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礼仪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认同缺失的表现与成因]2018最新思想政治表现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缺失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职业意识模糊、敬业精神不佳等。其成因有二:主观方面,教师自身理论薄弱、较少投身实践且对思政课存在认识偏误;客观方面,教师所面临的制度环境与舆论环境有待完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认同;表现;成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1-0124-02
  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政课教师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其职业认同问题值得关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认同缺失的表现
  近年来,顺应高校扩召和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快速扩大。整体上看,他们有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有较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充满热情。但面对市场经济时代利益的驱动和各种思潮的冲击。部分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职业认同缺失的问题。
  1.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思政课教师的主流是认可并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但部分思政课教师尤其青年教师还存在淡化、彷徨、怀疑、反对等信仰弱化的现象。所谓淡化,指个体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前提下,情感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种疏离;所谓彷徨,指个体为一定的气场所左右。在信仰与不信仰之间出现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所谓怀疑,指情感上将马克思主义当做一种伟大理想,理智上却认为它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幻想;所谓反对,指个体的主观世界被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占领,从而否认和敌视马克思主义。由此,一些思政课教师尤其青年教师在价值取向上更多受到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过分关注学历、职称和待遇等切身利益问题,对理论学习热情偏低,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紧跟,对当今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反应迟钝。表现在课堂言论上,部分教师自由主义和放任主义抬头,以政治中立为借口,淡化思政课的意识形态色彩;部分教师甚至放弃自我约束,散布实质上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
  2.职业意识模糊。部分教师虽在教学一线工作多年。但仍缺少相应的职业意识。一是缺少使命意识。由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部分思政课教师缺少终生从事信仰传播工作所需要的奉献精神和使命意识,不能正确认识思政课的性质和作用,不能经历教学相长的职业成长过程。二是缺少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其主要表现是工作中的个人主义,教学方面习惯于个体户式的工作模式,不与同事进行备、课上课方面的交流,不向同事学习;科研方面则不参加他人的课题研究,或者作为课题组成员有名无实,完全由教师个人独力进行研究。三是缺少究问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教育理论方面不求甚解,得过且过;教学技术、手段和方法不求进步,对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人际沟通和交流技术以及现代传播技术不熟悉:学科与科研意识薄弱。将思政教师职业作为单纯的教书匠看待;调查研究意识薄弱,不主动了解学生状况:缺少内省意识,不习惯于通过自我回顾和反思提升和完善自我人格。四是缺少人本意识。不能尊重人,未能意识到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地位;不能理解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隔膜;不能关心人,“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淡薄,课后不愿与学生过多交流,对学生的疏离感明显;不能发展人,对思政课在人格完善和生命发展的重要性没有明确认识。只教书不育人。
  3.敬业精神不佳。在经济利益关系全面调整的现实社会环境里,少部分教师受物质利益的驱动,思想不够稳定,不安心于自己所从事的相对清贫的教师职业,未能将思政工作作为终生事业,而是向往收入待遇高、工作条件好的公务员等职业。他们把教学看作是枯燥乏味的重复劳动,只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为维持生存而教,把上思政课仅仅当作谋生之道,或看成是生存手段,对本职工作投入少,而热衷于炒股和校外兼职、经商等。由此。他们在工作上敷衍了事,得过且过,不把主要精力放到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方面,不去认真钻研业务。业务不精,敬业精神欠缺,成为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认同缺失的成因
  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缺失,首先会在大学生信仰世界中引入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怀疑和反对,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危险境地。也会使学生对思政课教师基本素质产生怀疑,从而影响教师人格魅力和教学实效。对思政课教师本身而言,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某种双重人格或人格分裂的情况;也会使思政教师自身职业发展受阻。职业前景黯淡。对此问题需要认真对待,既要从教师主观认识方面找原因。也要从客观环境方面找原因。
  (一)主观认识因素
  职业认同问题属于主观认识问题,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缺失,首先要从主观认识方面找原因。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相对薄弱,未能掌握理论的彻底性,未能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把握上。一般而言,高校思政课教师都接受过多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熏陶,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但是,就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而言,虽然我们有一支庞大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但其来源相对复杂。真正接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能长期坚持研读经典的人实际上不多,至于真正读懂马克思主义经典并进而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则更要少一些。另外,思政教师也是具体的人,生活在具体的环境和具体的时代中。他们思维活跃。更容易受到当今社会各种时髦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这都会使得思政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马克患主义信仰的建立发生一定的困难。以致经常是“一脑袋的困惑去面对一大群的困惑”。
  2.思政课教师作为理论工作者较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实践是认识和真理产生的唯一源泉。思政课教师往往满足于做一名纯理论宣传者,唯理论化倾向和教条主义倾向明显,生活经验贫乏,社会阅历单薄,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的实践基础严重不足。因此,不少思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缺少定力,易受外部因素干扰,工作中一旦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为负面情绪所困扰。甚至对自身事业和使命产生怀疑。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指出:“革命者要改造和提高自己,必须参加革命的实践,绝不能离开革命的实践……我们的党员,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在顺利的、成功的、胜利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当今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不可能通过流血牺牲的残酷革命斗争来锻炼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务实可行的途径有两种:一是思政课教师在长期的日常教学工作中,通过建立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机制来逐步巩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二是当今社会各种社会思潮泛滥,思政课教师作为理论工作者,可以且必须通过对各种反马克思 主义思潮的辩驳来坚定其马克思主义信仰。
  3.对思政课存在认识偏误。首先,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普遍存在两种期望:一种是过高期望,即期望完全由思政课教师来扭转青年大学生在价值认同方面出现的危机;另一种是过低期望。即认为思政课教师只能作空洞的说教,学生不可能认同你。故根本不期待思政课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认同问题有所助益。前者无疑会在今天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碰壁,带来严重的职业挫折感。后者更会直接打击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使其敬业精神受挫。其次,思政课教师还有一种惯性思维,即习惯于通过大张旗鼓的政治灌输来立竿见影地改造青年学生的主观世界,而无视德育客体的主体地位,导致德育危机,其实质就是人本主义精神的缺失。再次,思政课教师还有一种认识误区,即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所谓科学性可言,因而也就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将思政课教学工作简单定性为一种传话筒和教书匠的工作,其实质是自我贬低。
  (二)客观环境因素
  职业认同问题属主观认识问题,但外部因素对思政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不容忽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探讨外部环境对思政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1.制度环境不完善。首先,思政课领导体制不顺畅。近年来,高校思政课的开设情况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党中央多次下发文件,召开会议,强调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受到市场经济时代各种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各地方对贯彻执行中央的政策和意见的力度不一:而在各高校内居于思政工作核心领导地位的高校党委以及各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部门也不一定能担负起思政课建设的切实责任。其次,思政课教师管理制度不完善。一是准入制度不严格。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引进规模是前所未有的。但高校引进人才时往往是从缓解师生比压力的角度出发,普遍只重视考察所进人才的业务水平。忽视对新进人才的职业认同和敬业精神进行某种适当考察和把关,更谈不上作为引进人才的衡量标准之一。这直接导致一部分主流信仰不够坚定的教师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思政课的初衷,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党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愿。二是培训计划不健全。高校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存在形式主义倾向,专门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上岗培训也是如此。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在一些高校流于形式,有些高校甚至连形式也不存在。人才引进之后,除了一些零散的业务培训外,很多高校对思政课教师没有系统培训计划和措施,尤其缺少针对职业认同问题的应对措施。三是考核评价不科学。相当部分的高校没有意识到应将相对抽象的信仰问题和政治方向问题作为对思政课教师的一项有约束力的考核标准,更没有具体的有关敬业精神和职业认同的考核办法和管理措施。再次,思政课教师主体地位不突出。部分高校在行政和教学部门之间有所偏颇,行政主导的气氛还相当突出,未能使广大思政教师尤其是部分爱岗敬业的思政教师的主体地位受到尊重、权益受到保护。这实际上使得普通思政课教师成为高校教师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从而降低思政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2.舆论环境不积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价值取向对主流信仰的构建形成了最大的冲击。同时,网络信息技术时代与全球化时代的叠加,不可避免地在思想文化领域引入多元主义,也对主流信仰的建构造成冲击。思政课教师作为具体时代环境下具体的人,不可避免受到时代大潮的影响。与高校其他课程相比。思政课目前面临尴尬的生存环境。首先是社会对思政课普遍的怀疑态度。其次是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管理部门对思政课的实用主义取向。再次是学生对思政课的分数主义态度。由此便产生一个明显的悖论:一方面是党中央高层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一方面是社会和学校甚至是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的轻视。因此,很多高校的思政课在一片加强声中被弱化,思政课教师工作热情从而受到打击。
  [参考文献]
  [1]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北京: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候庆海]

标签:政治理论 成因 缺失 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