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励志 > 正文

怎么买化学阉的药 [谈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激疑]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所谓激疑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根据教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疑问。"激疑"是一种教学艺术,一个恰当而又引人入胜的问题,常常可以掀动学生的思维波澜,鼓起探索的风帆。
   关键词:化学教学 激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恰到好处的激疑,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掀起思维的涟漪,鼓起学生探索的风帆。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始终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本人的拙见。
   一、趣例激疑
   在课堂教学中,若用趣味性的题例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
   激发学生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教“物质的量”时,设计一道趣例计算题:2*104粒稻谷为一斤,每人每年需要稻谷600斤,将6.02*1023粒稻谷平均分给50亿人,则每人分得的稻谷可用多少年?要用多少个100吨的粮库来储藏?
   学生顿生情趣,迫不及待地要算个水落石出。当学生计算出每人分得的稻谷可用107年,要用3.0*103个100吨粮仓来储藏的结果,一个个流落出惊讶的神情:6.02*1023是一个庞大的数值。激起学生丰富想象力,印象极为深刻。
   教师接着指出: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3克,难以称量。若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6.02*1023个碳原子的集体来称量,就可以称出其质量为12克。使学生悟出一个结论:用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集体来衡量“物质的量”极为方便,初步形成“物质的量”概念。
   趣例激疑,关键在“趣”,趣味越浓,越能激活学生好奇心理,产生强烈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思维与课堂气氛波澜起伏。
   二、逆反激疑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提问若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若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学生对“气体摩尔体积”概念一般能从正面理解该概念的“四要素”。若要使学生更深刻全面理解概念,用逆反思维方式创设疑问,则激活思维效果更好。
   请判断下列五种说法是否正确?
   1、1摩尔二氧化碳气体占有体积约22.4升。
   2、标准状况下,1摩尔水占体积约22.4升。
   3、二氧化碳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占有体积约22.4升。
   4、1摩尔二氧化碳气体在200C时的体积比22.4升大。
   5、1摩尔二氧化碳气体在三个大气压时的体积比22.4升大。
   五种说法从五个侧面用逆反思维方式提出概念的“四要素”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让学生抓住概念的“四要素”来分析判断,讨论气氛十分热烈,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理解概念会更加全面。
   逆反激疑,曲径通幽,诱发思维,可以医治思维单向的毛病,可以教会学生深思细钻的方法,可以收到正面讲述难以达到的效果,曲径通幽处,柳暗花明村。
   三、隐错激疑
   教师根据学生常见错误与容易疏忽之处,编拟隐含错误的思考题,让学生在或是或非的问题上小心质疑,就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例如,在《离子反应》一节的教学中,设置这样一道题目:请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离子反应,若为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应该怎样书写?
   1、氯化铵晶体与熟石灰粉末混合微热
   2、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3、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4、碳酸氢钠溶液与烧碱溶液反应
   5、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溶液反应
   学生在质疑中紧紧抓住离子反应的概念及其发生条件进行分析、辩误,从而较全面地掌握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基本技能。
   隐错激疑,可充分调动学生寻错析错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寻错找正,析错挖根,正误比较,泾渭分明,记忆牢固,培养了学生明察秋毫的洞察力和全面慎密的思维能力,可以防止知识负迁移。
   四、悬念激疑
   要上好一节化学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教“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节,教师逐一演示,逐层设问,设置悬念:
   1、出示保存钠的试剂瓶。提出:钠块为什么会放在煤油里?能否露放在空气中?能否放在水中?
   2、夹出一块钠,用滤纸吸干后用小刀切开。提出:为什么钠块可用小刀切开?钠块表面与新切开的断面色泽差别怎样?
   3、观察断面颜色的变化。提出:钠块断面颜色怎样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取一小粒钠放在水中,观察现象提出:钠粒为什么浮在水面且不断游动,形成一个闪亮的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
   5、向与钠反应的水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提出;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观察高度集中,思维高速运转,一个疑惑接着一个疑惑,一个悬念扣住一个悬念,由远及近,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观察、疑惑、思维、讨论、再观察、再疑惑、再思维、再讨论、层层剥皮,直抠核心,解开悬念,揭示矛盾。师生在“设疑一悬念一释疑”的矛盾运动中愉快而和谐地学完一节课。还可在下课后再适时地留下一悬念后,嘎然而止,促使学生课外思考,言虽尽而味无穷,为启发下一节课的思维而点燃“引火索”。
   五、知情激疑
   根据学生对生活知识和化工生产实际的了解以及掌握课本知识后,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氯及其化合物”一节的复习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C12+H2O=H++C1-+HC1O平衡移动的应用
  问题2.用滴管将新制的饱和氯水慢慢滴入含酚酞的NaOH稀溶液中,当滴到最后一滴时红色突然退去,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保存饱和氯水的方法是
   。
   (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简要文字说明):
   ①是由于 。
   ②是由于 。
   (3)简述怎样用实验证明红色退去的原因是①或者②。
   这样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答,再通过归纳,既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但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实例,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思源于疑,疑激发思,激疑为着解疑,疑要提得出,激要激得发。这就要有对教材处理的高度驾驭力,做到独具匠心,精心设计。只有使设疑具有令人信疑参半的迷惑性与十分浓厚的吸引力,才能使学生产生疑惑,围绕疑惑,兴趣盎然地跃跃欲试,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灵活性、全面性与深刻性。
   参考文献
   1、《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 梅汝莉主编
   2、《教师的反思方法》 吕洪波著
   3、《教学方法》 商继宗主编

标签:化学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