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美术高考 > 正文

【我国城镇居民对子女体育教育投资行为研究】 城镇居民独立子女60岁后拿多少钱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现代产业体系的重新规划,使体育作为一种社会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对子女体育教育投资影响国家体育人力资源建设。本文结合投资行为学、教育学、人力资本学等相关理论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实证分析法对城镇居民子女体育教育投资行为进行研究,重点论述了影响家长对子女体育教育投资的几个重要因素,以及体育教育投资行为对子女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投资体系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育;投资行为
  
   体育教育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它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助性手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教育投资作为生产力再生产的一种手段,为国家培养后续体育人才,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关于体育教育投资分为学历教育投资、非学历教育投资两种;学历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非学历教育是指各种培训、进修、研修类如培训班、考研辅导班等,都属于非学历教育的范畴。
   一、居民对子女体育教育投资现状
   (一)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体育教育投资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各行各业建设急需大量的人才,体育领域亦如此。1949年全国体育专业在校生仅282人。在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急需体育人才的特殊情况下,我们在高等教育全面学习苏联经验大潮下,仿照苏联模式建立了单科制的高等体育学院。
  
   然而,近些年伴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不断深化,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苛刻,专业型、技术性人才的迫切要求,使得体育人力资源的需求迅速降温,具体表现在专业类体育学校体育教师近于饱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薄弱,使得众多体育专业人才无处安置,从而居民对于子女体育教育投资失去信心。
   (二)非学历教育投资行为的不断扩大
   与学历教育投资情况形成对比,为适应社会多样性人才需求,提升子女在未来社会就业中的竞争筹码,弥补在学校中参与体育锻炼不足的状况,更多有条件的家庭会在学前或者课余时间让子女参加多种体育项目的辅导班、培训班,更甚者请私人教练进行“一对一”的辅导。通过对部分城市家庭进行走访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50%以上的家长愿意子女参加社会体育辅导班的学习,有30%以上的子女曾经参与过体育培训。因此,面对当前社会高强度的从业压力,更多有条件家长愿意拿出更多的钱用于子女教育投资,以便在未来社会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影响居民对子女体育教育投资行为的因素
   (一)学校体育教育体制有待完善,课程设置陈旧,培养目标单一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就业结构主要面向高等院校体育教师选拨、国家体育职能部门、健身俱乐部教练员队伍、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几个方面,随着高等院校不断扩招,体育院校的就业率非常低,在各类院校中排在最后,毕业生出现就业困境,就业领域狭窄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就业制度与人才资源存量增加的社会环境因素所致[2]。体育专业人才的不断猛增,教师人才队伍更新速度远慢于人才培养速度;使得公众对体育教育人力资本的投资失去信心。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是分析人力资本的投入和产出。人力资本存在形式虽然与物质资本不同。但也是通过投资形成的.不同的是它不是对物的投资,而是对人自身的投资,是人为提高自身能力(包括智力和体力)而进行的投资[3]。当投入和产出不能达到平衡状态的时候,人民必须寻求新的投资渠道来拟补单一方面投资所产生的差额。
   (二)家庭体育教育投资实际支付水平仍然较低
   社会分工不同,造成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居民对体育教育的投资更愿意依赖政府的财政投入,实际支付水平相对比较薄弱,我国城镇居民当中一半以上是企事业单位普通职工,部分个体工商户、社会自由职业者,相对于这些群体,可支配的资金数额有限,更多的时候他们会选择把钱用到固定资产投资、疾病医疗、日常生活消费当中。同时,体育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型,对于体育教育的投资不仅包括了学费、辅导培训费用等基础投入,还囊括了服装、场地、器材、音响视频资料等必要性支出。很多家长有让子女参与体育教育的意向,但是除购买生活必需品以外却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收益周期相对要长,短时间内不可能有明显的效果,预期的体育教育投资得不到应用的补偿,民众就会把精力和资金转移到另外的方向;同时,体育教育投资的积极性还要看机会成本的高低。机会成本是人们在作出或进行一项活动时所放弃的其它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4]。只有当体育教育投资收益大于其他投资收益时,人们才会进行体育教育投资
   (三)体育教育资源社会分配不均,居民体育教育投资认识不够、观念意识淡薄
   体育教育的资源的配置涵盖了人力资源、场地器材、教育设施等各个方面,相对于其它教育投资,家长要在人力、物力方面付出更多。如果作为公共教育部门不能提供完备的设施资源,仅依靠个人消费投资行为来完成,那么这种相对高昂的教育投资只能被少数有教育规划前景家庭多接受,对于其他人群来说如果短时间得不到具体的收益,无形中会遏制居民体育教育投资行为。
   同时,投资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反作用于意识。任何体育教育的投资行为都是以预期理想的结果为目的,而体育教育投资的长期性、滞后性使得众多投资行为短时间内无法获取理想的效果,因此居民选择放弃,或者转向其它方面。
   三、结果与分析
   整体看来,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对子女体育教育的投资呈现下降趋势,作为体育主管部门,切实改变现有体育教育培养模式,制定适合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的教育规划。同时,加以政策引导,舆论宣传,使人们认识到体育教育投资的整体特性,正确认识教育投资的后期收益,以及对子女长久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2010-2020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明确指出:“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5]。”体育教育投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结构模式,对子女进行体育教育方面投资,为社会培养体育人才,适应国家人才培养长期战略计划。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新华社,2012,(2).
   [2]曹卫,宗利永,孙绍荣.行为金融理论对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研究的借鉴[J].热点聚焦,2007,(8).
   [3]白云飞,徐玲.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兼谈6所体育院校200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
   [4]刘贵船,罗迎春.集中资源办学对边远贫困山区农户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J].经济管理,2002,(2).
   [5]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N].浙江日报,2010,(6).

标签:对子 城镇居民 我国 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