实并不代表统计结果的完全可靠,因为在中国,企业外壳下有不少独立事业单位并非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如由部委转变?来的企业集团中有许多并未完全转变为市场化独立运作的企业集团,其下属科研院所的活动与下属企业R&D活动往往很难界定(中国的科研单位数量庞大,据统计至少有1万多个)。近几年来,中国企业的R&D经费中90%以上都用于试验发展,而试验发展与技术改造活动甚至是某些环节下的生产活动等往往很难界定,由此可能导致在统计口径上的不一,并造成企业R&D投入和支出的比重被高估(宋永杰,2009)。
  世界500强企业是全球R&D企业集群中的旗舰。从世界500强企业的主体结构来看,多为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全球性公司,大都属于高度竞争性行业。而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却多为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且多属于传统的垄断性行业,还很难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因此,从中国跨国R&D主体成分来看,目前尚处于“主体性”缺位状态。
  2、大企业跨国R&D活动与中小民营企业之间存在体制性阻隔
  近年来,中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发展迅速,并逐步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由于R&D?程的高度不确定性和R&D投入所需要的资金、人力资本数量巨大,因而只有超?规模门槛的大企业才具备进行正规R&D活动的能力。由于资本市场不完善和信息不对称,中国中小企业往往很难从外部获取R&D资金支持,致使其在海外投资中很少能涉足R&D活动领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是由于大企业往往有多样化的产品,在产品市场上占据较大的份额,因而并不迫切期望通?R&D投入迅速扩张产品生产规模;另一方面,数量众多的中小民营科技企业虽具有较强的R&D创新动机,却由于体制上的阻隔而游离于大企业R&D活动之外。
  3、海外R&D微观主体的低层次与R&D宏观效益的矛盾
  目前,中国海外R&D机构大多属于国内企业的境外信息窗口或实力单薄的孤岛式研发机构。由于开发新技术的成本越来越高,使得许多海外的中国R&D机构不太注重公司长期战略目标以及研发内部的深度发展,而是转向外部寻求技术创新的信息。中国一些企业在利用东道国科技资源时,通常将合作视为进入市场的一种工具,往往将研发成本最低作为选择的标准,而并非基于战略考虑。诚然,这与中国企业技术水平相对低下不无关系。但深层次分析,其重要原因在于海外R&D管理绩效指标的短期化以及年度R&D预算的控制方式。当前,中国海外R&D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随着海外R&D分支机构职能的逐渐变化,其对自主权的要求也将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运用直接的预算控制来处理总部与R&D分支机构之间的关系将不利于海外R&D活动的创新发展和长远战略目标的实施。
  4、海外中小R&D机构在国际R&D联盟中被“边缘化”
  当前,R&D战略联盟主要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之间形成,其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资本和人力资源实力相近,技术诀窍、技术特长、技术优势相互补充。面对R&D成本的不断上涨,全球在创新上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迫使跨国公司更多地依靠外部创新资源,并利用强强联合的R&D战略联盟来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的海外中小R&D机构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在综合实力上与西方跨国公司差距明显,处于非对称位置,因而它们很少能加入这类国际R&D联盟。如果不能有效改变这种局面,中国海外 R&D发展与发达国家跨国R&D的差距可能会持续扩大。
  三、加快中国海外R&D主体结构的转型升级
  1、真正确立“企业”成为R&D活动主体的地位
  一般而言,境外R&D活动的主体是境内R&D活动主体的延展。构建中国海外R&D主体结构必须从R&D主体的基础――企业人手。长期以来,中国政府的科研机构及国有控股企业一直是R&D活动的主体,虽经多年的改革,但这一状况却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政府科研院所是计划经济科研体制下的附属机构,而国有控股企业本身对R&D活动投入缺乏动力,很难成为境外R&D活动的主体。为了真正确立企业成为R&D活动主体的地位,必须深化企业改革,培育新的对外投资主体,即从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向以本土跨国公司为主导转变。当前,应加强中国大型跨国企业组织制度建设,完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应学习和借鉴西方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研究企业跨国R&D活动不同发展阶段的组织形式,尤其是与R&D国际化初级阶段相适应的“中心边缘型”组织模式,加强境外与境内R&D主体一体化建设,注重跨国R&D主体分散化与内部控制集中化的组织管理,避免采用国有企业的管理办法来管理海外R&D机构,从根本上提升中国海外R&D宏观效益。
  2、构建以大企业为骨干的与中小科技型企业集聚发展的R&D主体互动机制
  从中国国情出发,同时借鉴国外的经验,具体可采用以下运作模式:一是“境外一境内”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大企业充当境外研发的主力,而中小科技型企业在境内从事互补式研发支持,通?产业研发分工来实现境内、境外R&D活动的一体化运作。二是“核心-外围”模式。该模式运作的特点是作为“外围”分子存在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应跟随大企业联合进行海外R&D投资活动,依托各种类型的国际工业园、科技园等平台,充分发挥专业化网络分工优势,节约交易成本,共享境外R&D基础设施、信息等资源。该模式有利于加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和减少企业跨文化障碍,逐步形成大企业与中小科技型企业在海外R&D合作中的一体化优势,提升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国际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中小科技型企业应跟随大企业采取集群化海外投资模式,通?发挥各自在产业、产品结构和产业链上的互补优势,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品产业群,将是中国企业在海外联合进行R&D投资活动的发展方向。
  3、调整海外R&D主体结构,大力培育科技型本土跨国公司
  当前中国海外R&D主体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两头大、中间小”,即:一头是国有控股大企业(公司)的R&D机构,依靠行业性垄断优势,大多缺乏海外R&D投资的内在动力;另一头是大量的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虽然有较强的R&D创新活力,却因种种条件的限制而?不了海外R&D投资的高门槛。真正意义上的本土跨国公司所占比重太小。在这种畸形结构下,必然导致海外R&D投入产出的低效应,并使中国海外R&D投入机制陷入怪圈:GDP增长和R&D强度提高→国内R&D总支出增长-(R&D主体结构失衡)→海外R&D效率低下→海外R&D支出与国内R&D总支出的失衡→海外R&D发展与GDP增长的失衡。由此可见,大力培育科技型本土跨国公司是解决中国海外R&D投入低效率的关键。
  决定中国对外投资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很多,其关键是海外R&D主体结构。对外投资主体结构、海外R&D主体结构与对外投资国际竞争力的内在机理关系表现为:对外投资主体结构一海外R&D主体结构一跨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一对外投资产业结构一对外投资区位结构一对外投资综合竞争力。中国对外投资必须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主线,加快实现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而构建以科技型本土跨国公司为主体的海外R&D结构是不可逾越的核心环节。
  4、加强技术导向型跨国并购,创新虚拟化R&D主体合作模式
  实施技术导向型跨国并购是加快构建中国海外R&D主体的一条捷径。政府应从国家战略高度,积极利用全球科技资源,鼓励有条件的本土企业开展跨国研发并购活动。跨国并购在许多方面都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R&D能力,如:通?兼并他国具有先进科技水平的同一类型产品的企业,来提高本企业产品的档次;获得技术储备,占领垄断优势地位;获取相关产业技术,以新产品带动本企业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等。对符合国家战略利益的海外研发活动,建议设立专门的“企业海外研发投资补贴基金”,用于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及跨国研发并购中部分亏损的补偿和政策性补助。
  近十多年来,与虚拟化模式相适应的“小巨人”跨国公司正在全球迅速发展并呈现独特的优势。该模式不需要把海外子公司全部纳入统一内部管理体系,而主要采取虚拟化模式进行跨国经营。虚拟化模式的高级形式是跨国战略联盟,包括研发联盟、战略性合作协议等,通?与跨国公司、实验室和大学在某些方面的联合,获得组合优势。信息网络把许多公司R&D主体连接在一起,各公司发挥各自在设计、制造和销售等环节上的优势,为共同目标协调运作。虚拟公司内各独立公司分享技术,分摊费用,进入各自市场,降低研发费用,缩短研发时间,发挥战略优势。因此,政府应加强指导,选择特定的产业和行业领域,在拥有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中,加快培育中国本土“小巨人”跨国公司,使其逐步成为海外R&D活动的微观主体。
  
  (责任编辑 张建军)

标签:中国 培育 主体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