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励志作文 > 正文

浅谈如何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符合陶先生的教育理念,这也是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文基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论述了中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理念、意义与实践。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生活化
  新的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所以,思想品德教师,更应该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下面我就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理念
  首先,教学生活化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教育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尽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求教师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使书本知识活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第二,教学生活化要尊重学生主体,关照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学习是人的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得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展自己的大脑,并作出主观的意志努力。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教学中关照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现实生活具体生动的形象,生活事例为中介来进行思考,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达到优化学习过程的目的。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传统教育中课程设置都是指向单一的认知领域,缺乏对学生生活的关注和可能生活的建构,从而把学生禁锢在教材上面,课堂生活缺乏生气和活力。而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强调“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本身”,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建构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意义,突现其深刻的内在意蕴。
  第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释放与张扬。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社会生活中各种群体截然不同的思想品德文化观、利益观、道德观、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新课程改革以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为基本价值取向,使思想品德教学真正向生活回归。它立足让学生从十分熟悉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去感知、反思、探究相关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大胆展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能力,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关注个体的现实生活,关注受教育者的个性培养,以此顺应学生的本性及其自然发展的需要。
  第二、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积极建构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意义,让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生活世界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与生活是不可分离的,思想品德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使知识、文化和经验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只有从现实生活出发,思想品德教学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去,而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创造性的理解,才能把自己的生活和课程联系起来,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经验,并以此指导自己的生活行为。
  第三、增强社会责任感。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必然改变某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狭碍意识,驱使他们“探出脑袋、伸长脖子”,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并用所学知识去思考剖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于是学生的思想会逐渐深刻,人生态度会更为积极,社会责任感会不断增强。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回归生活的教育是我们真正的教育,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才是我们教育改革的根本取向。而如何实践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怎样“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思想品德课中体现“生活化”的理念,提高课堂的生活质量,满足学生对“各种生活的关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实施。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从偏重于认知目标向“生活化”的多维目标转变。
  1.知识与技能方面。尽管新课程改革要求淡化学科知识体系,但决不意味着可以不要这些基本知识。在思想思德品德课的目标分类中,基础性的应该是了解社会基本思想品德、经济和文化的知识和要求,在此基础上获得对这些知识的分析、选择、判断和决策能力,提高主动参与思想品德、经济、文化生活的能力,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方面。在思想思德品德课教学中应该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调查、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生活与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课堂各种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关注社会发展,乐于学习,热爱生活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
  第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
  以往思想思德品德课难以得到师生喜欢,一方面因为其内容的理论性强,使师生觉得它高高在上难教难学;另一方面在我们的教学中确实存在“从课本中来,到课本中去”的问题,缺少与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实际结合,使教学缺少“绿色”生机。定位课堂,应该通过引入生活事件,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场景,营造逼真的教学环境,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空间,使思想品德课教学不是孤立的死记硬背,而是活生生的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如在教学“正确选择升学和与就业之路”一课时,我拿走了课桌,把椅子围成了半圆形,仿造中央电视台来了个“实话实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得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了一次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我们中学生该如何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式和注意问题。
  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交流更真实,师生更融洽,学生说我思,谈我想,诉我忧,议我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融洽的亲密朋友,课堂中弥漫的是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
  第三、社会实践活动课探究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的每一课课后都设置了课后探究活动,以往课堂教学中对此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就是纸上谈兵,还有部分老师把它当书面作业来做。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全体学生的参与社会生活,通过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达到影响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后探究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探究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后探究这一栏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总之,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趋势,社会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源泉,只有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才能使思想品德课迸发生机和活力,取得实效。但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和开放的课堂里,一方面拓展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

标签:课堂教学 浅谈 思想品德 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