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拟人句 > 正文

【张舜徽先生的职官制度史研究述评】违宪审查制度述评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张舜徽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其一生著作等身,最重要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文献方面。遍查张舜徽先生的著作,仅见两书涉及到职官制度:一是《中国文献学》,二是《中华人民通史》。不过,这两本书中谈到的职官制度内容也很少,而这些内容却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文献;张舜徽;职官制度
  中图分类号:J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084-01
  
  张舜徽先生著作等身,但很少提到职官制度。遍查张舜徽先生的著作,仅见两书涉及到职官制度:一是《中国文献学》,二是《中华人民通史》。不过,这两本书中谈到的职官制度内容也很少,而这些内容却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一、如何界定“官”
  张舜徽先生认为:“设官分职,是人类社会随着国家的出现才出现的。在原始社会里,只有‘职’,没有‘官’。”这种观点明显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影响。按照这种观点,在现在的原始部落和叛乱组织里,由于没有国家的存在,那么就不存在官。这与现实是不是矛盾?现代原始部落和叛乱组织中的“官”与国家组织的官除了在名义上有区别之外,难道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笔者认为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
  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大量的关于少数民族职官的记载。很多少数民族一直没有建立过自己的国家,但是他们仍然存在很多职官,这在传统史籍中很常见。如果不把这些少数民族的职官看成职官,那么究竟如何看待?又如何处理它们?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
  张舜徽先生这种受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影响的职官概念是有问题的。笔者认为,关于职官的概念应该界定为:出于法律或习惯而拥有政治性权力的职位。古代少数民族、叛乱组织、现代原始部落等建立类似政权的组织中存在的“官”都可以看做职官。采用如此职官概念,一方面可以解决历史研究中的材料处理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职官的外延,更准确地把握职官制度。
  二、职官制度包不包括铨选制度
  张舜徽先生在其《中华人民通史》一书中,把铨选制度排除在职官制度之外。这是延续正史的做法。从《旧唐书》开始,历代正史都把选举制度和职官制度1并列。查《现代汉语大辞典》,其把“职官”解释为:“1、犹官职。2、各级官员的统称。”可见,无论是就“职官”一词的文义而言,还是从自古以来的传统做法而言,职官制度的外延都是指:国家机构中各级官职的设置、职权,而不包括铨选制度。
  今天,虽然以“职官”命名的“职官词典(辞典)”都基本上遵照了这一点,但是也有一些学者没有遵照这一点。像陈茂同的《历代职官沿革史》一书就涵盖了铨选制度。
  笔者认为,职官制度不应该包括铨选制度。铨选制度和职官制度同等重要,可以共同称为“官僚制度”,简称“官制”。所以,当使用“职官制度”一词时,应该区分其与“官僚制度”的区别,不能把二者混用。
  三、皇帝及其妃嫔们属不属于职官
  张舜徽先生的《中国文献学》一书认为职官制度包括:“1、中央官制。2、地方官制。3、政务分部的沿革。4、监察机关的沿革。”[1]然而,张舜徽先生晚年所著的《中华人民通史》一书却没有遵照上述分类。该书“职官制度”之“封建社会官制”一节2中,下分以下几个小节:1、最高统治者及其后妃的名位。2、中央机构的职官。3、地方机构的职官。可见,张先生把皇帝以及妃嫔们也看成了职官。
  历代正史从不敢把皇帝看成官,学术界也极少有人把皇帝当成官。皇帝虽然是“官”,且是全国最大的“官”,但是这种“官”与通常认为的职官是不同的。皇帝及其妃嫔们的“官”是身份性的。皇帝局限于一家一姓,没有血缘关系和适当的名分,其它人是没有资格当皇帝的。妃嫔们虽然是以姿色入选,但她们的工作是身份性的,是为了陪皇帝睡觉,更重要的是充当皇帝的生育工具。而通常认为的职官则是事务性的,他们被选为官,是看中了他们的忠心和办事能力。一旦忠心没了或办事能力低了,就会轻易被赶出官场。还有,职官带有强烈的流动性,而皇帝及其妃嫔们基本上是没有流动的。因此,不能轻易地把皇帝及其妃嫔们也看成职官。
  四、职官制度与行政区划、行政体制的关系如何
  张舜徽先生在《中华人民通史》一书中,把职官制度与行政区划、行政体制结合起来一起论述。这是一种很好的做法。笔者认为,职官制度与行政区划、行政体制的关系主要有两点:一是行政区划、行政体制是职官制度的纲。不了解行政区划、行政体制的设置、沿革,就不能很清楚、全面地了解职官制度。二是职官制度与行政体制有相对的独立性。虽然职官制度是根据行政体制的设置而设置的,但是好的职官制度可以促进行政体制良好功能的发挥,而坏的职官制度则不能使行政体制发挥良好的功能,甚至还会使行政体制作恶,败坏整个国家的信誉。
  通观张先生对职官制度的研究,有优点,也有不足。笔者提出的这些问题在当下职官制度史研究中很有代表性。由于笔者在职官制度研究领域还没有登堂入室,以上几点仅是刍荛之见,只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舜徽.中国文献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80.
  注释:[1]当然,正史有称“职官志”,也有称“百官志”,名称并不统一,但都是一个意思。[2]参见张舜徽先生的《中华人民通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06页至818页。

标签:职官 述评 史研究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