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评课稿 > 正文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评课稿

时间:2017-04-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长方形与正方形》评课稿

《长方形与正方形》评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早上,有幸聆听了龙泉小学李晓辉老师执教的《长方形与正方形》,收获很多,启发很大。本节课,李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整节课流畅自如,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开展积极主动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收到了可喜的教学效果。这是李老师长期以来积极践行新课程标准的结果。整节课亮点闪烁,我从一下几方面加以说明:

1、体现了三个“凡是”的设计理念

本节课力求做到:“凡是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不由教师给出;凡是能由学生解决的问题就不由教师包办;凡是能由学生完成的表述就不由教师说出。”这三个凡是贯穿了全堂课教学的始末,充分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时间、素材,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

对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大纲要求“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活动,认识常见的简单的几何形体的特征。”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直观的认识更为重要。为了达到这一

目的,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李老师一方面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活动材料: 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等材料,另一方面整节课从头至尾都在动: 猜特征——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思考、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展。而且实现了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每个人身体多种感官的互动:手在动(摆、折、量??)、脑在动(每做一项活动都要思考:该怎么做、怎么说)、口在动(小组讨论,使学生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正是由于活动材料的充足,才调动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的投人,使课堂有了生机,充满了活力。使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3.师生关系融洽

新课程指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李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并且每次鼓励都另有千秋,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李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一点决定了预设与生成将存在一定的差距,下面我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1、今天早上李老师在引导学生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首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自主验证。我认为这个环节可以适当调整,可以以提纲的形式先引导学生验证猜想,验证后再上升为板书,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更为开放,创新思维会得以更好的培

养。

2、在引导观察长方形到正方形的演变后,我认为老师可以把握时机让学生知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李老师的课成功的地方还很多,下去以后我还将认真去回味,评析中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评委、各位老师、特别是小李老师加以指正。

篇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评课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评课稿

洪耀伟

本节课,陈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 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

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 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 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评课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4. 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可以带动和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水平。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

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潘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这也是我们教师努力改进的地方。

听课评课《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

[日期:2006-12-07] 来源: 作者:zhangjy [字体:大 中 小]通过听组内研究课《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我觉得其中做得比较好的是: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期课改较一期课改相比,它尤其强调知识的获取过程,提倡让学生在感知、操作中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价值性,提倡知识的活学活用,提倡学习过程的价值。本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尤其是当学生已经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得到时,还提供了一个验证的过程。学生通过任选一个长方形先用面积公式算一算,再用另一种方法验证,确信了只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知道它的面积。《新课标》中强调通性、通法,尤其在数学教学中提倡在“做”数学中建立数学“模型”,提倡教学应当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机整合,建立较严密的知识体系,本堂课教师较好的处理了学数学与做数学之间的关系,让每一个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中主动获取新知,提高了学力。

仍然值得改进的地方:

1、 教学细节关注仍然不够,教学机智和灵活应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由于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和教师预期不一样的效果,也就是,教师应当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细节急于最大程度的关注,也就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机制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细节一:

教师在引新过程中,教师拿出一个长方形,并提问:“你能不能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很明显,有的学生想回答这个问题,但教师嘎然而止,让学生在小组中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合作完成。

其实,很多学生已经知道长方形的计算公式,但本堂课在学习之前,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认识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是模糊的、肤浅的、非数学意义的,甚至只是在书上看到的。既然有学生想说,教师可让他们先说一说,如果,有人直接说出计算公式,可以直接板书,并有意识的引导:“我们所说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水否正确,如果正确它是怎么得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和我们已经熟悉的数图形的方法究竟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这方面的问题。” 在这一细节的处理上,教师如果能在大胆些、开放些,我想学生的学习会折射出意想不到的光芒。

细节二:

在长方形面积公式探究的第一环节,教师要求小组讨论,如何计算指定长方形的面积,而交流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实物投影仪,效果不够理想。

教师作为教学双边活动中最活跃的个体,他在教学中,应当具备更有效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在这个细节的处理上,或许由于教师的紧张,没有处理得最好,这将直接影响之后的一系列探究活动。

细节三: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汇报时:有的学生说长方形面积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每排的个数×排数=总数),也可以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这是,教师提问:“这两种方法之间到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随后采取个别提问的方法。

其实,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即在于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而数格子方法与长、宽之间的关系又是这节课的关键。教师虽然提到了这个关键,但在学生参与面不够广的情况下,直接采取个别提问的方法,所参与的仅仅是班级中的尖子生,忽略了全班学生的参与度。正如顾汝佐先生所言:评课应当先评学生,而评学生的关键是评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度,显然,在这一细节的处理上,教师如果能给予学生小组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进行探究,其效果将更好。

或许,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是想让学生独立思考,但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有一定困难时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因为,学生交流的过程也是每个学生自我反思的过程,小组合作的价值也在于此。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从本堂研究课所折射的,我们的课堂教学,与其说是教案,不如说是学案。而教学的全过程正式由许多细节过程的,关注细节正式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学力的发展。

2、 教师指导语的准确性、精炼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细节一:

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非别探究得到后,即进入了实践环节。如果教师能小结:“只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知道它的面积。”“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能知道它的面积。”对学生构建严密的知识网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倒后如果能插入单项练习其效果会更好。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边长的平方和边长的两倍、以及周长的计算混淆,所以,新授课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运用新知,并利用课堂内出现的问题开展教学双边活动,将直接有利于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真正体现通性、通法。

篇三:《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评课稿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方老师教态大方、自然,整节课流畅自如。教学时方老师首先出示了房子的图让学生先观察有哪些图形组成,很自然的引出长方形、正方形的概念,再利用长方形、正方形纸,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索二者的边和角的特征,沟通它们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课堂学习氛围生动活泼,数学学习活动积极主动。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起了引导、协助的作用。

标签:正方形 长方形 评课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课件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