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评课稿 > 正文

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运用 谈创造性思维原文

时间:2019-02-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会读、会认,会写,是语文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创新”从广义上讲是指凡是产生新颖的而且有个人意义或是社会意义的成果或活动。其中“有个人意义”这一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重要,创新不必要是原创造,可以是再创造。目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首创性、独特性的特点,它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提高发展高度的表现。创造性思维与想象紧密联系,创造思想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特的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与运用。
  一是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教学中,我针对这篇课文生动、拟人化极强的特点,制作了各种不同的头饰,利用投影仪展示小蝌蚪几个不同时期的样子及景象,同桌之间演示然后找一组表演得不错的学生一同表演,将课堂转化成一幕童话剧。孩子们在玩中学,效果不错。语文课文中古诗这类课文对于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因为古诗词有特殊的历史背景。我在教学《题西林壁》时,针对古诗说理性强的特点,仍然采用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运用五个手指表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个手指并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看到这些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种方法既理解了诗句,又帮助了背诵,可谓一举两得。还有的同学几个人在一起,先横后竖,然后围成一圈,而让一名矮个儿同学站在中间,很形象地向全班同学表现了诗句的意思。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相连,为今后学习古诗,形象地理解文章,积累了方法。
  二是重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全过程的培养。既有发散,从多角度寻找答案,方法;又有集中,通过分析从中找出答案。在《赤壁之战》一文中,我精心设计了:“你认为东吴和曹军哪一方会胜利,为什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去佩服东吴方面的知己知彼,扬长避短。这个问题引发了全班的争论,形成三种不同的表现:1、认为东吴会获胜,这是历史事实。2、认为曹军会获胜,这样中国统一了。3、认为谁胜了也不好,因为打仗遭殃的是百姓。我又引导大家讨论,逐步统一了认识。第二种答案是对的,曹军胜利,中国实现统一,结束纷争的局面,也符合百姓心中的愿望。这个观点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思维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提高,今后他们就会学着用这种观点去评论,看待历史,现实,人和事。学生再看这类问题,就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辩证地去看,而不是只停留在为东吴喝彩的层面上。这就是从发散到集中的思维训练过程。
  三是针对自身原有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良好个性。像上文提到的观点,认为谁胜了也不好的同学,原有语言成绩较差,也很难发言,学习较被动,按过去的教学方法只能是跟在其他人的后年捡“现成”的。但开展创新教育,把创造性思维培养引入语言课堂后,他变得十分活跃,勇于发言。他的观点虽不是很正确,但对于他自己确实有独立性、创造性、首创性、新颖性,既不同与别人,又超越了自我,真正是创造性的。
  我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有机地结合创造,而且可以使传统的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创新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激励、拓展多种方法的运用,真正使学生探索地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创新精神的良好个性。

标签: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