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礼仪 > 正文

【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与治国执政理念】马克思美的规律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理念,主张人是实践的主体,以自身目标与能力为标杆,去认识并改造一切客体,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无论是从邓小平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到江泽民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胡锦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执政理念发展,都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践行“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理念。
  [关键词]马克思;治国执政理念;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1-0005-02
  一、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马克思认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这个结论包含三方面的意思,第一,人的类本质本身是有意识的活动。第二,人是通过活动变成自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其本身就是意识和实践的主体,人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主体与客体的互动。第三,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活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就是说,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是主体,以自己的综合能力为标杆,为衡量的尺度,去认识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在这过程中,通过客体从而实现自己的物质精神需要,促进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观念地存在着。”通过生产劳动,“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马克思表达的意思就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他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具有一定目的和价值指向,并在这个目的和价值指向引导下从事实践活动,自我的价值实现也贯穿在实践活动中。“单纯的自然物质,只要没有人类劳动物化在其中,也就是说,只要它是不依赖人类劳动而存在的单纯物质,它就没有价值,因为价值只不过是物化劳动。”为了更加说明人是有意识类存在物,马克思从五个方面说明人和动物区别的本质:“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综合上述五个方面,肯定人实践活动是有意识,具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生产。”
  二、党的治国执政理念发展体现“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说明在实践过程中,人使自己的活动变成自己意识的活动。人不仅是意识的主体,而且是实践的主体,人通过实践来实现主体、客体的互动。只要有人类实践,就有人类对理想目的的设定和追求。无论是在中国的古代,还是在西方世界里,无不体现着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理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有侵略者的入侵,内有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面对民族的危忙,中国的先进分子以孙中山为代表,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虽然有力的打击了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者,但是由于革命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及脱离中国现实,最终失败。十月革命的枪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主义,也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面对中国何去何从之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合乎时代发展要求,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一个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消除剥削,消除压迫的国家,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建立“工农武装割据”根据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最终,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真正实践了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理念,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土地上,第一次把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理念践行者的中国共产党人,并不没有骄傲自满,而是在实现第一个梦想后,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一次又一次的践行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理念。
  (一)邓小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关键性问题,合乎规律的,合乎实践的,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他“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从此,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转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从而开拓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新境界。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理想,邓小平根据具体国情和实践,制定了“三步走”战略步骤,并且,吸收马克思主义思想精华,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做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评判标准。即“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基础上,合乎时代发展要求,合乎实际,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江泽民:建设小康社会
  面对新时期,新的国情变化,新的国际形势,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新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探索。他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具体情况相结合,体现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理念。提出了新时期的伟大理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建设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为了更好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抓住“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执政党建设的根本问题,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总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新的历史条件 下和新的环境中,抓好发展要务,必须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指出:“领导干部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就不可能领导好改造客观世界的工作”。在思想上保证了广大党员干部以饱满精神状态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去,在实践中。又确立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新理念。把发展与执政党建设、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展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结合在一起,使“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新时期情况相结合。坚持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不断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向党的最终目标前进。”
  (三)胡锦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面对社会转型时期新的形势以及国际形势新变化,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这与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思想是一致的,都强调了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是主体,以自己的综合能力为标杆,为衡量的尺度,去认识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在这过程中,通过客体从而实现自己的物质精神需要,促进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伟大理想,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以胡锦涛为核心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界面而继续奋斗,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另一个高潮,践行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理论。
  [参考文献]
  [1]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8
  [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37
  [5][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6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3
  [8]党的十三大报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0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10]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
  [11]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18
  [1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1
  [责任编辑:冯延臣]

标签:治国 马克思 执政 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