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拟人句 > 正文

情绪是人格的核心理特征 [高血压病人的人格特征、情绪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时间:2019-01-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人格特征,情绪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44名高血压患者和非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最终有效问卷221份,其中111名非高血压者构成对照组,110名高血压患者构成高血压组。结果 本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的人格特征上具有高神经质、较内向和高精神质,情绪上具有高焦虑的特点。结论 (1)高血压患者具有高神经质、高内向性和高精神质的人格特征。(2)高血压病患者具有高焦虑的情绪特点。(3)高血压病患者的人格特征与情绪模式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关键词] 高血压; 人格特征; 情绪; 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216-04
  
  1 引言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生活方式剧变的时期,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精神越来越紧张,同时伴随着一系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不均衡的膳食、过度吸烟与过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和心理压力的增加等等,这些因素导致了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数量比以往有了明显的上升。2002年全国普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约有1.6亿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和多发病,已成为我国人群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不仅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功能障碍,也是脑卒中、冠人中约35%患有高血压。当前该群体又有了新的扩展。高血压病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它具有渐进性、长周期、病因复杂等特征。研究发现,心理、人格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老年人中常见高血压患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65岁以上老年的异常是导致机体血压调节功能紊乱的重要因素,高血压患者似乎存在着独特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点。本研究试图以人格测验和情绪自评为手段,考察高血压患者的独特人格特征和情绪特点,以期为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2 文献综述
  2.1 高血压病 身心疾病指有形态上的基础,在生理机能或组织结构上有具体而明确损害,但找不到确切的生理原因的疾病。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血压患者明显增多。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比例总体上呈明显上升趋势:1959年为5.1%,1979年为7.73%,1991年为11.88%,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其独立致病的相对危险为3.4,人群归因危险百分比为35%。高血压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地危害着人类健康,尤其是对城市居民的影响更大。有资料表明,我国城市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6-10%,城市脑力劳动者可高达15.8%。老年人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60%-70%。在心血管病事件中,36.1%可归因于高血压病。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居民死因调查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导致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脑)血管病排序第一。高血压病巳被公认为典型的心身疾病,其心理一社会致病因素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2.1.1 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及分类 高血压是一种由多基因遗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是人体神经活动受阻,引起的大脑皮层及皮层下血管运动神经系统的调节障碍,以致全身小动脉痉挛,产生的动脉血压增高。继而导致肾血管痉挛而造成肾缺血引起一系列体液变化,人体内分泌液参与这一复杂的反应过程,造成全身内分泌的减少或流失,从而逐渐促成全身小动脉的硬化,这些病变部位又向大脑皮层发出病理性冲击,促使皮层功能紊乱,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这一慢性病的形成,而且是由轻到重―从临界血压到三期(重型)血压。
   成人理想血压为收缩140mmHg,舒张压90mmHg的只占8.2%。按病因种类,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中约90%为原发性高血压,约10%为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即高血压病,临床上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继发于某一种疾病或某一种原因之后发生的血压升高,其中大多数可通过手术等治疗技术去除病因而使其高血压得到治愈。
  2.1.2 高血压病病因及影响因素 引发血压升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人的血压可以随着摄盐量、体位、姿势、运动、疼痛、噪音、情绪应激、吸烟、饮食、冷热、环境改变、谈话内容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生命环境的紧张刺激与人格特征在原发性高血压病中的重要作用。(1)遗传与基因因素:高血压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据估计人群中至少20%-40%的血压变异是遗传决定的。流行病学研究提示高血压发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双亲无高血压、一方有高血压或双亲有高血压,其子女高血压发生几率分别为3%、28%、46%。单卵双生的同胞血压一致性较双卵双生同胞更为明显。高血压病被认为是一种多基因疾病,那些已知或可能参与高血压病发病过程的基因称为高血压病的候选基因,据推测可能有5-8种。(2)环境因素:高血压可能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体重超重、膳食中高盐、中度以上饮酒、吸烟、社会心理因素等与高血压的发病密切相关。在环境因素中,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病和进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心理 因素不但可促进处在高血压前状态下(120-139/80-89mmHg)的人群在未来发展成为高血压的危险增大,而且使这类人群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危险也增加。(3)相关因素:生物学上,高血压病一般表现为与年龄、性别、体型等有密切的联系。研究显示,高血压病的患病率与年龄呈正比关系。随着年龄的增大,动脉管壁中的弹性纤维逐步变性,主动脉与大动脉的口径逐步变大,容量增大,扩张性变小,缓冲血压的能力减弱,继发生理退化性的血压改变。在血压数值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收缩压也逐步抬高,但舒张压的抬高多于55岁左右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 ,导致脉压升高。结束了既往认为伴随年龄增长的血压增高是老年人为维持组织灌注的代偿机制或是伴随进行性动脉硬化的自然表现的观点。在性别上,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高于男性。在体型上,肥胖,特别是中心型肥胖与高血压病的患病率正相关。
  2.1.3 高血压病的危害 高血压病是一个长期逐渐进展的慢性疾病,患者常有头晕、头痛、心慌、失眠等症状,如不能及时治疗,高血压最终将导致心、脑、肾和血管病变等一系列严重威胁生命与健康的并发症。在我国,高血压病的主要直接并发症是脑血管病,尤其是脑出血。另外,高血压还可导致心、脑、肾和血管多种病变,发生左心室肥厚、充血性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慢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威胁生命与健康的并发症。高血压发展到晚期常并发脑溢血、脑栓塞、冠心病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威胁生命的心脑血管的并发症,是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2.1.4 高血压病防治 高血压病防治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的总危险。其治疗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提倡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在降压治疗的同时,要防止药物对心脑血管、肝、胃、肾等器官的损坏,因此要选合适的药,治疗方案也应尽量简便易行,容易被自己接受,费用低,能够坚持长期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合理膳食;适量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减轻体重;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
  2.2 人格特征 人格是心理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指外在的人格,也就是一个人被他人知觉和描述的方式;第二个方面是内在的人格,它涉及一些内在的因素,这些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被他人认为是这样的。关于人格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认为人格是稳定的、习惯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是人的独特性的整体写照。人格特质具有层次结构,第一层次是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第二层次是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和根源特质(source trait)。表面特质与社会环境直接接触,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可以从外部行为中直接观察到;根源特质则是内在的,它是最基本的人格特质,决定表面特质。经过大量测验,他得到16种人格因素,从乐群、聪慧、自律、独立、敏感、冒险、怀疑等16个相对独立的人格特点对人进行描绘,简称16PF。
  2.2.2 艾森克的人格三因素模型 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three factor model)。这三个因素是:外倾性(extraversion),它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神经质(neuroticism),它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psychoticism),它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三者在个体差异上的程度主要由遗传决定。依据这一模型,他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简称EPQ,1986)。
  2.2.3 人格特征的测量 人格测验(personality test)也称个性测验,测量个体行为独特性和倾向性等特征。最常用的方法有问卷法和投射法。常用人格问卷有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和卡特尔16因素人格测验(16PF)等。投射技术常用的有罗夏克墨迹测验、逆境对话测验、语句完成测验等。
  2.3 高血压与人格特征关系研究进展 人格特征支配人的思维和行为,决定了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人格的形成受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影响。成年后,人格基本稳定而持久。人格特征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在《黄帝内经》中将人格特质按阴阳五行理论进行分类,阐述其行为特戽,体格差异及易患的疾病。李常度等(1992)采用了现代心理学测试方法,研究了EH患者200例的人格特征,发现高血压患者人格特征和正常人群相比有性格内向火外向,呈现两极分布,伴情绪不稳定的特定,临床四种中医证型除症候不同外,人格特征也各不相同:肝火亢盛和阴虚阳亢型151例中,64例中(42.4)具有胆汁质和抑郁质的特点,表现为行为冲动,情绪失控,焦虑,紧张,易怒,情绪反应强烈,适应能力差,久病易产生抑郁,而痰湿壅盛和阴阳两虚型49例中,仅10例(20.45),正常对照组200例中,仅26例(13)有上述表现。经常肝火亢盛,阴虚阳亢型患者具有胆汁质和抑郁质的人格特征。这些患者的情志异常变化,会伤及脏腑,以致气机升降失常,气血功能紊乱,整体心身失调而发为高血压病。在临床中,对这类患者进行心理治疗,调理情志,避免焦虑、发怒和抑郁,可以取得明显的疗效和避免发生中风之变。
  2.4 高血压患者的情绪特点 作为一种身心疾病,心理因素与高血压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人格特征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情绪状态的作用。高血压者经常伴有一些负性情绪,比如焦虑不安、愤怒等,而愤怒若不能及时发泄出去就会形成压抑,出现抑郁症状。艾玲等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具有内向不稳定型的人格特征,同时具有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倾向,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和显示出情绪障碍。
  3 问题提出 高血压致病原因复杂,并伴随和引发多种并发症,所以在防治方面存在较大困难。许多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具有特定的人格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或在高血压的患病机制中发挥着作用,甚至有可能导致高血压病的进一步加重。但是目前对于高血压病患者的人格特征的描述比较粗糙,而且大多研究没有深入探讨人格因素在高血压病中的作用机制。另外,高血压患者大多伴有一定的情绪异常,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高血压患者独特的人格特征是什么?(2)高血压患者情绪异常的表现是什么?(3)人格和情绪因素在高血压患者身上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4 研究方法
  4.1 被试选取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选取了244名被试。其中有效被试问卷为221份,其中男性106人,占48%,女性115人,占52%;年龄范围为19岁-91岁。文化程度为:小学学历33人,中学或同等学历92人,大专或同等学历41人,本科学历48人,硕士学历3人,文盲4人。职业分布中:无业为28人,手工业者14人,农民47人,个体工商业33人,财务会计10人,公务员43人,机动车驾驶2人,护士1人,学生4人,教师9人,自由职业1人,工人14人,职员1人,退休3人,另有11人职业未知。家中排行分布:独生子女10人,老大99人,老二46人,老三38人,老四11人,老五5人,老六5人,老小7人。婚姻状况:已婚185人,未婚26人,离异6人,另有4人婚姻状况未知。有外伤史者40人,无外伤史者181人。有家族史者28人,无家族史者193人。221名被试分为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其中高血压组110人,对照组111人。两组被试的性别、婚姻状况、家中排行在t检验上无显著差异,如表1所示。
  表1 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匹配情况(M±SD)
  4.2 研究工具
  4.2.1 EPQ问卷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共包括4个分量表:E-外内倾;N-神经质;P-精神质;L-谎造或自身隐蔽,每个量表各12个项目,共48个项目。
  4.2.2 焦虑自评问卷 采用Zung于1971年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进行焦虑状态评定。SAS由20个项目组成的自评量表,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项目为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度,其标准为:“1”表示没有或很少有时间有;“2”是小部分时间有;“3”是相当多时间有;“4”是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SAS用于评出焦虑病人“现在或过去一周”的主观感受,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
  4.2.3 抑郁自评问卷 采用Zung于1965年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抑郁状态评定。该量表也由20个项目组成,采用4级评分同SAS。能全面、准确、迅速地反映被试抑郁状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适用于各种职业、文化阶层及年龄段的正常人或各类精神病人。
  4.3 研究程序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244名被试。发放问卷,标准化指导语,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形式,要求当场作答,并当场收回问卷。
  4.4 数据分析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44份,收回有效问卷221份,剔除23份无效问卷,回收率为90.5%,spss16.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5 研究结果
  5.1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RSC)结果 按照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计分方法,分别计算两组被试四个量表的分数,并作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在EPQ各量表得分的比较(M±SD)
   如表2所示,对照组和高血压组在P(精神质)、E(内外向)和N(神经质)上存在显著差异。在L(谎造或自身隐蔽)上差异不显著。高血压组(5.60)在P(精神质)上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3.91),t=-5.363,p   6.3 高血压病患者的人格特征与情绪特点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本研究中发现了高血压病患者具有高神经质、高内向性和高精神质的人格特征,同时具有高焦虑的情绪状态,并且在积差相关研究发现,相比起对照组,高血压组的人格特征与焦虑和抑郁情绪的相关程度更高。许多研究也认为高血压病患者往往好激动、较冲动、求全责备,而其中大部分患者伴随有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愤怒不得发泄往往又造成了抑郁症状。这说明高血压病患者的特定人格特征必然伴随一定的情绪模式。反过来,焦虑和抑郁的情绪状态有进一步加重了病人的病情。如果人格特征是高血压病的致病因素,那么焦虑的负性情绪状态则是人格特征与高血压病本身带来的心理变化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结果。因此,高血压病患者的人格特征与情绪状态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
  7 研究的不足及将来研究展望
  7.1 研究不足 研究中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解释比较容易,比较客观全面,但是存在社会赞许性等问题,为了获得较好的分数,被测试者容易弄虚作假,使得分数存在一定的虚假性。另外在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比较简单,而要深入揭示高血压患者的人格特征和情绪模式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7.2 研究展望 之前已有许多研究采用调查的方法探讨高血压患者的人格特征及其情绪模式。但是调查研究本身对于问题的揭示存在一定局限。因此,高血压患者的人格及情绪特点需要进一步细化探讨。高血压病患者是否具有一种普遍的人格特征,目前研究没有定论。而高血压病本身比较复杂,也存在许多亚类型,而每一种亚类型又各有独特的特点,受到社会、职业、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另外,高血压病不是简单地与一种人格特征有关,而是与几种人格特征有关,因此,应该对多种人格因素作多变量分析,从而更好地揭示人格特征在高血压病中的作用。
  8 结论 (1)高血压病患者在神经质、精神质得分显著高于正常被试,内外向得分显著低于正常被试,提示高血压患者具有高神经质、高内向性和高精神质的人格特征。(2)高血压病患者具有高焦虑的情绪特点。焦虑和抑郁的情绪状态往往是伴随高血压病本身和高血压病患者神经质和精神质的人格特征而产生的。(3)高血压病患者的人格特征与情绪模式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人格特征作为高血压病的致病因素,则情绪状态更可能是高血压病造成的后果。反过来,焦虑抑郁的情绪状态也可能会影响高血压病更显著的人格表现。
  参考文献
  [1] 王国强,张亚林,黄国平,王新民,龙仙俞.合并道家认知疗法治疗早期高血压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3):326-328.
  [2] 周建宣.高血压病临床决策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30(9):4.
  [3] 刘许增.高血压病因及防治[J].涟钢科技与管理,2006,6:59.
  [4] 杨丽萍,高玉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09,6(4):58.
  [5] 文允镒.从几组数据看高血压危害及高血压新定义[J].医学研究杂志,2006,35(4):7.
  [6]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8.
  [7] HoganR,Harkness A R,Lubinski D,张厚粲主译.国际心理学手册(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94-395.
  [8] 李常度,李培丽,黄泳,李应昆,陈而志.高血压不同证型患者人格特征的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2,15(4):5-7.
  [9] 杨菊贤,张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行为因素的相关性[J].现代康复,2001,5(10):26-27.
  [10] 王景和.心理因素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及综合快速治疗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1963.

标签:特征 高血压 相互关系 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