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致谢 > 正文

【关于四川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思考】 人力资源开发的定义

时间:2019-02-0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四川民族地区普遍存在人口资源丰富、人力资源素质低下、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和矛盾,严重滞后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导致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日益扩大。本文对四川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在此基础上,为四川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途径,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四川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3-0085-02
  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并且很重要的资源,在现代社会,它往往被当做“首要资源”,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发展都与人力资源开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1998)从狭义角度出发,认为人力资源是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总和,或者是人口中在经济上可供利用的最高人口数量。可见,人力资源开发对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
  一、四川民族地区概况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经成了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经济发展依赖于当地的人力资源。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资本形式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民族地区未来的发展并不取决于它的地理条件,而将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四川地处我国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自治地方幅员面积30.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9%。四川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森林面积930多万亩,占全省森林面积的83.1%,木材蓄积量10.22亿立方米,占全省木材蓄积量的66%。[1]四川民族地区在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经济、文化、教育和技术等软实力方面存在很多劣势,同时也面临着高级人才紧缺、人才资源匮乏的矛盾和问题。
  四川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偏低,但正得到逐步提升。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2010年全州扫除青壮年新生文盲和剩余文盲2.1万人,青壮年人口中非文盲率为97.3%;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614期,培训学员36.04万人次;全年教育经费总收入27.24亿元,较上年增加4.63亿元,增长20.47%。[1]
  二、四川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发展落后的原因
  1.人力资本存量低。人力资本最早是由英国古典政治学家配第提出来的;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年会上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正式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他认为人力资本是在人身上的知识、能力与健康的体现。边雅静(2004)分析了人力资本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了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低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结论。
  四川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相对落后,绝大多数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不高,都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笔者在对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132名劳动者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当地劳动者的文化程度非常低。详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问卷调查数据计算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所有被调查者中初中及以下比例占绝大多数,达87.9%,这是造成人力资本存量低的最主要原因。在与被调查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得知很多不识字的劳动者在就业时经常受挫,企业的规章制度只能靠口传背诵,这给他们今后的职业教育和再造学习带来了严重的障碍和壁垒。
  2.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四川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流失在逐年加剧,从民族地区考入高校的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回乡率也在逐年下降,而且有能力的高级人才往往是从民族地区调出居多。据普格县副县长介绍,该县每年有数百人考取大学,除了极少部分因为照顾老人等原因毕业后返乡之外,几乎所有的毕业生都留在了外地。
  3.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四川民族地区以农业为主,其次是服务业,工业的比率居末位,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需要过多的劳动力,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的现象,当地第二、第三产业也消耗不了那么多的劳动力,而且这些劳动力缺乏技能,无法走出农村。因此,民族地区往往是农业劳动者过剩,而工业和服务业缺乏高技能人才。
  4.没有形成规范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往往是跟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流动的,哪里的经济发展快速,人才就涌向哪里。在接受我们调查的132位普格县民众中,71人有外出打工的经历,占所有被调查者的53.8%。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来推动,但劳动者不了解市场运作的规律,只能跟着潮流在市场中盲目流窜,不仅破坏了人力资源市场的良好秩序,而且也摆脱不了惨遭淘汰的命运。
  综上所述,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四川民族地区存在人口数量大与人力资源质量低的矛盾,还存在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不完善、农村人力资源转移无序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导致民族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既是民族地区当前经济落后的必然结果。
  三、解决四川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对策建议
  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几乎都离不开三条途径,一是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这种发展只是一种短暂的发展,没有可持续性;二是凭借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但这种路径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高资本投入;三是取二者之长,既合理开采自然资源,又适当投资科技。结合四川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利用地方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人力资源,逐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解决四川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最佳途径。
  1.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对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提高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必须加强基础教育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转型,全面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
  职业教育能在短期内提高个体的某项知识和技能,提升个体的再就业水平和经济收入。四川民族地区急需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技术人员,广大干部群众要从观念意识上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展开宣传,动员全民参与;其次,要改革培训思路,充分利用当地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教育机构等教育资源,让高校教师和学生下乡开展实施培训,一方面锻炼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满足了群众的职业培训需求;再次,要加强内部管理,注重教学质量,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切切实实为人民谋福利。
  2.改革用人制度,加快工业发展。人才结构和人才配置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目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优秀人才集中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市场中流动的优秀人才非常少,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用人制度,鼓励有能力的人才到市场中去创新,搞活市场经济。加强引进优秀人才到民族地区服务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国家各部委应对西部地区适当地政策倾斜,给西部地区更大的优惠和照顾,民族地区各部门也应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民族地区服务。
  3.建立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促进人才流动。人才流动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基础,是各地区经济共同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受文化素质的影响,四川民族地区还没有形成自发流动的人才市场,人力资源累积和人才资源紧缺的矛盾并存,闲置人员流不出去,高级人才也引不进来。因此,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把闲置的人力资源输送到外地;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引进制度,全方位储备优秀人才,形成一个秩序良好的人才市场。
  4.加强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的建设。社会公共服务的范围宽泛,内容齐全,有利于营造一个优良的工作环境,可以吸引人才资源;社会服务做得不好,不到位,人才资源的不满意度就容易提高,继而选择离开;可见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是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四川民族地区医疗保健、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建设,创造一个健康和谐发展的工作环境,促进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健康的发展。
  [1]王晓华,王喜春.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黄志文(1979―)男,壮族,广西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标签:民族地区 思考 人力资源 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