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评论 > 正文

棉花产业:何时不再雾里看“花”|山雾花野

时间:2019-02-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008年以来,受供求关系等因素影响,棉价坐上“过山车”,价格波动幅度之大,速度之快,令业内震惊。棉农、加工企业、纺织服装企业等产业链各方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同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棉花产业也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劳动力成本压力。棉花价格如何才能保持稳定?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何在?
   一花一铃关民生,一丝一缕暖百姓。
   我国是世界上的产棉大国,年植棉7000多万亩,棉花生产涉及1亿多棉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和2000多万纺织工人的就业。然而,近年来国内棉花价格的暴涨暴跌,给整个棉花产业链带来阵痛,更引发了今年产业链各方的谨慎观望。
   棉农:种棉意愿下降
   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以及棉价波动频繁,是近年来我国棉花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这让很多棉农感到无所适从。又到春耕播种时,是否种棉、种多少棉等问题,又一次摆到了他们面前。
   提起去年的棉花收成,来自河南省西华县的种棉大户彭新霞没有一点丰收的喜悦。“能保住本就算不错了。”彭新霞家已经连续3年在河南郏县长桥镇王庄村租地种棉花,前年种了60亩,每亩收获籽棉250公斤,每公斤12元左右,除去各项投资,净挣了18万元。但去年就不太理想,不但产量低,而且价格也低得让人受不了,每亩才收150多公斤籽棉,每公斤还不到8元,“我们已经决定今年不再种了”。
   河南郏县薛店镇宋沟村棉农宋亚峰说:“种棉花每年只能收获一季,而种小麦来年还可以种玉米,两季的收入比棉花高出不少,并且省工省时。”山东省高青县黑里寨镇油马村农民马兆武说:“棉花采摘期不能出去打工。如果打工,一天最少的收入也有六七十元,不出一个月,就把一亩地一年种棉花的收入挣出来了。”
   受费工费时、棉价下跌等因素的影响,山东、河南等棉花主产区的很多棉农都打算在今年改种粮食,这使得棉花种植面积大幅下降。
   中国棉花协会、中国棉花信息网等机构,近日都发布了今年棉花种植面积调查结果。据中国棉花信息网判断,今年全国主产棉区意向种植面积约为7221万亩,较去年主产棉区减少749万亩,降幅9%。调查数据初步显示,黄河流域预计种植面积2436万亩,降幅14%。其中山西、陕西两省降幅在20%,河北、山东降幅在15%。
   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专家秦喜成说,棉花集中体现了中国农民闯市场的酸甜苦辣。价格放开后,农民对下一年的种植计划主要根据当年的市场价格决定,往往“今年下雨,明年打伞”,这种盲目性导致棉花生产发生剧烈波动。“当务之急要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棉农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稳定棉花生产。棉纺企业可与县、镇、村签订协议,通过建立企业的原料基地,满足自己所需棉花品种的生产,实行‘订单棉花’,从而稳定棉花种植面积”。
  
   流通:收储政策受质疑
   3月1日,《2012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在各方的期盼中出台。《预案》明确了2012年度棉花临时收储价为每吨20400元,比去年提高600元,涨幅为3%。“从今年的收储政策看,表现了国家对棉花生产的重视。当前正值棉花春播前夕,收储价每吨提高600元,传递给棉农的信息是,国家希望棉农能获得更多的收益,利于激发棉农种棉积极性。”中国棉花协会棉农分会会长卢怀玉说。
   有资料显示,2004年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9次棉花收储政策,且力度渐强。收储政策是为了稳定棉花种植面积、维持棉花市场稳定、保护棉农及涉棉企业的利益。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却让业内人士对这项政策产生了质疑。
   2010~2011年我国棉花市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大涨急跌的“过山车”行情,为保护棉农及涉棉企业的利益,国家于去年9月实施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以标准级皮棉每吨19800元作为收储价,但效果并不理想。
   “收储政策既没有让棉农直接获利,也没有减轻棉企的压力,压力反而加大了。”一位业内权威人士直言不讳地说,“真正的受益者是中间流通环节”。
   该人士解释说,国家要拿出几十个亿来保证收储,这么多钱并没有实实在在进到棉农的腰包里,因为国家不是直接从农民手里收棉,而是通过采购商等流通环节收棉。
   山东聊城东昌府区棉农刘绪森证实说,去年国家实施收储政策以来,当地标准级籽棉的平均收购价为每斤4~4.5元,折合每吨8000~9000元,这与标准级皮棉每吨19800元的收储价相差了1万多元,流通环节的暴利可见一斑。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秘书长张锡安表示,收储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执行力度不够以及监管不到位,使某些采购商钻了空子,反倒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收储政策的最大影响表现在对国内外棉花市场价格的倒挂上。“由于国际棉花价格低,我国棉企出口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出口严重遇阻,进而导致国内棉企的用棉量大幅下降。需求一旦萎靡,国内棉价就不可能大幅提高,何谈保护棉农的利益?”
   “棉花生产和市场的宏观调节亟待加强!”江苏射阳县棉花协会副秘书长王益民对近年来棉花市场的无序有着切肤之痛,“棉花市场完全放开的各种弊端接连不断,势必造成棉价持续波动”。他说,应通过建立全国棉花市场预警系统及相关的信息监测、发布系统等,适当控制棉纺行业生产能力,避免棉价大起大落;充分发挥国储棉的调控作用,通过抛售储备或增加吸储平抑价格、稳定生产,把握棉花进口节奏,以期实现生产者、流通者和用棉企业多方共赢。
  
   棉企:遭遇两难,急寻出路
   去年以来,一系列因素导致国内多数棉纺企业运营情况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化。不少棉纺企业反映,棉价的大幅波动对整个纺织产业链产生的不利影响至今仍未消除。棉价的持续下跌,致使企业观望心理严重,棉纺企业下游订单急剧减少,棉纱库存增加,企业效益大幅下降,部分企业出现严重亏损,一些中小企业停产,部分大企业出现减产。山东邹平宏诚家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岩表示:“去年棉价跌了一半,企业利润缩减了三分之二,而且因为棉价问题一些订单正流向东南亚”。
   表面看,大起大落的棉价正在冲击我国纺织业,而追根溯源,造成行业长期困扰的却是棉花进口配额制、征收高额滑准税、进销项税高征低扣等政策,导致企业无法公平参与国际竞争。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协定,我国每年配额进口89.4万吨棉花,实施1%的优惠关税;配额以外的进口棉花,征收5%~40%的滑准税。滑准税的征收,相当于为进口棉价设置了底限,其目的在于减少进口棉对国内棉花市场的冲击,确保棉农收益。然而,由于中国棉产量与纺织业需求之间有近300万吨的缺口,这就意味着无论棉价高低,都有超过200万吨棉花刚性需求通过缴纳高昂的滑准税进口。
   于是,当国际棉价高于国内时,进口棉花便“贵上加贵”;当国际棉价低于国内时,进口棉价则“由贱变贵”。“去年最极端情况下,中国纺织业是以比竞争对手每吨高出7128元的用棉成本来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说。
   取消配额制与滑准税,成了业内的一致呼声。业内人士认为,取消滑准税的同时,完全可以通过调整补贴政策,保护棉农利益。“保护农业不应以牺牲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代价。所谓唇亡齿寒,如果纺企倒闭了,那棉农和2000多万棉纺工人怎么办?”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子斌分析,棉农的棉花早在每年一二月份已售完,而配额发放是在四五月份,滑准税实际上是流通领域的中间商和棉花加工企业受惠,不如参考我国粮食政策与美国棉花种植政策,实行直补,使农民和企业都落实惠。
   河南省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李书勤则认为,要处理好进口棉花与国内生产的关系,实现农业与纺织工业协调发展,应建立棉花产业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大棉花生产投资,实行籽棉最低收购保护价,加强政策调控,及时发放进口棉配额和抛售储备棉,平抑棉价。

标签:棉花 雾里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