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排比句 > 正文

当世颜回 世有颜回而不知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印象:珍贵在于朴素   □本刊专家/李里      四川师范大学有一道独特的风景。从文学系废弃的一楼一底青砖灰瓦的旧楼到新式洋派的学生食堂之间,每天中午和黄昏都会看到一位身穿打着补丁的蓝布中山服,带着黑边圆框眼镜,满脸皱纹,一把白胡子,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竹篮,步履蹒跚地去打饭的老人。如果不说,一般人很难想象他会是一位满腹经纶、道继圣贤的大学者。而这位每每被人疑惑为捡破烂的老人正是九十余岁高龄的国学大师、文字学家杜道生先生。
   在我所接触过的众多老先生中,杜道生先生是唯一将我严厉拒之门外,又亲近时间最长、请益受教最多的一位。
   杜老的家就住在川师中文系那栋废弃办公室的二楼。这栋楼里除了杜老,其他都住的是些年轻单身教员。然而年轻单身教员也因这楼太破旧、简陋,只在一楼才有一个公共厕所,故许多都搬出去另找房子住了,然而杜老却乐在其中地住了半个多世纪。其实学校曾经三次分教授楼给杜老,杜老都拒绝了,说新房还是让给那些急需住房的教员吧。
   办公楼因为是五十年代修建的,房间都很窄小。杜老的家原来是两间共十来平米的狭小办公室,办公室之间没有门,杜老就让人在两屋之间开了一个窄窄的仅容一人擦身而过的洞。由于长时间进进出出,门洞两边的墙壁都被磨光了。门洞里边就是杜老的睡房,睡房里只有一架六十年代学生寝室用的上下铺窄木床和一个连漆也没有的简易木洗脸架,其余则全是一些横七竖八乱堆着的旧书报和各种资料。门洞外边一间屋是杜老的客厅、书房、饭厅及杂物间。杜老的简朴生活完全不是个人的吝啬,而是对宇宙资源的珍惜。美国“911事件”后,八十九岁的杜老写了一篇名为《保护自然存养人性》寄寓深远的长诗。这首诗是杜老简朴生活的最好诠释。诗中写道:“器用几十年,敝帚犹自保。纵使成废物,也不轻抛掉。家有黄土炉,投入供燃烧。草木骨皮灰,可以作肥浇。土壤不枯瘠,庄稼长得好……”杜老认为一切物品都来自自然,是自然给人类的恩赐,对每样东西都要珍惜,不用到实在不能用,绝不轻易抛掉。最后实在坏掉了,也要回归给自然作肥料。所以杜老一件中山服要穿四十多年,裤子补了又补,一张餐巾纸擦了又擦,绝不会擦一次就扔了。杜老最反对一次性用品,说一次性用品来自海盗文明。海盗在船上必须用完一样东西扔一样,不然船载不动。而一次性用品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
   杜老的简朴生活除了对自然的尊重,还有对安贫乐道人生境界的追求。当电视台采访杜老问他怎么能过这样的生活时,杜老就讲孔子最称赞的弟子是颜回,而颜回的生活就是“箪食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杜老是真正体会到颜回快乐的人,所以他住在那样的地方仍是乐在其中。宋儒讲,这种人是将个体私欲革除尽后,体会到个体生命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永恒快乐,这种快乐是任何外物也改变不了的。或许正是杜老具备了这种不为外物所动的人生境界,因而在面对许多常人很难面对的人生苦难时,能表现出超常的泰然平静。杜老四十余岁时原配夫人病逝了,五十余岁时十六岁的小儿子病逝了,七十余岁续弦妻子又离开了。特别是九十五岁时,杜老在医院病中亲自看到最喜爱的大儿子被蒙上白布推进了太平间。而唯一一个孙子精神上又有些失常。杜老的续弦妻子原是杜老的表妹、北大时的同学。两人年轻时就相好,后来因为父母之命,表妹嫁给了一个国民党军官。解放后,军官被监禁,原配夫人去世后,杜老与表妹再续前缘。当时表妹在陕西工作,杜老说他和表妹是寒来暑往,过年表妹就来四川,暑假杜老就去陕西,就这样生活了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后军官被释放,杜老考虑到表妹的子女希望一家人团圆,就毅然将表妹送回丈夫身边,自己则一个人继续孤独地生活。这一个一个的打击与不幸,都没能阻止杜老顽强而快乐地活到今天九十九岁高龄仍精神健朗。杜老常说自己最喜欢清朝学者王先谦先生注解《庄子》说的九个字:“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
  
  对话:止心正念的东方大智慧
  □本刊记者/张雪峰
  
   传统文化之根
   记者: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何看待?
   杜道生:我已经近百岁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耳濡目染,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在儒家,在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人有这样一种君子精神,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在中国人的心里是既解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解决社会关系,儒家中“温良恭俭让”“知止、知耻、孝廉”这些思想都是做人的根本,儒家讲的虽是经世之学,但儒家的根本还是在修为自己,我们现在很多人信佛是想让自己解脱,信道是想让自己长生,还没有更多的人主动信奉儒家,而儒家恰恰是告诉人要做君子,甚至是成为圣人,儒家文化是担当的文化,它可以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诚信问题、责任问题、师道不承的问题、文化断裂的问题。
   记者:道家和佛家的精髓是什么?
   杜道生:道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创造,放眼全世界,没有一个属于道家的世外精神,我们想象一下中国古代的陶渊明、张良这样一些人就知道了,他们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功成而身退,所以很多人认为道家很消极,是错误的。道家看的是人类的真相,“道法自然”是真理,所以道是什么,在我看来道就是自然而然,什么是“德”,“德”就“做道”,按照“道”去做就是“德”。所以老子的《道德经》完全是“治世、治国、治家、治身、治天下”的箴言,它的“无为、虚静、抱朴、守拙”都是非常经典的思想,如果说《易经》讲的是“变”,道家讲的就是“不变”,如果儒家讲的是向前,那么道家恰恰讲的是“向后”,所以道者反之动。
   佛家作为从印度请来的文化,实事求是讲,今天的佛教已经大部分中国化了,佛家的核心精神是“中道”,世界范围的宗教,很难像佛教这样,认为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我即佛,可以讲释迦牟尼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他强调了众生平等,由此而生发慈悲心。所以在佛家当中,“戒定慧”非常清楚的告诉我们要以戒为师,佛家具有很强的出世精神,但却从来不消极,它是用出世的精神过好当下,求真,求善,慈悲喜舍。
   儒西释道并进
   记者:未来中国的文化是否应该是一种儒西释道的发展方式?
   杜道生:整个中国近代史就是中西文明的碰撞史,从利玛窦带着圣经和望远镜到中国来传播西学,到后来用大炮方式和中国交流,包括现在我们的改革开放,把清朝闭关锁国的局面一扫而光,比起用被殖民方式打开国门,这是非常伟大的。反过来,开放的结果就是更多地接受西方文化和西方的制度,尤其是市场经济制度,来改造我们中国贫弱的物质基础,这是很好的。但同时面临着一个巨大问题是,很多普通民众在向西方学习中滋生了一种崇洋媚外或是全盘西化的思想,忘记了我们的祖先和自己的文明。
   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藐视自己的文化,我也思考过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中国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具有学习精神的人,总是认为自己的不好,别人的好,拼命的学习别人,从而使自己的文化越来越深刻,越来越丰盈,西学要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摆脱中西之间的文明矛盾,把东方和西方文明融合在中华文化的新格局中,平等对话平等滋养。
   记者:是否可以把西学看成和印度佛教一样成为中国文化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
   杜道生:这样理解非常好。第一,解决了中西对立的问题,第二,解决了全盘西化的问题,第三,解决了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这些偏激思想。比如,佛教对于中国文化来讲,无论对儒家还是道家都有革命性的促进,反过来道家和儒家也对佛学有很大的促进,所以儒西释道将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崭新的促进。
   当下心灵良药
   记者:在我接触的不少企业家中,存在一个普遍的心灵问题,大家都觉得空虚、焦灼,甚至包括很多事业有成的人,一旦遇到挫折往往都容易陷入困苦之中,应该怎样找到一处心灵的出口?
   杜道生:人要有好的心态,古语也说“登高必跌重”,无论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他都是这个社会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佼佼者,反过来,他们的心量、胸怀、境界甚至格局要求是非常高的,中国古代在达官士人的修养方面是非常讲究的,因而有了像曾国藩、苏东坡、王安石、范仲淹这样一些著名的官员,他们都饱读诗书,非常有才华,都是儒道佛兼通,为什么?简言之,仕途和企业经营的发展是一个窄门,这个窄门能进去的人比较少,所以他们需要修炼。
   反过来,为什么今天的人这么多烦恼,就是因为,他们对文化的修养忽略了,他们更多的追求外在的东西,这是不对的。佛家和儒家中都有一种思想非常重要,“止念”――停止一些不正当的念头,“止”上面加一横,就是“正念”;“止见”――停止你不正确的见解,偏见和分别心,那就是“正见”;“止心”――止住那些妄想之心,就是“正心”。当代的这些仁人志士,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他们更需要修养,而他们的修养更有着“榜样”作用。大学中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些人更应该学习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才能更好的担当。
   记者:美国的“911事件”到底改变了这个世界什么?
   杜道生:这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这完全是一种文明冲突的表现,也是“王道”和“霸道”的一个转折点,今天的世界有上百年的时间都是以“霸道”统治世界,谁军事强大谁就是王者,谁经济实力雄厚谁就是老大,都是靠力量,完全是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动物哲学,可什么叫文明呢,就是人以文来追求光明,是要改变这种“以大欺小,倚强凌弱”的局面。我们谴责暴力和恐怖事件,但深层次原因 “911事件”恰恰证明了“以弱可以抵强,以卵可以击石”,所以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这种震动却使美国更加握紧拳头,四面出击,而它真正应该做的却是反省,它丧失了一次最好的反省的机会。当今世界特别需要包括美国在内的超级大国觉醒,真正回归人间正道,这样恐怖袭击就失去了土壤。
   记者:此时回归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怎样的意义呢?
   杜道生:当今世界特别呼唤中华文明的崛起,因为中华文明是主张建立仁义之邦,睦邻友好,无论大国小国皆平等,中国文化当中众生平等的思想非常值得大力推广,孔子周游列国,传播他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当时的春秋时代就是一个乱世,孔子周游列国正是为了治理乱世,这就要靠“礼”靠“仁”靠“义”,所以中华文化对当今世界仍旧是一剂良药。
   当看了《醒狮国学》这样一本杂志,我就觉得应该把这样一种文化的种子播散在更多人的心里,尤其是中国人的心里,让国人对中华文化和文明有所回归,因为解决了十三亿中国人的问题就等于解决了全世界五分之一的问题,这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采访的最后,杜老对本刊寄予了深厚的希望,他说:“《醒狮国学》最重要是“醒”和“狮”这两个字,“醒”就是觉醒,我们当今世界人人都需要觉醒,只有醒来了我们才能得智慧才能开悟,而“狮”是要我们每个人都做狮子吼,威武、雄壮,象征着大智慧,所以《醒狮国学》要担当,要把你们理念当中“文化种子,慧根国人”改成“文化种子,慧根众生”,这样才显得更大气更平等,不仅让中国人有慧根,还要让众生有慧根,这就是孔子所主张的万物兼容并包的大同世界。

标签:当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