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排比句 > 正文

【《钢琴教师》的多重性主题诠释】 钢琴教师2001在线观看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钢琴教师》是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的代表作。关于作品的主题,历来还没有全面清晰的论述,而这也是引起作品争论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式来诠释作品的主题,从三个层面入手来探讨人的本性与欲望之间的关系、剖析现代社会环境下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分析女性对性别秩序的反抗,从而展现出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与感悟。作品所表现的并不单纯是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所推崇的“欲望”本性,而是在变形的母女关系中和男权社会中女性生存困境下,现代都市人对幸福的追寻。
  关键词: 欲望 性压抑 权力 生存困境
  一、对人的本性与欲望的书写
  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欲望”本性是现代都市人对于幸福的追寻。在《钢琴教师》中,作家以女主人公钢琴教师埃里卡、女主人公的母亲、男学生克雷默尔三位人物为核心,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欲望三角。
  埃里卡在这里不是作为一个个体而存在,耶利内克想要展现给读者的也不仅是个人体验的宣泄。女主人公从一出生开始就一直生活在固定禁猎期的居留地里, 在以父权文化为中心的现实社会中,埃里卡受到事业、家庭和自身的重重压力。她与表弟布尔西短暂的肉体接触引发了性的渴求。随后甚至想与自己的男学生克雷默尔托付终身。在重重困境下,“女钢琴教师背后受到某种力量的推动,那是一个把他造成天使或魔鬼的人。”① 我们读到的是耶利内克笔下的冷酷与挣扎,而挣扎的本质就在于埃里卡自身对于幸福的追寻。然而,在埃里卡的个人悲剧组合中,又何尝不是现代女性的普遍悲剧呢?
  母亲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欲望宛若一个脱离肉体的灵魂咒语般地禁锢着埃里卡。在某种程度上说,母亲已经丧失了自我而挣扎于绝望的泥潭,而牢牢握在手中的就是埃里卡的命运。她一直处于支配者得地位,企图通过埃里卡的人生来实现自我。
  克雷默尔与埃里卡复杂的关系在于二人之间的心理错位。克雷默尔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有论者说,这一过程是“从自然地情欲到意志化的情欲”②。在小说的结尾,克雷默尔闯入了埃里卡的家,这位无情的猎手强暴了埃里卡,而具有反讽意义的是这一切似乎还都是按照猎物的意愿。
  小说的一个基本主题就是人能否控制自身的情欲和权欲。在这一质疑性的框架之内,作家给我们解析了女性在现代生活中的命运。埃里卡一方面不得不屈从于母亲的变态情欲和权欲,另一方面,她又亲热地与母亲睡在那张父母的婚床。欲望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但是变了形的欲望却是通往地狱的阶梯。
  二、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描摹
  耶利内克以擅长描写性暴力和性压抑而著称,作品中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描写可以简单地概述为在压抑的欲望下个体在寻求自身幸福道路上的救赎。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压抑和变态是一对孪生姐妹。如果欲望长期得不到恰当的宣泄,就会导致扭曲和变态。小说中埃里卡为了宣泄被压抑的性欲竟然用刀子割自己的下体,在遭到了男学生克雷默尔的拒绝后,竟然在母亲身上亲吻、撕咬。她的灵魂“被超强有力的紧张痛苦地撕扯着” 3,欲望的一再被压抑势必将最终走向自虐或自残。故事的最后,埃里卡“毫不激动地把刀刺向自己肩膀的一个地方,让血立即喷出来”①。显然,这位钢琴教师在最后仍旧保持着知识分子式的清醒,这种冷静甚至冷漠的背后是现代理性社会的规则。
  都市中的人们脚步匆匆,忙碌的社会置我们于重压之下。在常态的生活方式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释放压力。小说中的埃里卡是一个极端的分裂者角色,耶利内克不带任何感情地分析,冷静客观地向读者展现的是真实的现代社会压抑下的生存状态。面对着现实社会的生存法则,我们的内心深处时刻都被自身的本能欲望压抑着。如何处理“天性”与“美德”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是文学的主题,耶利内克没有告诉读者救赎之路,作家旨在“冷静地描述现实的恐怖”。
  三、对性别秩序的反抗
  在压抑的欲望和男权话语社会的双重作用下,如何追寻自身的幸福显然是摆在现代女性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钢琴教师》中,耶利内克几乎没有正面描写男人,他们的形象是通过“女人”这面镜子反射出来的,全文中一共出现了四个男人:埃里卡的父亲,埃里卡的表弟,克雷默尔和屠夫。埃里卡的父亲几乎没有出场,他是一个精神病患者,是一个不能担当而且还需要被人照料的男性弱者。埃里卡的表弟和克雷默尔则是没有成年的大男孩,他们像是玩火的孩子,在点燃埃里卡之后,不屑于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办。屠夫的形象作者着墨甚少,却说了一句颇有哲理意味的话:“你不能给动物生命,但是可以让它死得痛快。”①
  在父权制社会中,性别秩序维护男性对女性的占有与统治,父权文化构建出男强女弱的二元对立角色规范。小说中始终贯穿着复杂混乱的性描写,在作者看来,性本身就是社会权力结构的一面镜子,要了解权力就不得不借助性。在传统观念下,性别与性的话语方式为女性角色定下了刻板的守则,在其背后隐藏的是男性的权力关系。男人被看做是具有规范性的人,而女性则是规范的变异,是男性的变体。因此男人拥有了许多特权,在《钢琴教师》中作为被动者得埃里卡对这一传统秩序进行了积极的反抗。
  《钢琴教师》中的人物高度符号化,情节十分简单,具有深刻的象征性。作者关注于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甚至耶利内克还指出,亲人之爱也变成了一种可以量化和计算的经济学公式,爱情成为两性的战场,母女关系变成了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
  结 语:
  我们可以洞见人的本性不是单纯的欲望,而是对于自由和幸福的多元化追求;在人与人之间权力的失衡中,人性发生了扭曲;人生的悲剧往往是人性的悲剧,而探讨这一问题的意义在于怎样更好地追寻个人幸福。埃里卡最终的失败表现了现代女性在强大男权面前的无奈和痛苦,同时也揭示出扭曲个体在扭曲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欲望宛若一束强光投射在性格这面镜子上,我们需要做的是调整好镜子的角度,照亮黑暗的角落,继续前行!
  
  
  注释:
  [1][奥]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 钢琴教师[ M].宁瑛,郑华汉译.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
  [2]王宏图. 猎手与猎物间的权力游戏――耶利内克《钢琴教师》及其他[J]长江学术, 2006,(02) .
  [3][奥]斯蒂芬•茨威格,与魔鬼搏斗[M].王彤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周佩鑫(1987-),男,吉林省长春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欧美文学。

标签:诠释 钢琴 教师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