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名人名言 > 正文

生产者服务业 [甘肃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实证研究]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内容提要:甘肃省1997、2002、2007年三个时间段的投入产出表对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效应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也使从细分行业层面来探究二者互动演化的发展规律成为主要研究内容。结果表明:1997―2007年,生产者服务业各行业对制造业的支持作用全面下降,对生产者服务业的需求集中于重化工业;影响力系数大并且一直保持在高位的支柱性产业主要集中于装备制造业,而生产者服务业影响力系数下降很快,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减弱;科学研究事业、金融保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对甘肃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
  关键词:生产者服务业;制造业;投入产出表
  中图分类号:F1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1-0044-05
  
   综观各个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阶段,大多数制造业需要产业链条上生产者服务业的推动。如美国的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占到其GDP比重的48%,韩国的占到服务业总增加值的?61.57%。在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中,我国继续强调进行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大力发展生产者服务业。甘肃省是一个典型的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欠发达省份,长期以来,工业的支柱产业主要是石化、有色、冶金等行业。2010年,甘肃省三次产业比例为14.5∶48.2∶37.3,石化、有色、电力、钢铁、机械和食品等6个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 268.0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2.13%。由此可见,甘肃省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重化工业比重大,是典型的“两高一资”工业结构,经济发展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性极强。这种发展方式不转变,最终将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甘肃省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紧紧围绕“国扶47条”,提出“到2020年我省要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为此需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加产品附加值,尽快摆脱甘肃落后的困局。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都是甘肃省产业政策扶持的对象,本文试图运用1997、2002、2007年甘肃省投入产出表,具体分析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关系,以期对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步骤有所建议。
   一、文献回顾
   总体上看,国内外学者对生产者服务业的界定主要从要素密集程度和投入产出关系两方面入手,对其是一种中间需求性服务业(而非最终需求),并且具有专业性和知识性的特点方面达成了共识。本文结合各文献以及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认为生产者服务业应具体包括: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电通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
   就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而言,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认同顾乃华(2006)[1]的四种归纳,即“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与“融合论”。近期国内学者通过各种实证方法与不同区域的数据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江静、刘志彪、于明超(2007)[2]运用中国各地区1998―2004年及细分行业1993―2003年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内在机理;代中强(2008)[3]利用长三角16城市时间序列数据,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发现大部分城市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互动融合说不成立;杨玲(2009)[4]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美国1997、2002、2007年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状况,并与同期制造业、消费者服务业与政府服务业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发现美国生产者服务业在产业比重不断增加的同时,表现出与制造业分离的趋势。这对美国过度重视虚拟经济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有一定解释力,对我国也有一定警示作用;陈伟达(2009,2010)[5][6]运用我国投入产出表,从横向与纵向角度细致分析了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内在机理;唐国兴(2009)[7],邹德玲(2010)[8]等也分别选取特定地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这些研究大都采用投入产出法与利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两种方法,大多数分析局限于宏观层面,研究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整体的互动关系,或是进行跨地区的横向比较,研究到细分行业的很少,并且数据限于至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本文拟利用最新的投入产出表,对甘肃省1997、2002、2007年三个时间阶段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进行纵向比较,同时试图从细分行业层面来探究二者互动演化的发展规律。
   二、研究方法、数据与指标
  (一)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利用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W•Leontief)创立的投入产出法进行研究。这种方法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与间接联系,以及生产与消耗之间的均衡关系。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本文选取1997年40部门,2002年与2007年42部门甘肃省投入产出数据,并对行业名称的细微区别进行调整。因为这三张投入产出表跨越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三个“五年计划”,生产者服务业在此期间不断发展壮大。鉴于此,本文对甘肃省生产者服务业范畴内细分行业采用动态分析。因甘肃省制造业门类相对固定,为了表述方便,本文用Mi标示15个制造业细分行业?①。
   (二)主要指标与计算方法
   1.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也称投入系数,记为a??ij(i,j=1,2,……,n),它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
   2.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通常记为b??ij,是指第j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利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计算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的公式为:
  B=(I-A)-1-I(2)
   3.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F?j的计算公式为:
  F?j=∑ni=1b-??ij1n∑nj=1∑ni=1b-??ij(j=1,2,……,n)(3)
  F?j大于或小于1,表示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或低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如等于1,则表示其相等。显然,影响力系数F?j越大,表示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由于影响力系数是从消耗部门出发追溯最终需求变动对各部门产生的波及影响,反映其与各后续生产部门的关联程度,所以也称为后向关联系数。通过计算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可以判断这些行业能否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主导行业,进而增强其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决定是否应该对其重点扶持,促进该行业的快速发展。
   4.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感应度系数E?i的计算公式为:
  E?i大于或小于1,表明第i部门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或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如等于1,则表明其相等。由于感应度系数是从生产部门出发反映提供中间产品部门受各部门供给变动影响的状况,所以也称为前向关联系数。通过计算生产者服务业的感应度和感应度系数,可以判断这些行业是否可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或瓶颈产业,从而决定是否应该得到优先发展。
   三、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效应分析
  (一) 三次产业增加值总量与比重比较
   按现价计算(见表1),三个阶段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总量分别比上期增长1.25(1.82倍)、1.13倍(2.53倍)和1.44倍(?2.19倍)。从增加值比重看, 1997―2007年,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入,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比重稳定下降,共降低?3.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呈现出波动趋势;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共上升5.1个百分点,这说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增强。但是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 1997―2007年,生产者服务业的增加值总量虽增加了2.1倍,但占服务业的比重不升反降,降低6.5%;而消费者服务业总量增加5.4倍,增加值比重提高了10.2个百分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二)制造业使用生产者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分析
   1997年,甘肃省制造业细分行业使用生产者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如图1所示:
   M5、M6、M7三个行业对生产者服务业七个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最高。除此之外,M9、M10、M13的系数较高,除商业和房地产业外,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对其他生产者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都较高、金属制品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对科学研究事业的系数较高,其他都较低。相比较而言,邮电业、金融保险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对15个制造业的贡献率最大,均值分别达到0.043348、0.037172、0.035868。
   2002年处在“十五计划”期间,我国顺利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开始着力推动增长方式的转变。如图2所示:
  图2 2002年制造业细分行业使用生产者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完全消耗系数
   2002年货物运输及仓储业、邮电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制造业各行业的贡献率最大,均值分别达到0.160431、0.067545、0.06149。除M1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货物运输及仓储业的完全消耗系数高达1.759115,形成峰值外,这条曲线在其他行业都很平坦; M14对综合技术服务业和邮电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也较高,为0.416701和0.34074。可以看出,2002年甘肃省在继续支持重化工业的发展优势同时,开始注重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各行业使用科学研究事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增幅最小,且行业间差异与1997年相比不大。
   2007年除房地产业外,甘肃省制造业对生产者服务业各行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全面下降。如图3所示:
   2007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货物运输及仓储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各行业的贡献率最大,均值达到0.045532、?0.034152和0.033893,但远远低于2002年的水平。制造业中对这三个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最高的仍然是M5、M6、M7、M10这几个重化工业部门,最低的是纺织业。与2002年不同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业的最高值出现在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为0.062482。重化工业明显高于轻工业。
   (三)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分析
   根据甘肃省3个时点的不变价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出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将之进行排序,我们可得到如表2结果:
  注:原始数据来源《甘肃省1997年投入产出表》、《甘肃省2002年投入产出表》、《甘肃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其中,1997年投入产出表未统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产业一栏中个别产业两个年份的名称不一致时,总体采用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产业名称;括号内为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细分行业的感应度系数及其排序。
   1?影响力系数分析
   表2的三期影响力系数栏中,1997年制造业中大于1的产业为M15、M12、M10、M13、M3;2002年为M15、M3;2007年为M12、M14、M10,其中尤以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8.1043、11.6387、0.417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9921、?0.8127、13.3615)、金属制品业(3.1099、0.8286、1.0210)三个行业最为显著,这三个行业都属于装备制造业,它们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具有较大的辐射作用,将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迅速发展。但较为反常的是2007年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降幅太大,与2002相比极差达到11.2215, 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与其呈反向变动态势,升幅极差为12.5488。1997年生产者服务业中系数大于1的产业有6个,2002年减少至4个,2007年降至2个。其中下降幅度较大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0886、3.2439、0.003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5317、0.0801)。同时邮电业(5.3800、10.4404、0.0482)与科学研究事业呈波动趋势(3.8730、0.5833、4.44),而只有综合技术服务业稳步上升(2.3477、3.2847、12.5)。具体特征为:(1)影响力系数大并且一直保持在高位的支柱性产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业上,这些行业的发展对社会总需求的刺激作用十分显著,这源于甘肃省的“十一五”规划中强调重点发展一批装备制造业。三个时段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波动如此之大说明产业政策的引导使供给过于膨胀而导致供需矛盾加剧,结合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态势,我们可以预测下一期投入产出表中必有大幅度下降。(2)三期的生产者服务业影响力系数下降很快,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不符合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尤其是在从资源型省份向以发展知识经济为主体培育主导产业的过渡过程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系数下降98%值得引起我们警惕。甘肃省科研院所和高校集中,科研力量较强,目前以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培育了中科院白银高科技产业园、金川科技园等新材料产业集群,这是后两期科学研究事业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呈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2.感应度系数分析
   表2的三期感应度系数栏中,1997年制造业中大于1的产业为M15、M14、M12、M13、M4、M2、M3;2002年为M15与M3;2007年为M15、M10、M3、M12。其中较为显著的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7.4532、12.547、14.91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0440、0.7616、1.119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0205、0.3411、0.4120)下降幅度较大,极差为4.6085。1997年生产性服务业中系数大于1的产业从高往低的排序为PS5、PS6、PS2、PS3;2002年为PS6、PS2;2007年为PS6、PS2、PS7、PS3、PS4.其中尤以科学研究事业(2.1413、6.3020、?3.1208)、邮电业(1.4191、1,6657、2.9553)两个部门的感应系数为最大。这说明这两个部门对甘肃国民经济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在经济快速增长时,他们受到社会需求的压力最大,往往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具体特征为:(1)制造业中除上述三个产业外,其他产业感应度系数并没有明显上升趋势;生产者服务业中只有邮电业、金融保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呈明显上升趋势。这说明两类产业对甘肃省经济的拉动作用并没有明显增长,甘肃省并未出现明显的产业结构调整态势。(2)制造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系数明显下降,与生产者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系数较低相对应。借鉴发达国家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过程,这些产业的竞争优势显而易见,甘肃省要想尽快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需大力发展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一批高技术含量的产业,从而使产业结构尽快转型为资本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3)从生产者服务业的系数来看,科学研究事业、金融保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这些新兴服务产业对甘肃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增强。感应度系数较大的产业部门对经济发展起着较大的制约作用,尤其是经济增长过快时,这些产业部门将先受到社会需求的巨大压力,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要保持经济协调稳定发展,首先必须合理发展这些产业,从而有效地缓解供需矛盾。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甘肃省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互动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且并未出现改善的趋势。从三期的投入产出表各项系数来看,2007年甚至低于前两期水平,远远低于东南沿海的发展水平。除了受到工业化进程的阶段性,三次产业结构体系等一些共有因素的影响外,甘肃经济发展中特定因素的制约较为明显。首先,较低的制造产业结构层次抑制了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其次,甘肃经济外向度较低。而且,甘肃工业布局较为分散,影响到生产者服务业的集聚发展,使之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和工业布局相对分散弱化了对生产性服务的中间需求,导致服务业面临资源分布相对分散、业态种类较少、集聚程度偏低等问题。制造业链条上的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经营管理、会计服务、法律咨询、信息服务等关键环节,得不到相关支撑服务体系的协作与配合,大量本应通过外包方式完成的服务活动不得不在工业企业内部消化完成,降低了市场上对生产者服务的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有以下政策建议。(1)甘肃省应该把推动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提到战略高度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专业化服务企业的分工优势,对重点行业实施税收优惠。设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对影响大、带动作用强、具有示范效应的服务业重点项目的贴息或补助,重点扶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现代物流、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领域的项目建设。(2)依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实施集聚发展、强化辐射功能。按照甘肃在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石油化工、服装纺织等主导工业方面的产业布局,积极引导制造企业向功能区域内集中,依托制造业聚集,扩大生产者服务业的有效需求。在制造业企业集中的功能区域,建设各种公共服务平台、研发平台以及包括法律、融资、信息、咨询、物流等在内的支撑体系,实现园区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和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新机制,推动甘肃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发展。(3)针对甘肃省科研院所云集与科学研究事业的良好发展,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对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工业企业转制出来的独立研发机构,要区别于一般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制定包括土地、基础设施建设、进口器材、税收优惠等方面的鼓励政策,减少它们进人市场的障碍。要抓紧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国内外资本,国有和民间资本建立各种类型的研发机构,壮大研发产业规模。加强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源头建设,支持企业创办各种技术开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4)培育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中心、创业孵化器、信息服务机构、科技融资机构、科技评估咨询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公共科技信息平台等中介服务机构。
  注 释:
  ①M1食品制造业、M2纺织业、M3服装皮革及其羽绒制品业、M4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M5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M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M7化学工业、M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M9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M10金属制品业、M11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M1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M1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1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M1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参考文献:
  [1]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6):35-41.
  [2]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8):52-62.
  [3]代中强.长三角地区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比较一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8,(5):19―24.
  [4]杨玲.美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变迁及启示一基于1997、2002、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9):88―95.
  [5]陈伟达,张宇.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67―71.
  [6]陈伟达,冯小康.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演化研究―基于我国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1):54―56.
  [7]唐国兴,段杰.生产型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分析―以深圳市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4):92―94.
  [8]邹德玲.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浙江生产型服务业发展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4):96―100.
  [作者简介]许晓永(1975-),男,河南襄城县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兰州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司治理,区域经济。
  [收稿日期]2011-12-15
  责编:董积生;校对:一丁

标签:甘肃 生产者 服务业 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