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提纲 > 正文

论文提纲孙悟空的文化内涵

时间:2017-05-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论文提纲

论《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

(论文提纲)

一、猪八戒形象的历史演变

猪八戒形象形成的背景。

猪八戒形象的起源。

猪八戒形象的表征。

二、猪八戒形象的特点

作者采用猪、妖、人三位一体的艺术手法,把猪八戒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写,其性格自然复杂。

(一)猪性

1、贪吃,却“贪”而不挑。

2、贪睡,却“贪”不择地。

3、贪财,却“贪”而不夺。

4、贪色,却“贪”而未淫。

(二)妖性。

妖性是对猪八戒人性的夸大和渲染,猪八戒是妖,这既是作品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更加地深刻了对其人性的揭露。

(三)人性

人性是猪八戒形象的最终归宿:

1、作战勇猛,但易于动摇。

2、自私自利,但能顾全大局。

3、憨厚率直,但粗中有细。

4、偷懒耍滑,但能吃苦耐劳。

猪八戒身上具有太多的人的特点和本性,是明朝中后期启蒙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流行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之一。

三、猪八戒的喜剧形象

《西游记》独树一帜地占有了喜剧舞台,源于猪八戒喜剧形象的塑造。 猪八戒形象的喜剧性色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猪八戒的名字。

二是猪八戒的模样。

三是猪八戒的武器。

四是猪八戒的变化。

五是猪八戒的言行。

六是猪八戒的理想与面对的现实。

四、猪八戒形象的现实意义

猪八戒率性而为,张扬个性,其自然天性根源于他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凡夫俗子。其性格特征较多的表现出人性的要求,这一艺术形象闪烁着真实的人性的光辉,在当代社会,猪八戒的形象具有普遍意义。

论《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

朱 林 萍

(山西省霍州市南环办中学)

[内容提要] 猪八戒形象的塑造,使《西游记》带有了更浓郁的启蒙主义和人文主义色彩。本文通过对猪八戒的形象分析,力图全面地揭示其形象,使人们对猪八戒这一古典文学艺术形象的内涵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 猪八戒、形象、贪

《西游记》约成书于十六世纪七十年代的我国明代中叶,它和比它先出现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后来的《儒林外史》、《红楼梦》,都是我国明清时期最有代表性、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光辉成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所熟悉和喜爱的古典文学作品。

《西游记》一书评者众多,见解各异,谓之“三教已括于一部”(明·袁于令《西游记题词》),谓之“此其书直寓言者哉”(明·陈元之《西游记序》),谓之“传《华严》之心法也”(清·尤侗《西游真诠序》),谓之“原是证圣贤儒者之道”(清·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总批》),谓之“毫无情理可言,而行文之乐,则纵绝古今”(民国·冥飞《古今小说评林》),谓之“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清人张书绅《西游记总论》说得好,“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非一部《西游记》也。以一人读之,则是一人为一部《西游记》;以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读之,各自有一部《西游记》”[1](P223—384),此足见《西游记》“一人一悟”之特色。

《西游记》中作者着力塑造了一系列文学艺术形象。在《西游记》的艺术形象中,最具生动形象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唐僧佛法普照心地善良;孙悟空神通广大,性情秉直易于冲动,尊师重道善恶分明;沙僧性情温和憨厚老实言听计从,猪八戒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说他千年受宠,从时间跨度上看,应当没有什么问题。虽然吴承恩的《西游记》成书于明代,但早在元朝就有《西游记》杂剧,所以西游记的故事应当在元朝以前就广泛流传于群众中间。《西游记》的故事是根据唐朝玄奘法师赴天竺取经演绎而

来,玄奘取经是大唐贞观三年,即公元629年。因此,猪八戒这一艺术形象在民间流传千年,大致没有问题。本文将重点对猪八戒的形象进行细致分析。

一、猪八戒形象的历史演变

明朝,中国哲学思想界变得相当活跃,出现了多位在哲学史上影响重大的思想家,如薛瑄、王守仁、李贽等。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日趋扩大与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增长,中西方的交流也更加频繁。此时的中国,启蒙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开始兴起,表现出来的是明朝文化的高度发展和科技的空前繁荣。吴承恩生活的时代,正是启蒙思潮的兴盛时期,《西游记》正是产生于这个时代,这就注定了它与《金瓶梅》、《三言》、《二拍》一起,比以前的文学作品更加关注人生,承认人的自然本性,而猪八戒这一古典文学艺术形象的形成就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在《西游记》杂剧中,猪八戒出场时曾自我介绍说是“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摩利支天是佛经《佛说摩利支菩萨罗尼经》里的一个菩萨,而这位菩萨胯下的坐骑,正是一头金色猪。在唐人的笔下,金猪已经是猪头人身的形象,两手架开,奔走飞快,造型非常活泼,正是法力无比的样子,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西游记》中猪八戒的雏形。而且金色猪在菩萨摩下是赶车的,到《西游记》中变成挑担的脚夫,两者大体上也还说得通。但我认为,猪八戒的性格还是扎根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的,印度的金色猪不可能带来猪八戒那么复杂——既可爱又可恶的性格。从这个意义上说,猪八戒还应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

在《西游记》的成书史上,猪八戒是一个迟到的弟子。在根据玄奘远行印度取经的事迹创作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大唐三藏取经记》当中,猪八戒都还没有登场,相反,孙悟空和沙悟净的前身猴行者和深沙神却早已在西行路上。朝鲜刊行的《朴通事谚解》引用元刊本里,才出现“黑猪精朱八戒”。那时候还是“朱八戒”而不是“猪八戒”。 在当代社会意识及文化语境中,猪八戒形象的产生表征着在神权和政权意识上对神圣崇高意义的消解,在人性角度上对个体自然人性的呼唤,在国民意识上对国族性格的自我观照与反思以及在文化意义上对大众文化的迎合。

二、猪八戒形象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塑造猪八戒这一形象,作者采用了猪、妖、人三位一体的艺术手法。刘毓忱在他的《论〈西游记〉及其他》中论述到,这种三位一体的艺术手法“既合猪的特点,又有妖的成分,主要的还是人性。‘猪’的自然属性,‘人’的性格特征及社会性,‘妖’的变化神通,这三种因素在猪八戒身上达到了完美而和谐的统一。这种‘三结合’的艺术形象,不用说在《西游记》以前的神话传说中没出现过,就是《西游记》以后的浪漫主义作品《封神演义》、《西游补》等都远远没有达到这样高的水平。”[2](P204)作者把具有猪性、妖性和人性的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写,其性格自然复杂。

(一)猪性

欲望是动物生存发展的本能,而人类的贪婪也是由于我们人类原始的本能所导致的。同样,猪八戒的欲望,他的贪婪也源于人类原始的本能。猪八戒在取经路上所表现出来的贪婪,与作者着意塑造的唐僧、孙悟空积极克服欲望,一心修成正果的理想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1、贪吃,却“贪”而不挑。猪八戒贪吃,可以说饥不择食。西行一路,对八戒最有吸引力的就是“斋”、“饭”这些字眼。若有斋饭吃,他便高兴,否则便吵吵嚷嚷的,一听说个“吃”字,甚至连瞌睡都赶跑了。他吃将起来,不管饭食好坏,总是风卷残云一般,一顿饭吃了“一石面食,五斗米饭、几桌素食”。因为吃得多,他被陈家庄的仆人称之为“磨转砌的喉咙,着实又光又溜”。可以说猪八戒吃饭只是为了填饱肚子,不在乎有无美味佳肴,可见吃的欲望对他是何等迫切了。

2、贪睡,却“贪”不择地。只要瞌睡一上来,哪怕是天大的事他也能丢在脑后。让他去化斋,他钻在草丛睡觉,让他去巡山,他也偷懒睡觉,书中三十二回让他巡山,“他一头钻得进去,使钉耙扑个地铺,彀辘的睡下”。可以说猪八戒无论在怎样至关紧要的场合都要挤出时间睡觉,而且不管是草窝里、树杈上、石缝间,随处一躺,都能酣然入睡并鼾声如雷,甚至连打仗也顾不得。

3、贪财,却“贪”而不夺。猪八戒的贪财爱物体现了人类的原始性格,西行路上他趁无人就偷纳棉背心,看到富贵的人家就心痒难挠,得到赏赐的黄金白银就第一个跑去接,八十五回,灭法国的国王因杀生过多自感罪孽深

篇二:试论孙悟空的艺术形象论文

试论孙悟空形象

内容摘要:《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可以说是神魔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一直以来受到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的热烈欢迎。其中塑造较为成功的是孙悟空的形象,本文从以下方面来讨论这一形象。孙悟空蔑视权贵,桀骜不训,追求自由,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孙悟空有情有义,忠心耿耿,战斗意志旺盛,战斗热情高,具有铲强扶弱,好打抱不平的江湖英雄特色。

关键词:桀骜不逊 铲强扶弱 英雄特色

《西游记》①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是神魔小说中最杰出的一部。它的重心是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取经的过程中师徒四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艰难因苦,但写得最多的是孙悟空,尤其是前七回,作者全力书写孙悟空。正是通过这个神话英雄人物,寄托了人们的生活理想。而且,正因为这是一部神话小说,它比现实题材的小说更能充分地反映出人们内心的欲望。

孙悟空在我国文学史上的神话英雄人物中被塑造得最完美。他的艺术形象总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孙悟空蔑视权贵,桀骜不训,追求自由,敢于反抗,善于斗争。

从孙悟空出世到大闹天宫失败,共七回的篇幅描绘了孙悟空的基本形象。他自破石而出,立刻表现了他的不平常的勇敢,发现水帘洞后,被群猴拥为美猴王,在这“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不伏人间王府的拘束”中自由自在的生活着,但他还是不满足,又想“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②终于,经过努力,他拜了菩提祖师为师,取名为孙悟空,他聪明好学,得到了菩提祖师的真传,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和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孙悟空大闹东海,得到了如意金箍棒,又闹地府,勾销了生死簿上猴子的姓名。返回了花果山后,他自由自在的称王,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无法无天、欢欢喜喜的生活着。后来龙王和阎王奏明玉皇大帝,但是玉皇大帝在这“天生圣人”面前,显得那么懦弱胆小。他听从太白金星的谏言,招安孙悟空,封孙悟空为弼马温。孙悟空本来也做得有滋有味,但听说这官职原来只是管马,比较低下,顿时怒火丛生,他怪玉帝轻视他,打出天宫,回到花果山自己封自己做了“齐天大圣”。玉皇大帝发兵征讨失败,只好认可他自封的头衔,于是他又“欢天喜地”的快活生活。英雄孙悟空从来不逆来顺受,他偏偏要用自己的力量战胜这种蔑视,两次闹了天宫,因为蟠桃会没有他这个“齐天大圣”的位置,他又觉得受了骗,于是捣乱蟠桃会,偷蟠桃,喝仙酒,窃仙丹。这些情节,反映出人们对个人的权利、地位、尊严得到尊重的强烈愿望。孙悟空与玉皇大帝再次派来征讨的天兵天将展开了激战,大败天兵天将,高呼叛逆的口号,不管有多少法力高强的天兵天将,他来者不拒,大打出手。在花果山,面对托搭李天王带领的十万天兵,他一点也不害怕,勇敢战斗,巧妙战斗。在与二郎神战斗时,更是充分的表现了他机智灵活,变幻莫测的神通。他时而变得身高万丈,时而变成麻雀,又变水蛇,还变花鸠,甚至可以变成一座土地庙,张开大口,像张庙门,牙齿则变做门扇,舌头变成菩萨,眼睛变为窗户,以守为攻,准备等二郎神一进庙便一口咬住。不料因为孙悟空的尾巴不好收拾,于是竖在后面,变成了一根旗杆,被二郎神看出破绽,他又扑的一跳,冒在空中不见了,这一下连二郎神那“天眼”也看不见他到哪去了。原来孙悟空根本不把托塔李天王布下的“天罗地网”当一回事,他用隐身法冲出包围,变作二郎神的模样,到灌江口真君庙里接受鬼判们的服侍去了。直到玉皇大帝请来了佛法无边的如来佛,才算把他压在五指山下。孙悟空一而再地大闹天宫,并不是对以玉皇大帝为首的天宫的统治秩序发起挑战,而只是因为他自己的自由遭到了威胁。当孙悟空在为维护自由而进行反抗时,也同时表现出了他强烈

的叛逆性,于是说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样的话。

可以说,完全的自由、生活欲望的满足和个人尊严的充分尊重,反抗一切压迫,这在现实环境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它却是人性中最根本的要求;只要社会思想稍为开放一些,它便会自然地流露出来。《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正是以神话的形式满足了人们这种内心想得到但实际上却得不到的心理的欲望。 文中孙悟空那机智,勇敢,乐观,幽默的性格和变幻莫测的本领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取经途中,他经常驱使各路神仙前来效劳,若稍有不如意就嚷到大吵大闹,要打要杀的,有时仅仅为了欺骗两个小妖,他便要玉帝闭天。“若有半声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所以,连玉帝也拿他没办法,只得说出“只得他无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终于默认他的这种“犯上”手段。有时孙悟空对如来佛、观世音也出言不逊,对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孙悟空敢咒骂她“该她一世无夫!③”在众神仙中,他与太上老君的关系最糟。大闹天宫时,他将太上老君的金丹偷吃得精光,恨得太上老君要亲自将他放在炼丹炉中炼丹药。而在狮陀岭,悟空请如来佛帮忙对付妖怪大鹏鸟时,如来佛说出那妖怪与自己有些亲戚关系后,孙悟空便直言不讳地说道:“如来,若这般比论,你还是妖精的外甥!”他对人间之王,更加蔑视。他对乌鸡国的国王说:“我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九国九州皇帝都做遍了。”朱紫国的国王得了病,他就用马尿和药丸给国王治病。这些无法无天,敢于向一切权威挑战的反抗精神,桀骜不训的性格,强烈的自我意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还值得一提的是,在菩提祖师为孙悟空起名之后,作者写了两句诗来评论悟空的名字:“鸿蒙初辟原无性,打破顽空须悟空。”④其中“顽空”是指“牢固的天空”,意思是天子皇帝统治体系;“打破顽空”就是希望借孙悟空来搅翻那腐朽无道的朱明皇帝统治系统。“悟空”谐音为“勿恐”,指要去掉恐惧的心理,不要害怕,才能够去完成“打破顽空”的任务,也可以认为“孙悟空”应谐音为“孙勿恐”。实际上英雄孙悟空后来确实去实践了作者“打破顽空”的意愿,也正是因为做到了天不怕,地不怕,龙王不怕,国王不怕,阎王不怕,佛祖不怕,神鬼不怕,妖孽不怕,无任何恐惧,去与统治体系做斗争,这才充分体现了革命精神。

二、孙悟空有情有义,忠心耿耿,战斗意志强,并具有充沛的战斗热情。

孙悟空的性格在前段主要体现在勇敢和叛逆,在后段则着重于表现他无穷的智慧、坚定的意志和忠于事业的诚挚坦荡的胸怀。在这里,西天取经的主角不是唐僧,而是孙悟空。

一路上师徒四人受尽了各种因苦,孙悟空不仅要冒着生命危险降妖降怪,保护唐僧,而且头上还带着紧箍咒,在降妖除魔时,由于唐僧是肉眼凡胎,分不清是人还是妖,孙悟空一不小心还要被唐僧念紧箍咒,疼痛难忍。可即使是这样,孙悟空也没想过要退缩,一直忠心耿耿。自从接受了保护唐僧取经的重任以后,他就尽心尽力的为完成自己的任务而艰苦奋斗。如:“尸魔三戏唐三藏,圣憎恨逐美猴王”⑤中,白骨精先变成一个相貌非凡的女儿,诱骗唐僧,正当要对唐僧动手时,却被孙悟空火眼金睛识破,他劈头一铁棒,不料,怪物使了“解尸法”,把假尸体留在地上。唐僧错误地认为孙悟空打死的是人,而不是妖精,一气之下念起了紧箍咒,孙悟空就叫:“头疼!头疼!莫念!莫念!有话便说。”唐僧道:“有甚话说!出家人,时常要方便,念念不离善心,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步步行凶,打死这无辜的人,取经来何用 你回去罢!”悟空道:“师父,我回去便也罢了,只是不曾报得你的恩哩。”唐僧道:“我与你有甚恩 ”悟空听到这话后,连忙跪下磕头道:“老孙因大闹天宫,致下了伤身之难,被我佛压在两界山;幸观音菩萨与我受了戒行,幸师父救脱吾身才,若不与你同上西天,显得我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做骂名。”这些话还真管用。唐僧饶了他一次,这说明孙悟空是一只机灵而且有情有意的猴子,虽然唐僧错怪他,可他并不记恨,相反,真心真间地保唐僧去西天取经。再说那妖精第二次又变成一个老妇人来欺骗唐僧,当妖精问起唐僧:“可曾见过她的女儿时”,唐僧还感到理亏不敢回答她,可见他此时还不相信之前孙悟空打死的是妖精。但孙悟空却认识那妖精,于是不加理论,举棒照头便打。没想到又

让那妖精跑了 ,仍然留下个假尸首在路旁。唐僧一见,二话没说念起紧箍咒;足足念了二十遍。后说:“你是无心向善之辈,有意作恶之人,你去罢!”悟空道:“师父又教我去,回去便也回去了,只是一件不相应。”唐僧道:“你有甚么不相应处 ”悟空道:“实不瞒师父说。我老孙五百年前,居花果山水帘洞,大展英雄之际收降七十二洞邪魔,手下四万七千群妖,头带的是紫金冠,身穿赭黄袍,腰系的是蓝田带,足踏的是步云履,手执的是如意金箍棒,着实也风光。自从涅盘罪度,削发秉正沙门,跟你做了徒弟,把这个金箍儿勒在我头上,若回去,却也难见故乡人。师父果若不要我,把那个松箍咒念一念,退下这箍子。”这下可愁坏了唐三藏,没有办法只好又一次饶了孙悟空。在这一段对话中,孙悟空显得空是那么的可爱、机灵,同时也又一次的表现了他的忠心,想方设法地去为难唐僧驱逐自己,这也是为了保护唐僧,完成西天取经。第三次狡猾的妖精又变成一个老公公,在这次的较量中,孙悟空所受的痛苦就更大了。白骨精在得知自己所谓的妻子、女儿都被孙悟空打死后,大骂唐僧等人,激孙悟空动手而使得唐僧再次念起了紧箍咒。孙悟空在忍着剧痛的情况下,仍然与

论文提纲孙悟空的文化内涵

妖精作战,并将妖精打死在地,这表现出孙悟空降妖除魔,保护唐僧的赤胆忠心。白骨精被打死后现了原形,化做一堆骷髅。孙悟空总算松了一口气,唐僧这时也信了孙悟空,却没想到猪八戒从中挑唆道:“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杀,只怕你念那紧箍儿咒,故意化做这个模样,掩你眼目哩。”唐僧竟不分清红皂白便赶孙悟空走。孙悟空道:“师父错怪了我也!这厮分明是妖魔,你反信了那呆子谗言冷语,屡次逐我。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下流无耻之徒。我去!只是你手下无人。”唐僧发怒道:“你这泼猴越发无礼!看起来只你是人,那悟能,悟净就不是人”那大圣一听此言,止不住伤情凄惨,又提起紧箍咒一事。唐僧见他言言语语,越发恼怒,滚鞍下马写了一纸贬书。孙悟空接过贬书悲痛欲决,拔了三跟毫毛 ,吹口仙气变了三个行者四面围住师父下拜。但悟空还是恋恋不舍,叮嘱师弟要小心,他忍气别了师父,但他并不怀恨师父,回花果山后,时常想起唐僧,止不住落泪。可见,悟空是个有情有意之人,即使身在花果山,心却随唐僧去完成取经大事。在这件大事里孙悟空肩负了一切重担。保护唐僧需要他,坚定“信心”需要他,连唐僧都发出过“西天这等难行”的感吧,猪八戒则经常要分行李跑回高老庄,只有孙悟空一往直前,永不退缩。就是在被红孩儿火烧,险些弄得火气攻心的生死关头,被金大王几次套去了金箍棒,也不灰心,也要想尽一切办法救出唐僧,甚至被唐僧两次逐出,受尽闲气,他还依然忘不了保唐僧去西天取经,最终还是回来并克服重重困难,继续前进。这主要体现了孙悟空旺盛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热情。

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和他过去的同类以至同伴作恶斗,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艰苦奋斗,立了功,最后自己也成了神,修成了“正果。”充分体现了孙悟空献身于理想和事业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信心。孙悟空形象一直以优秀的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流传千古,铭刻人心的。

三、孙悟空具有铲强扶弱,好打抱不平的江湖英雄特色。

孙悟空降妖除魔,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还为了为民除害。他疾恶如仇,除恶务尽,机智灵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在取经的途中,孙悟空的叛逆和反抗性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升华为同一切妖魔鬼怪斗争的战斗精神,他有胆有才有识。因为有胆,他敢于同一切妖魔鬼怪作斗争;因为有才,他善长于各式各样的斗争;因为有识,他能明辨一切是非。孙悟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斗争 ,他的胆量是超人的,他明明知道山里有妖怪,却偏偏跑到山中捉妖,任何刀山火海,他都是视若等闲,毫不退缩。他降妖除魔要么是因为妖怪阻碍了他们的取经事业,要么是因为妖怪危害了当地老百姓,于是孙悟空就拨刀相助,济困扶危。他与妖怪的斗争是正义的斗争、积极的斗争,描述得也十分生动。比如:在驼罗庄,听姓李的老人说此地有妖怪,便上前说道:“ 承照顾了!”八戒评价他“听见说拿妖,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⑥他听说乌鸡国国王的魂魄前来伸冤,十分兴奋:“分明是照顾老孙的一场生意。”⑦于是孙悟空和妖精

来了一场恶战,为乌鸡国除了妖怪,还给了乌鸡国一片净土。唐僧遇到强盗抢劫,推说银子在后面的徒弟身上,孙悟空知道后高兴地说:“好!好!好!承你抬举,正是这样供,若肯一个月供七八十遭,老孙就越有买卖。”由此可见,孙悟空艺高胆大,视降妖除魔为己任。在朱紫国见了国王招纳医生的皇榜,他满心欢喜:“且把取经事宁耐一日,等老孙做个医生耍耍。”⑧在比丘国,孙悟空得知妖怪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的心肝做药引后,他却要取妖怪的黑心煎药,降伏了妖怪,解救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孩子的性命;⑨在宝象国,黄袍怪的儿子年纪虽小,但孙悟空认为他们长大后必定会成为妖怪,像黄袍怪一样为害一方,于是摔死了他们,既是为降服黄袍怪,也是除恶斩草除根。⑩可见,孙悟空的降妖除魔,不仅是为了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也是为了为民除害,这种铲强扶弱,好打抱不平的举措不是典型的江湖英雄特色吗?作者为了揭露批判当时的这种丑陋、黑暗的社会现象,在孙悟空这个神话英雄身上,寄托了他的政治思想,并且借对这个神话英雄的描述,对封建社会里那些腐朽黑暗进行了扫荡。那些腐朽黑暗,有的是自然中的险阻和困难的神化,有的则是象征危害人民的社会恶势力,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而孙悟空这个富有反抗性的神话英雄形象,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哪里有不平的事情,哪里压迫了他,他就在哪里造反,好像有点无法无天。恰恰正是他这种“无法无天”、不懦弱的英雄气概,吸引了广大读者,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注释:

①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②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人民文学出版社

③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七回,人民文学出版社

④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人民文学出版社

⑤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七回,人民文学出版社

⑥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七回,人民文学出版社

⑦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七回,人民文学出版社

⑧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八回,人民文学出版社

⑨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八回,人民文学出版社

⑩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回,人民文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 作者:李希凡 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版。

2、《四部古典小说评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3、《明清小说》导读 作者:周先慎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1月出版。

篇三:毕业论文提纲

附件

学号

大同大学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论文题目:品读《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人物形象

学科专业: 姓 名:

学 号:研究方向: 导师姓名: 入学年月:

2011年 8 月 10日

标签:提纲 悟空 内涵 企业文化论文提纲 跨文化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