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致谢 > 正文

【教育,从亲近孩子开始】 玄风养多久开始亲近人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课间时分,谭劲总是喜欢放下手头的工作,在流动的校园中穿梭、驻足,细心观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看他们游戏,跟他们聊天。每每听到孩子们的呐喊声、欢呼声、加油声,对她来说,都像欣赏到一曲最美妙的交响乐,带给她快乐。“一所学校的生命和活力源于学生”,几乎成了谭劲的名言,在校园内广为流传。
  “谭校长,我想问您一个问题。”一个女孩跑过来,叫住了正在校园里观“风景”的谭劲。“好啊!乖乖,你叫什么名字?”谭劲蹲下来,拍着她的肩膀问。“乖乖”是谭劲对孩子们的昵称,温暖的称呼能拉近孩子们和自己的距离。
  “我叫李蕊,我想问您,作为校长,您想把我们珊瑚实验小学(以下简称‘珊瑚小学’)的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呢?”哇!听到女孩的问题,谭劲心里一怔,她没想到一个小学生会提出这么深刻的问题。她不想主观作答,更想听听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我想知道,你在珊瑚小学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李蕊神秘地一笑:“谭校长,您稍等一下,我马上回来。”女孩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转身跑向了教学楼。回来的时候,她手里拿着一本书:“谭校长,我送给您一本书,答案就在这里面。”谭劲郑重地接过这本名为《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0个科学家成长故事》的书。看着李蕊跑去的背影,谭劲内心很感慨,孩子虽小,但志向远大。
  读过这本书,谭劲陷入了沉思。李蕊提出的问题,让谭劲想起了自己初当校长时的困惑。
  因着孩子的需要
  2001年,在珊瑚小学从教15年的谭劲被任命为校长。从教师到校长,谭劲心里不免有些忐忑。做教师,谭劲很拿手。凭着对孩子的热爱和对专业的执著,38岁时谭劲成为特级教师。但是,做校长,面对的是几千名孩子和200多名教职工,怎么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怎么让孩子健康成长,谭劲心里没底。这不仅仅是角色的转变,更是对教育理念和思维模式的挑战。初当校长的一年里,有两个问题日夜萦绕在她的脑海:珊瑚小学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怎样才能办好珊瑚小学?
  直到谭劲去香港参观了一所小学,她才找到答案。谭劲发现,整个参观过程,从接待、引导到解说,全是清一色的学生,校长和教师只是站在一旁,面带微笑看着孩子们展示。这个小细节,带给谭劲巨大的震撼,促使她思考办学最基本的问题:学校是为谁而建的?
  在全体教师会上,谭劲把这个问题抛给教师。“当然是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建的呀。”教师们毫不犹豫地回答。“那么你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吗?”谭劲接着提出另一个问题。“孩子还太小,他们怎么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呢?”一位教师说道。“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吗?”谭劲再一次发问。教师们陷入了沉默。“孩子是学校的主人,要办学,必须从孩子身上汲取智慧,否则教育就会枯竭。”一连串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是珊瑚小学教育者办学理念的一次根本性的转折。
  带着这个问题,珊瑚小学对学生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很简单:你喜欢上学吗?为什么?最后的调查结果让谭劲和教师们震惊,半数左右的学生不喜欢上学,因为“学校冷冰冰的”,“老师太严了”……孩子们的话语深深刺痛了谭劲和老师们的心。这不该是学校留给孩子的印象,教育应亲近孩子。由此,谭劲带领教师们提炼出“珊瑚最红,孩子最亲”的办学理念,“亲亲教育”成为珊瑚小学办学的主旋律,并因此不断衍生出亲亲校园、亲亲管理、亲亲课程、亲亲课堂、亲亲德育等绚丽多彩的教育乐章。
  从理念到实践是一个艰辛而曲折的过程。围绕“亲”字,珊瑚小学开展了全校大讨论。起初,大家对“亲”的理解非常朴素,认为“亲”就是“爱”,对孩子多一份关爱,让孩子在“温暖的怀抱”中成长。可是,实践一段时间后,教师们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地“爱”了,但孩子们并不领情。
  是啊,爱不等于了解。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要求,但并不代表教师了解孩子的需要和思想,以成年人的眼光实施的“爱”,反而成了一种禁锢。光有感性的“爱”不够,还要用“智”去亲近孩子的需求,亲近孩子的情感,亲近孩子的思维。珊瑚小学应该成为“最愿关爱孩子、最会亲近孩子、最能发展孩子”的快乐家园,教师们在办学方向上达成了一致。
  宽松、温馨的氛围,创造出自由、愉快的环境,有了孩子与教师的亲近,才有了李蕊赠书。想到给校长赠书已是难能可贵,更可贵的是孩子对未来的思考。谭劲在全体师生会上隆重表扬了李蕊,赞扬她爱读书、爱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
  此后,又有不少孩子给谭劲送书,谈自己的想法。在与孩子的交谈中她发现了一个问题:孩子们平时看书大多从书店购买,很少从学校图书馆借阅,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不喜欢去图书馆借书,图书馆里经常借不到我想看的书。”的确,图书馆书目更新慢,学生多,很容易出现借不到书的情况。“图书馆只在下午开放一会儿,时间太短了。”“我们真希望校园里随时随地都能借书。”这是孩子最朴实的心声。
  孩子的需要就是教育者的目标。
  新学期开学后,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学校每层走廊里都多了几个色彩鲜艳、造型别致的书架,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形形色色的书籍。“太好了,图书馆搬到教室门口了!”一群孩子兴奋地围了上去,开始翻阅起来。“不是图书馆,你看,书架上面写着呢,‘漂书台’。”一个孩子指着书架上方的大字念道。漂书台是什么东西啊?仔细一看,书架旁边还张贴着一张《漂书活动征集令》的海报:
  “你想跟别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吗?赶快加入漂书活动吧!把你喜欢并阅读过的书籍放入漂书台,很快,它就会‘漂’到另一位喜欢它的同学手中;同时看看漂书台上有没有‘漂’来你想读的书;读完之后,你可以把书放回漂书台,也可以传给下一位想读它的同学。让书籍‘漂’起来吧!”
  明白了规则之后,孩子们纷纷拿来自己喜欢的书籍,“放漂”自己的第一本书。《淘气包马小跳》、《校园三剑客》、《小王子》……不一会儿,漂书台上就摆得满满的。
  由于拿取方便,而且归还时间自由,漂书台深受欢迎。每到课间时分,漂书台周围就围满了孩子。教师们也纷纷参与其中,享受漂书的乐趣。有一本书,竟然在假期跟着张睿同学漂洋过海,漂到了从小在美国生活和学习的表姐的手中,他姐姐在漂书卡上写道:“真没想到,中国的学校里举行的活动这么有趣,太有意思了!”
  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诚然,只要耐心观察,虚心聆听,随时随处都可以发现孩子的需要。“在办学过程中,我们要把 孩子放在最核心的位置,所有的教育活动、教育场景都要因孩子而生。”谭劲的这句话成为珊瑚小学教育者不懈的教育追求。
  播撒科学精神的种子
  如果问珊瑚小学的孩子:科学是什么?他们会告诉你,校园里的太阳能路灯是科学,灯杆上方是一排整齐的吸光板,下方有个感应按钮,用手遮住或者天黑后,路灯就会自动亮起来;后山的风车广场上,互动风光发电风车是科学,风儿吹动风车,储蓄电能,可以让上面的灯泡发光;植物园里,无土栽培是科学;校园墙壁上的视觉欺骗图形是科学;还有水族馆、校园气象站……珊瑚小学的角角落落里,都弥漫着科学的因子。孩子们天生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校园也应该变成他们探索、发现、创造的乐园。珊瑚小学办学的逻辑重音是“亲”,落脚点则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珊瑚小学里“最大”的科学,藏在被孩子们称为“神奇宝库”的科技馆里。这所建在校园里的科技馆,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投资近400万元,包括电影动画、无皮鼓、大型天文望远镜等90多件展品,涵盖数学、光学、电子、化学、机械力学、信息技术、生物、天文等八大技术领域。其中爱因斯坦仿真机器人、类人型双足机器人,是目前我国最先进的机器人产品,其科技含量可以和国内任意一家科技馆的展品相媲美。
  谭劲是有教育梦想的人,目光始终盯向远方,她想把学校建成一个教育的磁场,主动吸引孩子去探索,去发现。而一所融科学性、参与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科技馆,无疑是孩子们的最爱,应该把它做成磁场中磁力最强的部分。谭劲萌生了在小学校园里建“大”科技馆的愿望。
  当初提出兴建科技馆的规划时,不少人曾有异议:“一所小学,有必要建那么正规的科技馆吗?”对此,谭劲的态度很坚决:“学校虽小,教育不能小。未来国际化竞争的核心在科学,在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方面,怎么做都不过分。”珊瑚小学建成了迄今为止全国小学校园里最具规模的现代科技馆,它成了孩子们科学课的实践基地,更是他们探索和发现的神奇天地。
  作为科学教师的陶建鑫,永远忘不了他职业生涯中的一次经历。
  他在给学生上《孵小鸡》一课时,遇到了一个大难题。课堂上,他展示的图片、视频资料,没有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老师,我真的很想看看,真正的小鸡是怎么从鸡蛋里孵化出来的?”孩子们连鸡生蛋都没见过,更别说孵小鸡了。可是现有的条件根本无法创造出孵小鸡的环境。“我们不是有科技馆吗,为什么科技馆里不能孵小鸡呢?”学生的提醒让陶建鑫为之一振。现在不是有人工孵化器吗,科技馆能不能引进一台?陶建鑫答应学生,一定要让他们亲自观察小鸡孵化的过程。
  他之所以敢跟学生打包票,是有原因的。科技馆还没动工的时候,谭劲就交给陶建鑫和其他的科学教师一个重要任务――遴选展品。与一般的城市科技馆不同,学校科技馆的展品不仅用来展示,还要能满足教学需求。对谭劲来说,展品对孩子的教育价值是优先考虑的原则,因此陶建鑫觉得谭校长应该能够答应自己的申请。
  果然,当听他汇报完之后,谭劲当场召开行政会议,拍板决定购买。“我们无法还原生活的场景,但是这个设备对孩子的成长有价值,能够增加他们对生活的了解,你还可能挖掘出更多的教育功能。”谭劲嘱咐陶建鑫。陶建鑫精心查阅资料,为科技馆购买了一台教学用的人工孵化器。
  终于有一天,科技馆的工作人员通知陶建鑫,孵化器可以使用了。当时,他比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还激动,孩子们盼望已久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谁想当鸡妈妈?”陶建鑫课间跑到班里询问学生。虽然《孵小鸡》这节课在上学期就结束了,但是陶建鑫认为,科学探究的过程没有时间限制。“我!我……”全班同学都争先恐后地举手。陶建鑫把学生分成10个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轮流观察并记录鸡蛋孵化情况。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1天,2天,3天,一个星期过去了,鸡蛋一点变化都没有。一些孩子等不及了:“老师,小鸡还不出来,鸡蛋是不是坏掉了?”“科学研究需要耐心。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历经几年时间,才找到合适的灯丝,我们才观察了一周呀!”陶建鑫为孩子们加油鼓劲。又一个7天过去,鸡蛋还是没有多少变化。“老师,小鸡要多久才能孵出来啊?”一个孩子问。“老师也不知道,大家可以查找资料,或者耐心等待。”陶建鑫当然知道小鸡孵化的时间,但他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了解其中的奥秘。
  第21天的时候,终于有变化了,一只鸡蛋的壳上破了一个小洞,能看见小鸡尖尖的嘴了。陶建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全班同学,他们欢呼雀跃,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等待了3周,终于要亲眼看到小鸡出壳了。“嘘!一个弱小的生命刚刚诞生的时候,如果听到这么闹哄哄的声音,好不好呢?”陶建鑫启发孩子们。“不好。”“我叔叔家的小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大人都是轻手轻脚去看他。我们也轻手轻脚地去科技馆吧!”在一个孩子的提议下,他们轻轻地来到孵化器前,观察一个生命的诞生。他们屏住呼吸,亲眼目睹小鸡一点点啄破蛋壳,扑棱着湿湿的翅膀,颤巍巍地站起来的真实景象后,内心激动不已。
  亲身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体会其中的艰辛和等待,这是任何图片和视频都无法替代的。但教育还没有结束。随后又有几只小鸡顺利出生,陶建鑫用包装盒做了一个简易鸡窝,把小鸡养了起来。孩子们依然有任务,他们要轮流照顾鸡宝宝。为了做好鸡妈妈,孩子们可没少下工夫,他们把大面包碾成小小的面包屑,把菜叶切碎,混合起来喂养鸡宝宝。“妈妈当初养我的时候一定比这辛苦!”除了科学之外,孩子们还学到了感恩。
  如今,珊瑚小学已经成为科技教育的沃土,培养出一大批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2010年8月,珊瑚小学获得“全国科技教育创新十佳学校”,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西部小学。学校会议室里,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冠军、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一等奖、科技创新市长奖……众多的奖项诠释着孩子们对科技的热爱。
  “童年是影响人一生的重要阶段,我们也许无法在少年时期培养出精英,但我们播撒下科学精神的种子,一定能为孩子收获精彩的未来。”陶建鑫对记者说。
  亲近孩子的心灵
  元旦放假前,杨春梅把孩子们送到校门口,一个男孩跑过来,一下子抱住杨春梅:“杨老师,要分别好几天了,我抱抱你。”其他同学也纷纷效仿,要求和杨老师“抱别”。杨春梅一一和孩子们拥抱,心中充满了温情和甜蜜。
  然而,以前的杨春梅很少体会这种温馨的场景。那时候,她正如学生调查问卷中所说的,是一位冷冰冰的“严师”,每天板着面孔,不苟言笑。学校开展“亲亲教育”,要求教师亲近孩子,杨春梅 有些不以为然。严师出高徒嘛!自己尽职尽责,学生们听话,班级学习氛围浓厚,纪律严明。当时,杨春梅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临近期末,学校开展问卷调查,请学生给老师打分。这届学生是自己从一年级带过来的,各项活动表现都不错,杨春梅认为学生一定会给自己打高分。但是拿到评价结果的一刹那,她傻眼了,自己才得了60多分,在全年级垫底。和学生相处了好几年,辛辛苦苦地带班,自己的工作得到家长的认可,但为什么不受学生欢迎?杨春梅想不通。“春梅,你工作很上进,很努力,这是值得肯定的。学生给你这样的评价,一定有原因的,咱们一起寻找吧!”谭劲想让杨春梅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杨春梅丈夫的话触动了她:“你做事有时比较强势,甚至专制,学生们听话可能是迫于压力,但他们心里并没有接受你。”
  孩子是公正的,更是感性的。他们衡量教师的好坏,不是成绩的高低,而是教师是否与自己心灵相通,真心关怀自己。教育是一门艺术,“严师”的结果是赢了纪律丢了人心。只有亲近学生的心灵,才能在教育的原野上开出美丽的花朵。“亲亲教育”开始走进杨春梅的心里。
  新年临近,学生之间开始互赠礼物。用礼物传递友情本是好事,但班里的攀比之风却越来越严重,学生们的礼物由贺卡变成游戏卡、玩具等较为贵重的物品。看到学生因为虚荣而铺张浪费,杨春梅忧心忡忡。按照以前的处理办法,她会直接在班上宣布同学间不准送礼物,有时还会“严打”一下,结果表面上班级里风平浪静了,实际上“礼尚往来”只是由地上变成了地下。有了上次评分的教训后,杨春梅谨慎了许多。强制不能赢得内心的认同,她要想一个巧妙的、不着痕迹的办法,让学生接纳自己的教育。
  刚好数学课在讲《统计》,杨春梅特意布置了一份作业:统计去年自己送出的新年礼物数量和金额。第二天,学生汇报统计结果,少则七八十元,多则二三百元,全班44个同学,总共花费4000多元。“没想到啊!送来送去的贺卡和礼物花的钱还真不少。”虽然结果算出来了,学生们也觉得花费不少,但这些并未对他们形成冲击,还得再推一把。杨春梅为此又动了一番脑筋。
  周五的班会课,杨春梅安排的是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区低保户。在居委会的帮助下,她带着学生们走访了几户人家。看到这些人家里家具简陋,有的甚至连电视也没有,与自己的家庭条件相差悬殊,学生们沉默了。回到教室后,有个学生说:“我刚才问了李大爷,他每月的低保费是320元,我们班送礼物的费用够李大爷一年的生活费了。”“啊,一年的生活费,这么多啊!”有了对比,学生们才意识到送礼物的花费太多了。
  “请大家再想想,你收到的礼物发挥了什么作用?如今在哪里?”杨春梅不失时机地问道。“我收到的玩具玩了几次之后,就不想玩了,现在放在抽屉里。”“我收的贺卡一大摞,上次打扫卫生的时候都扔掉了。”不少同学都表示自己收到的礼物随后就丢掉了。“我觉得新年礼物花钱很多,但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太浪费了。”一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既然这样,那么过年要不要送礼物呢?”杨春梅问道。“我也觉得送礼物不好,但是同学送我礼物,我不回送会觉得心里过意不去的。”这个同学说出了大家共同的困惑。最后,一个同学的创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新年的时候仍然赠送礼物,但却是以“礼物大派送”的形式――抽礼物,每位同学和老师都精心准备一份礼物并附上贺卡,放到柜子里,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礼物的归属。
  杨春梅用爱心,为孩子们上了人生重要的一课。今年的新年,她不发愁了。“老师,我抽到你的礼物了。”一个孩子兴奋地跑过来拥抱了杨春梅,她收获了久违的亲近。
  亲近孩子,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才能走进他们独特的内心世界。奇思妙想是儿童的天性和权利,虽然有时看似“荒谬”,但却是未来创造力的萌芽。珊瑚小学的教育者精心呵护孩子们天然的爱好和兴趣,犹如呵护刚刚破土的幼苗。
  一年级的美术课上,张勤老师正在指导孩子们作画《下雨了》。她发现田地没有动笔,而是托着腮帮,皱着眉头,不知道在想什么。“田地,你不想画画吗?”张勤走过去轻轻地问道。“老师,我不想画下雨,我想画一条海鱼,很漂亮的。”说起自己想画的内容,田地一脸兴奋,手舞足蹈起来。小学美术课重点是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张勤当然不能让这份热情湮灭,“好,就按照你的想法来画,下课后拿给老师看,可以吗?”田地欣然答应。
  “老师,我画好了。”临近下课,田地把他的画作《奇异的海鱼》拿给张勤。画面上是一条很抽象的大鱼,鱼儿的肚子里有很多条小鱼,还有星星,鱼鳍上错落分布着人类、船只、螃蟹、汽车等各种各样的事物,充满幻想色彩。儿童的心灵世界是独特的,田地把生活片断融入他的想象,描绘出一个幻想与现实交织的奇异景象。这幅线条流畅、布局合理的画竟然出自于一个小学生之手,张勤简直觉得不可思议。
  无疑,田地是个极有天赋的孩子,但张勤也意识到,坚持不懈的毅力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条件,教师要为孩子长远的发展负责。她跟田地约定:每周3次到学校画室画画。张勤为田地准备了他需要的马克笔、油画布以及各种颜料,鼓励田地尽情描绘他头脑中特有的奇幻世界。当田地歇息时,张勤就带他到学校后山的百草园、风车广场、近郊的缙云山游玩,采风。在广阔的天地中,田地天马行空地进行想象,自由自在地投入创作。
  随着田地的名气变大,身边聚集起一批“粉丝”,经常围在田地身边看他作画,其中不乏有艺术天赋的孩子。怎么让教育场辐射的范围更大呢?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张勤的脑海中形成。
  “校长,我想为田地成立一个工作室。”张勤找到谭劲,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但校长能不能批准,张勤不敢确定,她知道学校的校舍非常紧张,经费有限。谭劲看了田地的画,也被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折服了:“张勤,做得好!学校支持你的想法。成立工作室,既可以让田地的创作天赋发挥得更充分,也可以让更多有天赋的孩子参与其中,用一个孩子的思维点亮更多孩子的思维。”
  2008年,9岁的田地在学校的支持下,开设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田地绘画工作室”。这是重庆市第一间以学生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每周五下午,一大批爱好绘画的孩子与田地一块儿在绘画的王国中自由驰骋,他们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展示内心独特的世界。
  学校应该是一个宽阔的舞台,让孩子的潜能尽情地展示。珊瑚小学以孩子成长为圆心,建立起学科基础课、趣味拓展课、特长彰显课三级“亲亲课程”体系。像“萤火虫”童声合唱团、“海星”少儿管乐团、“小水滴”剧团等社团拓展课程;像“小实验家”课、国画课、创意生活课等特长彰显课程,这些课程为孩子们创造了多彩而难 忘的童年生活。只要孩子有特长和天赋,一定能在珊瑚小学找到适合的土壤和环境。
  敢说,敢做,敢出错
  “陈宏,有个问题我想跟你交流一下。”陈宏刚上完《鸡兔同笼》一课,谭劲便同他探讨起来。谭劲在转校园过程中,来到副校长陈宏的课堂,驻足听完了整节课。“你在课堂上对提出另一种解法的学生说‘你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呆会儿再介绍你的方法’,可是最终你并没有给学生讲出他的想法的机会。”“学生们已经总结出了三种解法,再让他说下去,时间就不够了。”陈宏解释。“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你愿意在‘珊瑚讲堂’跟大家探讨一下吗?这可是需要勇气的。”谭劲这么说是有原因的。
  开展“亲亲教育”以来,“珊瑚讲堂”成为教师澄清疑问、解决困惑的重要阵地。但有时,登上“珊瑚讲堂”的人,也会成为大家批判的对象。“如果能在探讨中发现真理,我‘牺牲’一次也值了,况且我对此也有困惑。”陈宏接下了这个任务。
  周五的“珊瑚讲堂”,陈宏如实讲述上课的经历,供大家评判。“我认为,当学生有新的想法时,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忽视、压制学生想法的行为是一种独裁式课堂。”一位老师直言不讳的发言引起强烈的反响,大家讨论的焦点集中到“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还是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上。尽管陈宏有所准备,但是仍然有一种当头棒喝的痛感。细想一下,确实如此,“你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呆会儿再介绍你的方法”看似巧妙的处理,实际上是为了把学生拉回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是教师在“控制”课堂。
  “我觉得根本问题在学生观上。亲亲课堂的‘亲’不是简单的摸摸学生的头,不是口头表扬‘你真棒’,更不是压抑学生的思考,或者包办代替,而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引导他们亲历学习冲突和过程,探索和发现新知识。”冷静思考后,陈宏也加入到讨论之中,他的自我剖析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
  经过这次讨论,原本对如何实施“亲亲课堂”心存疑惑的教师茅塞顿开,抽象的概念逐步转化为亲近、亲和的教学行为。这些讨论,让美术老师刘畅猛然间明白了自己上课时的一个症结。
  在上《变化无穷的形象》一课时,刘畅给学生呈现毕加索的几幅抽象主义画作,她的本意是想用大师的画,给学生创设更丰富的想象。“好丑啊,画的什么呀?”学生们的反应让她感到意外。“这怎么能说丑呢,毕加索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她急忙给学生们讲毕加索的伟大,讲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等内容。尽管她讲得头头是道,但她却发现学生们无动于衷,似乎游离于课堂之外,面对作业也是无从下手。原来是自己的一句话扑灭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
  孩子们看到毕加索的画觉得“丑”,这是他们的真实感受,即便是成年人,也不见得能理解毕加索的画作。教师直接否定和急于改变学生的想法,那和强制灌输没什么两样,看似开放的课堂,实际上忽视了学生的需求。
  “他画的好像妖怪啊!”这是另一个班学生的反映。为了让学生看明白、想明白,刘畅有所准备。她出示了几幅毕加索早期的写实风格作品,又讲解了毕加索所处时期照相机工业的发展,然后问学生:“同学们想一下,大师的绘画风格为何会出现变化?”“我想,他所追求的应该是照相机或者写实作品无法表达的东西吧。”学生的回答让刘畅感到欣慰,因为学生开始思考画面背后的含义了。
  接下来,刘畅拿出一些五官、侧脸、正脸的模型,让孩子们摆,看看谁的风格最接近毕加索。有的学生在一张脸上摆上了6只眼睛,有的则把眼睛放到了脖子上。刘畅没有发表评论,而是把孩子们的作品和毕加索的画作放在一起,请学生自行评判。
  “老师,我觉得小萌摆的画太离奇了,一个人怎么会有6只眼睛呢?”一个同学首先质疑。“毕加索的画作虽然也有几个眼睛,但是我觉得他是把几个不同角度的脸叠加在一起组成的。”“对,好像他有好几双眼睛在同时观察一个事物。”当教师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会发现孩子们有着无穷无尽的思维能力,甚至有时会超过成年人。“孩子们,你们将来也会成为大师,因为你们发现了毕加索抽象画的本质。艺术家只有对生活进行深入思考,在画作中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情感,才能感染和打动人。”聪明的刘畅把想象的种子,种在了学生们的心田。
  孩子们被老师的讲解吸引住了,不断提出问题,并学会了把情感融入作品中。像生活中泪如雨下的眼睛、口水四溅的嘴巴,不同角度脸形的组合……学生们开始用笔、用想象画出自己内心的所想所思。
  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他们敢想,敢做。当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尝试错误、驰骋想象,他们在探索的思维深度和创造力上,往往会让教师看到教育的奇迹。
  还原纯真的情感
  中秋节前的一个晚上,周玲老师正在家里备课,电话铃声响起,“周老师,你喜欢吃月饼吗?”一个稚嫩的童声。周玲听出,是学生斌斌的声音。“哦,月饼啊,我喜欢吃。周老师家里也有,你想吃吗?”周玲问斌斌。“不是不是,老师,明天我要奖励你一个月饼。”学生要奖励自己?周玲有些糊涂了。“为什么要奖励老师啊?”“因为你今天上课奖励我了,抚摸了我的脸。”
  原来如此啊!斌斌刚读一年级,非常好动,上课时不是拉这人的衣服,就是抓那人的铅笔,一直是周玲重点关注的学生。只要斌斌有一点进步,周玲都会表扬他。她的表扬方式很多,发小红花,抚摸他的小手、小脸。今天斌斌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周玲就用抚摸小脸的方式鼓励他。于是,斌斌就有了第二天要奖励老师的念头。
  小学生刚入学时,陌生的学校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学,会让他们产生不安全感,教师要将家庭式的温暖延续到学校,用目光、笑容、肢体接触以及各种体态语言向他们传递爱的信息。周玲的友善和关爱让斌斌对她产生了依恋感和信任感。这是教育关系中最重要的情感传递,能给孩子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
  随着儿童的成长,除了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尤其是异性同伴间的友谊成为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罗涓老师刚当班主任时,遇到过一件让她哭笑不得的事。
  一天,她走进教室,阳阳就站起来大声喊:“老师,刚才豪豪说建明喜欢婷婷。”话音刚落,班里就“炸了锅”,同学们一边哄笑,一边对着建明和婷婷挤眉弄眼,两个孩子羞得脸红红的。此刻,罗涓摇了摇头,她很清楚,小学生之间的“喜欢”更多是同伴之间乐意相处的表现,跟成人世界的“喜欢”完全不同。
  但是,单纯的批评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罗涓灵机一动,因势利导:“老师也喜欢婷婷,她上课认真听讲,对同学友善,不跟同学发生矛盾,她有这么多优点,建明喜欢她很正常啊!还有其他同学喜欢婷婷吗?”班里的同学不再笑了,刷地举起一片小手。班级的舆论氛围发生了变化,但罗涓 知道,潜在的问题还很多。
  五六年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和班级取代家庭,成为他们情感生活的舞台,帮助他们建立平等、愉悦、健康的同伴关系,可以满足儿童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需要,有助于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我们今天上一节口语交际课,主题就是说说我喜欢的几位同学。”罗涓决定和学生们深入聊一聊这个话题,教他们学会正确表达。大家纷纷举手,说出自己喜欢的同学,并陈述了理由。快下课的时候,连调皮的阳阳和经常打架的浩然也被大家找出好几条优点。“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同学的优点,学会了欣赏同学。今天的作业是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位同学,把喜欢的理由写成一封信,交给他(她)。班会课的时候,我们讨论这次作业。”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朦胧的喜欢是正常的事情,但是教师要帮助他们找到一个正确表达的方法和途径。
  班会课上,罗涓请收到20封以上信件的同学举手,并提出问题:“大家想想,收到信件多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不一会儿,学生总结出好几条:表现优秀,乐于助人,对同学友好……“谁来说说,你收到信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罗涓趁势问道。“有这么多同学喜欢我,我感觉很高兴、很幸福。”一位同学说道。“同学们,今天大家的认识又高于上次的口语交际课,你们懂得了欣赏别人和被人欣赏都是一种很美好的情感。让我们为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鼓掌。”教室里响起了长久的鼓掌声。
  经过这次班会后,班里的男女生交往变得正常、自然起来。原来跳校园舞时,不好意思拉手的男女同学,也大大方方地拉起手,跳起欢快的舞蹈。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还原孩子特有的天真和纯洁,鼓励他们和谐相处。这对孩子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采访的当天,正值谭劲50岁生日,重庆少有的阳光明媚。
  知天命的谭劲一脸的从容和淡定,提起珊瑚小学和孩子们,她却神采飞扬,有着说不完的话。“我们是一所小学校,但却有着大追求。我们在办学中,执著地为孩子们播下创新的种子,无论生存环境怎样,种子迟早是要发芽的。一旦春暖花开,创新的幼苗就会破土而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育需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要因着孩子的需要办教育。”言谈中的谭劲,有如一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浑身散发着激情和活力,完全不像她的实际年龄。
  走在校园里,谭劲一边接受采访,一边不时与擦身而过的孩子们打招呼。“校长,报告您一件事情。”走到谭劲跟前的一个小男孩停了下来。“什么事情啊,乖乖?”谭劲蹲下来问。“咱们的体育艺术节怎么不设网球比赛啊?”小男孩皱着眉头说。“哦,你喜欢打网球啊!你们班有多少同学喜欢打网球呢?”“可多了,很多同学都喜欢,大家想要举行网球比赛。”谭劲认真地听着,不时点点头。记者猜测,今年珊瑚小学的体育艺术节,肯定又会增加一个新的项目……
  (责任编辑 任小艾)

标签:亲近 孩子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