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排比句 > 正文

课堂如何有效提问 关注有效提问,,提升课堂品位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教师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有效提问 主要问题
  
  一?有效提问的价值
  由于提问对大脑的刺激作用使中枢神经做出积极的条件反射,学生就会自觉地把所提问题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活动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地实施有效提问有以下价值所在:
  (一)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层层推进;有利于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而获取知识。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推理习惯和逻辑推理能力,进而不断地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在提问对话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及语言表达有时会出现较大的偏差而体现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广阔性和丰富性。
  二?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问题“过多”。一节课上教师的问题过多,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活跃,实际上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
  2. 问题“过宽”。为了体现教学的开放性,有的教师问题设计过大?过宽,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因此很难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
  3. 问题“过难”。“过难”的问题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无所适从,长期下去,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会抑制学生的思维。
  4. 对象“过窄”。有的教师课堂上总是叫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回答,忽略了其他学生,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5. 侯答“过快”。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对时间考虑欠缺,总是急于让学生回答,表面上看教学任务完成了但大部分时间学生无法有效参与思考。
  6. 理答“过简”。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过于简单,没有在关键处点拨,课堂提问的评价激励太少,起不到评定?反馈?激励?促进作用。
  三?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措施
  1.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
  有效提问的前提是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只有读懂了教材,教学目标才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才清晰,提问才会有指向性和针对性。我们才能分得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需要面向薄弱的学生,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拓展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深入讨论?探究。
  2. 把握提问的时机
  (1)在知识的关键处追问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目标要求,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提出问题,这样能起突出重点?难点的作用。
  如一教师在教学小数加减法中讲解小数点对齐这一关键点时,针对0.78-0.2=0.58,老师提出问题:“以前做过许许多多的加减法,无一例外都要末位对齐,怎么这里没有将末位的两个数对齐呢?”有学生说: “因为小数点要对齐。”老师进一步追问:“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呢?”学生说:“保证了数位对齐。”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数位对齐呢?”……“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谁能结合算式来说说?使学生体会到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此时,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谁能结合实际的例子说说这个道理?”这个引导很到位,学生的思路得到启迪。
  (2)在知识易混中提问
  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相近、联系紧密的概念?法则?公式等极易混淆,影响学生准确掌握和运用。因此在这些相似之处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搞清它们的区别。
  例如教学“比的意义”教学片断:
  出示信息
  A第一小组男生5人,女生4人。
  B某水果店打出苹果便宜卖的招牌5元4斤
  C小明买了5本故事书,每本4元
  问:你认为哪些能用比来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果能表示,请写下这个比,并想一想你写出的比试谁与谁的比 ?
  引导学生意识到只有2个相关联的量具有相除关系的时候,才可以称之为两个量的比,从比的实际意义来关注可比性。通过这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加工选择信息,激活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经历数学概念本质的真正抽象。
  (3)在探索规律中提问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判断和推理能力,在探索规律中设问,可以使学生对事物有根据地讲出自己的道理,相互启发,相互争辩,相互补充订正,获取鲜明的印象。例如教学“烙饼问题”,学生利用学具操作算出了烙3块饼的时间之后,老师提出“如果烙4张,5张,6张…10张饼呢?怎样烙时间最短”?并加以引导,可以观察所用的时间和饼的张数之间的关系,你发现什么规律。通过一个一个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最省总时间=张数×烙一面的时间。
  3. 注重问题的思维含量
  在问题设计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使每一个问题既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服务,又成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问题的设计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想像能力等几方面入手。学生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应该具有挑战性。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 ”一课时,课上教师为了揭示圆的周长与半径(直径)有关,转动系绳的小球形成一个圆,让学生观察小球运行的轨迹形成的圆的周长。然后缩短绳子的长度,再转动,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后提问: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学生一看,心里都很明白,一起说与半径有关。在这一片段中可以让学生先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你能想办法验证吗?学生的方法:滚动法:两个直径不同的圆滚动一周发现直径长的圆周长就长,直径短的圆周长就短;绕绳法:来证明直径与周长的关系。

标签:品位 提问 课堂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