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六年级作文 > 正文

【从历史角度看DC型企业年金的特点及其发展条件】企业年金查询

时间:2019-02-0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DC型企业年金目前已成为企业年金的主要模式。从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DC型年金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更高级的企业年金模式,其产生与发展需要具备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条件以及成熟、完善的社会经济环境。这决定了DC型年金的发展完善是一个长期积累的渐进过程。
  关键词:DC型企业年金;社会化;长期;渐进
  中图分类号:F120.3;F840.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2.2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49-0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建立由三大支柱构成的养老保险体系,即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共同负担养老保障责任。这其中由企业负担的部分主要就是企业年金。因此,企业年金将在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与运行中起到重要作用。
   企业年金主要有受益确定型(DB型)和缴费确定型(DC型)两种基本模式。我国现行有关企业年金的法规已明确将DC型作为我国企业年金的主要模式。然而从历史上看,产生于二战后的 DC型年金只是自20世纪80年代起才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企业年金的主要模式。所以,回顾DC型企业年金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将有助于认识其特点和发展条件。
   一、二战前早期企业年金的模式及其特点
   (一)以受益确定型(DB型)为主
   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企业年金计划于1875年由美国快递公司制定。在企业年金的早期发展阶段,几乎所有的企业年金结合都是典型的待遇确定型模式(DB型)。当时的企业之所以要建立企业年金,主要是为了通过向一部分员工提供年金待遇,培养他们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吸引和留住人才,特别是员工队伍中的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因此,这个时期的企业年金只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工具,完全由企业控制,企业可以决定哪些人能够参加年金计划。不仅如此,早期的企业年金在待遇上往往存在明显差别,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通常会得到较高的待遇。
   (二)由企业(雇主)建立并单方面承担责任
   早期的DB型企业年金,由于只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具,所以基本上都是由企业(雇主)一方根据管理的需要主动发起成立的,其年金基金也是由企业单方面缴费并承担责任。在当时,一家企业是否应该向雇员提供年金待遇,以及如何对年金基金进行管理,完全由企业自主决定,政府、法律一般也不进行强制。
   (三)社会化程度较低
   早期的企业年金,其基金是由企业单方面缴费形成的,完全由企业控制,实际上是企业自有资产的一部分。所以,年金的稳定运行与基金的安全只能依靠企业的力量与信用,外部各类社会主体无法参与。这一时期的企业年金覆盖范围仅限于企业内部,建立年金计划的企业也很少,所以还不足以成为有社会意义的养老保障手段。而且,当时即使在企业内部,企业年金也往往只覆盖一部分骨干员工,甚至故意将许多人排斥在外,参加年金计划的员工之间,待遇也存在明显差别。这些都表明,早期的DB型企业年金社会化程度较低。
   (四)早期企业年金的基本矛盾
   早期的企业年金的举办者试图通过企业年金这种工具,提高企业与雇员,特别是骨干雇员之间的信任程度,以改进企业的管理方式。但企业年金所要面对的养老保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发展到一定程度,甚至连国家的力量也不足以应对。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年金就必须来分担日益沉重的养老保障压力,进而成为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支柱,而单靠企业自身力量支撑的早期DB型企业难以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所以,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与早期企业年金的特点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基本矛盾。在这个基本矛盾推动下,企业年金的社会化程度会不断提高,同时其模式、组织管理方式等也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企业年金模式的发展演变
   二战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全世界范围内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及养老保障压力的加大,早期DB型企业年金制在其基本矛盾的推动下开始向社会化程度更高、更加高级复杂的模式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由单纯依靠企业(雇主)的力量转变为依靠企业与员工双方的力量
   如在企业年金最初产生的美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有25%的企业年金开始要求参加计划的雇员和公司一起对年金计划进行缴款。这意味着企业年金的风险开始由企业独立承担变为企业与员工分担。员工分担了企业年金的责任,就有资格参与年金的管理,这必然要求建立更加完善的年金治理结构。
   (二)企业年金开始依靠社会投资机构进行资产经营
   随着企业年金责任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以及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越来越无力保证基金资产的保值增值与安全运营,外部专业投资机构的介入就成为必然。1921年,美国大都会寿险公司开发出了第一个针对企业年金的保险产品,标志着保险公司作为外部投资机构开始参与企业年金的经营管理。由于保险公司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强大的会计精算能力,很快就成为企业信任的投资代理人,在企业年金经营领域占据了优势。到二战结束,美国的企业年金计划中约有20%购买了保险公司的保险合同。50年代后,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金融、投资服务业蓬勃发展起来,这就为企业年金资产经营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和更多的选择。1950年,美国的企业年金计划资产只占美国所有金融资产的3%,而到1984年就增长到16.7%;截至1998年底,美国企业年金计划的资产已经占美国整个股票市场股份的27.3%,占所有公司债券的17.9%。随着年金资产越来越多地进入资本、金融市场,社会上的投资基金、证券公司等机构也开始进入企业年金经营领域。专业投资机构的介入标志着资产的经营管理责任从由企业承担变为主要由信托投资基金、保险公司等社会投资主体承担,企业只是作为这些机构的一个委托人参与投资决策。
   (三)企业年金开始形成比较完善、规范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方式
   1974年,美国制定了《雇员退休金保障法》,这部法律明确规定了企业年金治理结构的组织方式、各个参与主体的地位、责任及相互关系,尤其是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关系。从此,企业年金开始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社会化治理结构。1978年美国又在《国内税收法》中增加了第401节K条款。该条款规定企业员工对年金计划的缴款要进入专门的退休金账户,而且月缴款不超过其工资的25%,企业的缴款也要存入这一账户。同时,企业要向员工提供3至4种投资计划,员工可以从中选择一种,政府则对个人账户的年金存款提供税收优惠。从此,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管理方式得以确立。
   (四)政府开始介入企业年金管理过程
   二战后,各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建立起公共养老保障体系,承担起了解决社会养老问题的责任,政府也由此成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管理者。各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以及企业年金成为养老保险体系的组成部分,使得政府逐渐拥有了对企业年金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权力。二战后,美国个人所得税和公司税率大幅度上升,战前个人所得税率仅为4%左右,1945年则猛增到23%,公司税率则由13.7%增至1955年的52%,政府为企业年金所提供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其发展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在企业年金领域的地位。随着企业年金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政府逐渐由“局外人”转变为参与者,并在企业年金的监督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五)企业年金具有了公共性和公平性
   二战后,随着企业年金逐步成为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其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政府、法律对其监督与管理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企业年金开始具有和“社会公共产品”一样的公共性,不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管理工具。如在澳大利亚、瑞士、丹麦等国,已有专门的法律要求雇主必须为雇员举办企业年金,这就使得这些国家的企业年金具有了和公共养老金类似的强制性。同时,各发达国家相关立法中都补充了防止出现年金待遇差别化的内容,如要求企业年金必须接受一年一度的“非歧视性”定期评估检测等。这标志着企业年金也开始具有公平性。
   以上这些变化为企业年金新模式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因此,二战后缴费确定型(DC型)年金应运而生。1950年4月,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威尔逊建议为员工建立养老基金,并将该基金的全部资产委托给专业的投资公司进行运作,投资于包括股票在内的金融产品。随后的一年内 8000 多个类似的企业年金计划纷纷成立。由于DC型年金是由企业与员工共同缴纳费用,进入职工个人补充养老金帐户的年金形式,年金基金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社会化投资运作实现保值增值,能够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要求,所以,上世纪80年代上述这些社会条件具备之后,DC型年金开始迅速发展。如在美国的全部企业年金计划中,80年代以前95%以上都是DB型,经过迅速发展,DC型年金到1998年首次在比重上超过DB型,在数量上成为美国主要的企业年金形式。
   三、从历史发展过程看DC型企业年金的特点及发展条件
   (一)DC型企业年金最显著的特点是高度社会化
   与早期的DB型企业年金相比,DC型企业年金依靠企业和员工共同缴费,基金通过外部投资机构进行经营运作,需要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进行管理,以及具有公共性和公平性,必须接受政府相关部门和法律法规的制约与监管,所有这些特征都反映出DC型年金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企业年金模式。这种高度社会化的特点,是企业年金顺应解决养老保障问题的社会需要,在其内在基本矛盾的推动下,按照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正因为DC型年金的高度社会化,所以它能动员、集合社会多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应对二战后世界各国日益严重的养老保障难题,从而使企业年金真正成为现代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因此,相对于早期的DB型年金,DC型企业年金是一种更高级的企业年金模式。
   (二)DC型企业年金的产生与发展需要具备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条件以及成熟、完善的社会经济环境
   DC型企业年金的产生与发展,需要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长期、牢固的信任关系,需要企业文化与管理方式的转变,还需要有公共养老保障体系的广泛覆盖、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的配套完善以及政府的有效监管。而DC型年金基金的社会化投资运作,更需要有发达、成熟的资本市场为依托,还要有实力强大、经验丰富、信用可靠的投资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只有具备了这些客观社会条件,DC型年金才能有效地集中起多方面的力量,其社会化的优势才能体现出来。
   (三)DC型企业年金的迅速发展有赖于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从历史上看,国家对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是DC型年金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二战后各主要工业国家公共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及实现广泛覆盖,给作为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年金提供了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的基础,而20世纪70年代这些国家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政府对于企业年金的有效监管,使得DC型年金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治理结构,使其真正走向成熟与规范,这就为80年代后DC型年金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DC型企业年金的发展与完善是一个长期积累的渐进过程
   从历史上看,真正的DC型年金制是在企业年金产生75年之后才出现,在最近的30多年内才取得迅速发展并成为企业年金的主要模式。如前所述,DC型年金的发展与完善是由一系列社会条件促成的,而这些社会条件,如法律、法规的完善、资本市场的成熟、公共养老体系的发展等等,都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就决定了DC型企业年金的发展完善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积累的渐进过程。
  
  
  参考文献:
  [1] 邓大松、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第1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8―29,68―19,181―183,230―231.
  [2] 刘云龙、傅安平.企业年金―模式探索与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214―220.
  [3] 杨燕绥.企业年金理论与实务(第一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22―33,38―47,269,265―282.
  [4] 张俊岭、侯志强. 国际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04):59―62.
  [5] 杨燕绥.外企业年金的历史沿革及经验[J].劳动保障通讯.2004,(03):38―41.
  [6] 郑秉文、黄念. 美国待遇确定型企业年金计划担保机制的困境与前景[J].美国研究,2006,(04):29―50.

标签:角度看 企业年金 条件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