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面试技巧 > 正文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探析】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教学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是教师在充分考虑教学系统中各种条件的基础上有意识选择的社会行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成效。本文在概念阐述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缺失的表现,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教学行为 有效性教学评价教学目标教学调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1(a)――0100――03
  新课程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教师的教学行为也随之多样化。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对新课程有效,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成效。本论文试图通过对有效教学行为的概念、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语文教学的现状以及语文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分析,来澄清人们对有效教学行为的认识,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教学提出具体可操作的策略和方法,对新课程语文教学实践进行有效指导。
  1 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内涵
  关于课堂教学行为的定义,教育界早有共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显形式,包括语言、动作、表情、眼神、师生交流方式等,按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行为方式及其发挥的功能来划分,教学行为可以分为主教行为、辅教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三类。教师课堂教学主教行为主要包括显示行为、对话行为、指导行为;辅教行为主要包括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强化、积极的教师期望;课堂管理行为主要指教师的课堂组织、维护课堂纪组织课堂发言和课堂练习、组织课堂分组活动、组织课堂表演、演讲和实验等。
  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的知识,达到预设目标、预定效果的教学行为,即具有有效性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职业行为,提高教学行为有效性是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助于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2 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本特征
  2.1 教学发展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的灵魂,课堂教学的主线,它反映出教师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要取得哪些进步与发展的期望与追求。一切教学形式和内容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行为的实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采取教学手段,克服了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量。同时有效的教学行为能够做到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更关注学生心灵的健康、情感的丰富和社会适应性的提升,使学生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与低效、无效教学行为不同,有效的语文教学行为特别注重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2.2 教学开展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而且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知识的过程,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特别关注“过程”,关注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语文教师要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并激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同时,教师把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表现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而不是以往的以学生学习结果
  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这种评价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自主学习、同班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即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怎样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效,构建“以学论教,以教促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2.3 教学知识处理的有效性
  从教学论意义讲,教学知识可分为有效知识和无效知识两大类。对学生而言,有效的教学知识应是新观点、新材料,是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所谓教学知识处理的有效性是指课堂教学知识选择与安排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语文教学中有效的知识处理,是根据知识的类型进行系统化的教学安排,课程教学的内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需要进行相应的知识补充,注重语文知识的社会适用性,使受教育者不仅能够做题考试,更能够在教育中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乃至改造社会,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所承载的社会价值观与规范的传递任务。正如加涅所说“有组织的知识必须按一定的程序才能系统掌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教学行为通过语言知识系统化、学识网络化的途径,让学生按一定的程序来学习,达到“花时少而收益高”的效果。
  3 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实现途径
  3.1 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发展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是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对教学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功能。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指出的,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课堂教学必须制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1)既关注知识技能目标又关注过程性目标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是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从学习角度讲,重结论即重学会,重过程即重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当然,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但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唯有如此,我们的学生才会变得聪明起来。
  (2)既关注课时目标又关注远期目标
  在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搞好总体目标到课时目标的逐级分解,使总目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都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另一方面,要注意同一层次内部不同目标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让它们构成整体形成合力,以此促进教学目标由低级层次到高层次的逐级实现。
  3.2 追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
  (1)有效的预设
  预设即预测与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清晰、 理性的设想与安排。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预设是有效教学行为实施的前提。教师是预设的主体,教学预设(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是教学中的确定性因素,主要包括:对课程标准和文本的研读和把握,对学情的了解和对学法的选择,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设计,总体设计与达成的预测等等。预设并非是一份对课堂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完美”设计的详尽的教案,而是具有弹性和留白。充分的预设是非常必要的,它既是保证教学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也是新的更有价值的生成的基础。一般说来,预设越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也就越深刻。要让学生完成语文知识的建构,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预设我们的教学。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经验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体会它们认识的局限性。
  (2)动态的生成
  所谓“生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兴趣、学习状况,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教学程序进行调整,进而灵活地据情施教,达到最好的教学效益。生成具有动态性、建构性和多元性的特点。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进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生成,体现了师生的互动性。以学习活动为线索预备的教学设计不应该是严谨的教学流程,而是对动态的、生成的过程的规划和预测,是对当下的、实态的过程的有效对策。要“以学论教”、“以学促教”,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线索,注重学习活动的创造与运演,实现主体参与教学事件的最佳整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实的思想得以充分暴露,师生的思想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同时最大程度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意愿。课堂教学也因此充盈着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3.3 采取有效的教学调控
  如何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是教师对教学进行有效调控的出发点。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调控首先要调控好课堂教学的速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教学任务的一定量,教学速度的快慢意味着在恒定的单位时间里接受信息量的多少。最理想的课堂教学速度是教师传输知识的速度与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同步。其次合理设置课堂教学的密度。课堂教学传授的新知识越多,其教学密度就越大。提高思维密度即设法让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积极主动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实验表课堂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问题讨论、表扬激励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能够改变大脑的兴奋点,促使大脑对各种感官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概念,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是比较高的。三是合力设置课堂教学的难度。过难,学生不理解,是浪费;过易,既降低了教学要求,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是浪费。恰当的知识的难度是略高于学生的认识水平的难度,这样的知识教学才具有力量。
  3.4采取有效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或形成,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因此语文教师应善于以某种建设性的、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引导学生制定行为改进计划,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与他人有联系和被尊重。同时,语文教师要丰富评价方式和手段,提高评价频率,不要吝啬自己的尊重和赞赏。“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听上去似乎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要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和总结,及时作出有效评价;同时要“师出必有名”,将评价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即表扬确有值得表扬之处,批评确有应该批评之理。评价并不排斥适当的批评,而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批评与赞赏应相辅相成。
  3.5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要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这就需要教师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没有定论,凡是能引起学生思考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方法,便是有效的方法。
  (1)实现以情育人,营造良好氛围
  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必须要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要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合理诱导启发学生,灵活娴熟地掌握教育的机智(契机,应变能力等),精选适度有益的训练,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激活每个学生,使之共同参与,形成良好的充实有效的课堂气氛。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语文学科的性质特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氛围营造的主要方式有情感交流法、动作启示法、视觉暗示法、语气引导法等。
  (2)鼓励学生参与,打造活力课堂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是教与学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过程。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是低效率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学。教学过程不是教和学的简单相加,而是教与学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矛盾运动过程,也是师生交往的情感交融过程。欲使教学有效,必先让学生的学习有效,欲使学习有效,必先让学生高度参与。参与之功效是让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经历,在经历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悟得真谛,在经历中掌握方法、归纳规律、体验情感。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赏识的目光、开放的胸怀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以鲜活的氛围、真实的情景、多样的手法促进学生的参与效度。
  (3)了解学生心理,提高注意程度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是智能的门户。没有注意力的集中,任何有目的的活动都难以获得有效成果。教学实践表明,有效教学的实施与有意注意的程度密切相关。有意注意的引起和保持应把握以下因素:学习目的和完成学习任务的理解程度、学习的间接兴趣、讲解重点和难点的强化、克服困难排除干程度等。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灵活地运用转换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量让学生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换,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3.6 加强教师培训,培养有效教师
  欲求语文教学质量大提高,必先有教师素质的大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励精图治、德馨业精的学习型团队,是有效教学的现实根基。所谓有效教师是指能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行为,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师。对有效教师的培训必须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个方面进行,既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上能迅速地预定的教学目的,又要求他们能在人际关系上充满人道主义精神,从而高效率地完成社会对教师的重托,使语文教学活动成为充满人际之间情感交流与对人性尊重和对学生尊重的人与人之间的多向活动。因而,首先应当引导教师注重现代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只有全面把握了教育目的,才能使教学目标符合日益变化的社会需要,使教学活动真正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这一角度来组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同时,还应当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仅有正确的教学质量观是不够的,还应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施展娴熟的教学技能,这样才可能全面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心武著:《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2]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3]曹明海著:《语文教育智慧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4]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出版.
  [5]朱绍禹编著:《中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

标签:探析 课堂教学 语文 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