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答辩 > 正文

[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时间:2019-01-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小学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科学知识的载体。语文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掌握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还要进行科学、社会文化知识的教育。?   1 感受人物精神,体会科学品质?
  科学品质是从事科学活动的灵魂。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科学、开展科学活动,对培养他们求实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课文中科学家的事迹进行创新、奉献等科学品质的教育。?
  研究科学最需要的就是严谨的科学态度,《詹天佑》主人公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表现出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教学这类课文也同样需要教师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尽量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比如通过六年级《辩日》教学,让学生明白日地距离在一天内的变化是非常微小的。清晨太阳距离我们稍微远一点,中午稍微近一些,两者相差大约等于地球的半径,只相当于日地间距离的1/2300,这种微小的差异对于观察太阳的大小以及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能不会起很多的作用。清晨的太阳觉得大一些,中午的太阳小一些,是眼睛上视觉的差异。而地面上温度的高低变化,主要在于太阳高度角。?
  2 丰富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课文是面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科学知识有助于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它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探索更加积极,更加深刻,直接激发出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与爱好。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间交流,有目的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概念时,先要初步了解学生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他们有这方面哪些相关的生活经验。因为学生在接触到一些科学概念以前,对有关的事物已有了初步的、原始的认识和观念。这些观念是建立在学生少量的直接观察和具体的经验上,有些是基本正确的,有的学生认为“会飞的动物是鸟”,因而觉得蝙蝠是鸟,则是不对的。在教学《鲸》中哺乳动物这一概念,按照课文内容应理解为“胎生又依靠吃母乳长大的动物”。但准确的概念应是: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基本特点是靠母体的乳腺分泌乳汁哺乳初生幼体,除最低等的单孔类是卵生的以外其他全是胎生。这可以结合《科学》五年级十册《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中关于鸭嘴兽卵生的内容进行学习。使定义下得准确、科学、全面。因此在备课时,要广泛阅读有关书籍,积极搜寻相关资料,尽量掌握相关学科的最新动态。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教育。?
  对于相关科学知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渗透,同时鼓励学生查阅资料,相互交流。比如通过四年级语文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小狮子、刺猬、麻雀等动物的各种生活习性,皂荚树、爬山虎、旅行家树等植物的各种生长特点,五彩池、趵突泉等自然景观的形成原因,加深对太阳、浮力等各种自然现象的认识和了解,以及科学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 培养动手能力,注入探究动力?
  科学方法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方法是知识和思维的体现,事件的最终成功体现在正确方法的运用上。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动手实验就是一种极好的方法,因为实验可以使学生得到直接的感性认识并获得第一手资料。实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课堂实验,另一类是课下试验。第四册《称象》一课所讲的几种称象的方法,就可以在课堂上用石头、盒子、天平秤等进行试验,还可以通过平衡装置来证明它的正确性。还有如八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七册《捞铁牛》等均可在课上实验。像《小蝌蚪找妈妈》、《冬眠》等课,让学生观察蝌蚪和刺猬了解它们生长和冬眠情况;《我的新朋友――电脑》等可结合信息课进行实际操作。?
  有一个教师先实验,再进行学习,收到很好效果。教《捞铁牛》一课时,教师找来一些细砂铺到玻璃水槽内,将“铁牛”埋在砂里一边,接着往里面倒水,还准备一个有盖无底的可乐瓶和带铁丝环的细线。课一开始,教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问学生:“利用这些材料,你们有办法把 ‘铁牛’从这边运到那边去吗?”学生汇报时,有的想出5种办法,最少的也有2种。做完实验后,教师说:“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也有人能把沉在河底的铁牛捞上来,你们想知道这个了不起的人是谁,他想的又是什么办法吗?”这样,学生带着极其好奇的心情,迅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学生天生好动,好求知,喜欢探索自然,喜欢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我们就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把一部分带科学原理性质的语文课通过实验引入,让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收到极佳的效果。?
  4 加强学科联系,拓展知识范围?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与广域性,语文教师不仅要熟悉自己的教学内容,还要系统了解学生所学其它学科的内容,以便在教学中相互结合,相互借鉴。比如小学音乐第一册第一单元 “有趣的声音世界”中有“寻找生活中的声音”“大雨和小雨”内容,可以和语文第一册《小雨》相联系,语文第五册《花钟》与可以和五年级科学《昼夜对植物的影响》相联系。科学三年级五册中《水的浮力》、《沉浮的秘密》等课讲解了有关浮力的知识,可以为《称象》《捞铁牛》等课作准备;科学课本第五册《地球引力》可为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作准备;其他如科学课第七册《温度计》、第十册《动物和环境》、第十二册《生物的启示》等分别与语文课文《冬眠》、、《蝙蝠和雷达》、《蛇与庄稼》等有一定联系。?
  课改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素养。加强各科联系,促进语文教学。科学类实验,学生忙得不亦乐乎,习作课学生却无事可写,两者之间有合作的空间,如果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进行方法指导,把科学探究过程作为习作训练内容,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这样既解决了习作素材问题,又把科学探究落到实处,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指导要抓指导观察,要丰富学生的生活,不断拓展观察的领域,鼓励学生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有自己的发现,以及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对科学类课文做些探究,同时把过程记录下来,就成为一篇日记,把过程中感兴趣的事、印象最深的细节、自己的体会写出来就是“印象最深的事”、“有意义的一件事”一类写事习作。将探究活动过程中师生的神态、动作写出来,就是“我喜爱的人”一类习作。记实习作要求内容一定要有真实,要写出真事、真人、真情,这不仅关系到怎样习作的问题,而且关系到怎样做人的问题。学习科学类课文,由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和观察要求,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同时谈谈获得的知识与体会。由于学生是带着任务进行探究,因此探究时非常投入,成果明显,这些也为习作积累了真实、丰富的素材,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以及习作水平。了解学生所学课程内容,把握好学生知识结构,对于教师是必不可少的。以此激发了学生浓厚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推进了语文教学。?
  由此可见,教师要树立“大教材观”的教学理念,还是体现教师“用教材教”的教学思路,教师要跳出教材去教学,加强学科间沟通、研究,在教材体系中体现大语文观的价值,提高学生各项综合素养。?

标签:培养学生 语文学习 素质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