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范文 > 正文

丰富的情感体验,,有效的心灵沟通|情感心灵沟通的话语怎么写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有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当15克盐放入一碗鲜美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感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体验之中,才能显现出活力和美感。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主要阵地。该如何引领学生去触摸文字的脉搏,去倾听作者的心声,从而在师生、文本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呢?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地创设情感体验的氛围,自然地激发学生心灵的共鸣,凸显语文教学的情融融、意切切。
  一、感悟情感――入境始觉亲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通过描绘境界、塑造形象来陶冶、感染读者的,积极的情感是促使经验、认知转化为信念的催化剂。任何艺术都可以说是情感的艺术,语文教学也是擅长情感熏陶的艺术。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选定明确的目标,创造特殊的氛围,引领学生亲近、深入文本,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金蝉脱壳》是一篇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课文。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用活泼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金蝉脱壳的奇景,读后仿佛身临其境。课文在描写这一过程时,细致、生动,不遗漏一丝一毫。你瞧:蝉儿的肚子在不停地颤动着,每颤动一次,身上的颜色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渐渐地变成了深绿色,变成了棕黑色。肚子的颤动和颜色的变化本来就不易察觉,而作者不仅看到了还注意到了二者的联系,真是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课文的字里行间都透着这样的细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趣味无穷的境界,不由得连连感叹。老师不失时机地出示一组清晰的图片,学生与作者立刻产生了共鸣:“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我高兴得几乎叫起来!”再让学生谈谈此时的感受,他们就妙语连珠了:有的说真是大开眼界了;有的说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有的说太激动了,原来蝉就是这样脱壳的……这时趁热打铁,让他们凭借观察和想象再次“亲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蝉各个部位出壳的顺序渐渐明朗,“露、钻、抖动、伸、仰、扑、抽”几个动词也浮了出来。蝉脱壳的艰辛及其表现出的勇气和智慧同时浮上了学生的心头:蝉为了开始它新的歌唱生涯,需要冲破自我,冲破一切困扰生命的藩篱;其出壳过程中的每一伸,每一抽都相当艰难,不有着破茧成蝶一样的生命的律动吗?此时此刻,学生的感悟不也是“奇特动人”的吗?
  此情此景,学生融入了文本,而文本也融入他们的生命。正因为有了这份亲近,二者充满了生生不息的活力。“教贵情浓”,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语文课堂只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滋养,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情绪活动,激活蕴藏的无限潜能,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当学生被浓浓的情感渗透、包围时,也就真正地实现了趣中学、学中悟、悟中得。
  二、传达情感――形散神不散
  散文的“形散”是其外观,“形散”的目的是多角度、多侧面、多手段地去表现一个中心,去抒发一种感情,去表明一种思考。语文课堂亦如此。要充分给予学生“心灵的自由”,使更多的学生既重视自己的语言表达,又善于倾听老师的点拨及同伴的发言。在多维互动中,实现思想的碰撞、灵感的绽放;在兴味十足中,领略课文的魅力、人物的形象。
  《郑和远航》一课虽没有太大的难度,但篇幅较长,又有复述要求。怎样才能避免繁琐的提问,该找哪一点来推及全篇,进而深入品析呢?细究之下,笔者抓住了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叙述郑和远航伟大意义的句子,以“郑和远航真是一次( )的远航”为线索层层展开教学。学生围绕问题自读,自悟,自我升华。有的首先抓住了文中详尽的数字来交流,他们体会到远航船队的规模之大,七次远航历时的久远和范围的广泛。因势利导,指点学生重点体会第二自然段中对宝船的介绍,通过朗读感知宝船的雄伟壮观和大明王朝雄厚的实力。在学生理解不够深刻的时候,将相关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如将宝船的规模与教学楼进行比较。学生的印象就深了,惊叹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又有学生抓住了航行途中遇到的凶险来体会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通过品析“呼啸”、“扑”、“撕裂”等关键词句,加深了对“化险为夷”一词的领悟。最后通过诵读相关的成语,复述第一次远航的经过,学生便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和对郑和的深深敬仰。课文教完了,但学生探究的兴致依然很高:郑和为何要远航?郑和远航的出发地在哪儿,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地方?郑和其余六次远航顺利吗?这时就借助图片、音乐、录像等再现历史,订阅《郑和下西洋》一书,建立专题网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帮助。当学生尝试着自己去分析、去解决问题的时候,疑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激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自主探究得来的知识根深蒂固,和被动接受的结果截然不同。古人云:“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在这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要跟上老师的及时点拨。看着他们交流时的滔滔不绝,似乎字字句句都在传情达意,这样的课堂愉悦而富有教益,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
  三、内化情感――无声胜有声
  绘画艺术中讲究“留白”,音乐欣赏中讲究“休止”。在课堂教学中也应注意留有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尽情地翱翔。犹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好像只是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的留下来不讲”。这并非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欲擒故纵,目的是创设良好的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内化深厚的意蕴。
  《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语言生动明快,内容纵横交错,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教学的难点。该如何预设,在一节课之内实现长文短教呢?一读再读,发现作者集中表现的是童年生活的美好,这份美好就在于:在祖父的园子里,生活是逍遥自在的。园子――生机勃勃的园子――自由快乐的园子――自由快乐的“我”,文中出现了这样的句式:“要……就……”、“愿意……就……”笔者便以“自由”为突破口,以文本为抓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地体悟。在与文字的亲密接触中,他们领略着作者描绘的意境,沉浸于作者的内心世界。循序渐进地感悟、内化,伴随着神思妙想的驰骋、流淌,呈现在学生脑海中的是一幅幅悠然自得而又生机盎然的画面:“我是园子里的一只蜜蜂,我想去拜访哪朵花,就去拜访哪朵花”、“我是园子里的一条小虫,我要吃青菜就吃青菜,要吃菠菜就吃菠菜”、“我是园子里的一个大冬瓜,愿意躺着就躺着,愿意趴着就趴着”……瞧他们,听着听着就不由地咧嘴笑了。老师也忍不住要说:“我是园子里的一棵小草,我想闻闻花香就闻闻花香,想吻吻清风就吻吻清风”、“我是园子里的一片落叶,我愿意起舞就跟随和风的节奏,我愿意休憩就扑进大地的怀抱……”就这样边读边笑,边想边说,快乐、自由的空气悄悄地弥散开来,浸润着每一个学生,也感染着老师。
  这一课虚实相映,无“话”处皆成妙境,任何参与其间的生命个体都可获得随心所欲的成长、无拘无束的幸福。这自由的“园子”仿佛是心灵的“氧吧”,让每个人的呼吸都变得气定神闲、妙不可言。教学当以学生为主体,语文课上的留白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调动自己的思维去填补、去创造,从而得到了意外的享受。于是,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场所,成为闪耀灵性的舞台。
  四、延伸情感――言尽意无穷
  阅读对话是师、生、文本三者之间的沟通、融合、互动。链接生活,重组语言,设计灵活多样的对话形式,于不知不觉中拨动着学生的心弦。“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学生不仅要“钻进去”,更要“跳出来”,在多元解读中倾听他们的心声。通过合理地拓宽、开掘,师、生、文本都将进入更为广阔的空间,达到语义与语境的融合,情理与情趣的一体,课内与课外的贯通。
  《谈礼貌》的作者精心选取了三个事例:自己有求于别人时,无意中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时,别人无意中伤害了自己的时候。这三个事例说服力特别强,笔者在教学时就紧紧抓住这三个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让理解道理贯穿在故事对白中。例如让学生结合第三个故事说说“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指的是哪一句,朱师傅听了以后心情有了什么变化,以此体会“沟通了人们的心灵”一句的意思;让学生结合周总理说的话来体会他是个怎样的人,理解“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这句话的含义。讲道理就不再是讲空洞的道理,读故事也不仅仅是读有趣的故事,在二者的相互印证中语文课成了“读书”课。读中理解,理解了再读,礼貌待人也就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了。何不让“礼貌”也成为生活的主旋律,一遍又一遍地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上?文中“礼貌”一词出现在五句话里,共八次,就像悠扬的乐曲贯穿始终,萦绕心田。于是回答问题时,不忘让他们读读古训、俗语;理解事例时,反复品味蕴含哲理的句子;到了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编写课本剧。学生改编的过程,就成了他们走向作品深处、学习做人的过程。“礼”成为这堂课的种子,“演”促使它生长,长在了学生的一言一行上。正如末尾总结的:“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语文老师孜孜以求的不仅仅是开头的引人入胜,中间的环环紧扣,更需要收尾的无穷回味。巧妙的延伸能让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展示,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以充分张扬。陶行知说得好:“只要把儿童解放出来,小孩也能办大事,也能互教互学,自己当‘小先生’”。只要用心指引,搭建起合作的平台,学生就能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并在倾情展示中快乐成长。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丰富的情感体验是获取真知的动力之源。设法把自己当作“学生”,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学习伙伴”,调动起积极的情感体验,充满热情地共学共进。在畅谈、畅想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的对话,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性、富有个性。
  (作者单位:昆山国际学校)

标签:沟通 心灵 体验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