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企划书 > 正文

【基于学习社群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基于知识的观点认为创新的实质是知识的创造和运用,创新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创新主体自身的知识基础。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从知识的宽度、深度和强度三个维度来拓展学生知识基础。以往的封闭式教育模式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细、探究性学习不足、难以实现跨越组织边界的学习等问题,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习社群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封闭式教育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学习社群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知识基础 封闭式教育 学习社群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创新能力,高等教育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已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求高等学校“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
  那么,什么是创新型人才?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各自的定义。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认为:创新型人才必须是发现了别人所没有发现的自然或社会规律,或者是利用原有的技术进行新的组合和应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创新”的涵义应当大大拓展,即具有创新性思维。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开拓工作新局面的人才,都是创新型人才。
  上述关于创新型人才的定义虽各不相同,但都隐含着这样一种意思,即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要给创新型人才下一个精确的定义,还需要深入地理解创新的实质。
  一、基于知识观的创新型人才重新定义
  何谓创新?不少学者从知识的角度来对创新进行理解。Drucker认为创新是运用知识来产生新知识。Nonoka认为,“创新的本质是知识的创造,创新的潜力依赖于创造知识、并将其在组织中传播,以及将其融入到新产品、服务以及过程的能力”。Afuah指出创新是将新知识运用到产品、过程或者服务当中。Cooke(1998)认为“创新”是知识的商业化,是知识的利用过程,创新可定义为“成功地利用新的知识”。Silvio Popadiuka,Chun Wei Choo对创新和知识创造进行了比较,认为两者之间虽然不是相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之间有很强的内在关联性。
  可见,对于创新的理解,基于知识的观点认为创新的实质是知识的创造和运用。不论何种创新,都包含着知识的创造性增长,既包括新的知识出现,也包括对现有知识的重构。显然,这里所指的知识的创造性增长,并不是知识的简单的复制。
  因而,根据创新的知识实质,可将创新型人才定义为:创新型人才就是有能力实现知识创造性增长的主体。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要提高主体实现知识创造的能力。
  
  
  二、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与知识存量
  创新能力的大小决取决于创新主体自身的知识基础(或称为知识存量),知识基础越宽厚,创新能力越强。知识基础可以用三个维度来反应,即知识宽度、知识深度和知识强度,知识宽度是跨越的知识领域(如数学、会计、物理等),知识深度是知识的等级结构(如初级物理,中级物理,高级物理等),知识强度是某种知识与其他类型知识的联系密切程度,反映的是知识主体的知识网络结构。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刻画了创新发生的可能空间,知识强度反映的则是创新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若某类知识能与其他知识有更广泛的联系,知识强度越大。在知识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知识强度在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原因在于个体只拥有整个社会当中及其微小的一部分知识,个体只是创新过程中的组成细胞,很大一部分创新并不是由个体单独完成,而是由创新团队实现,知识在团队成员之间甚至团队内外部之间的流动、交换与共享,是创新得以实现的关键一环。即使是个人完成的创新,也经常需要与外部知识进行流动与交换,从而激发个体原有知识的活性,来实现创新。创新的实质是知识的生产创造,而知识流动是知识生产的必要条件,知识网络又是知识流动最重要的载体。
  基于知识的观点,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创新能力的大小有赖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基础的发展需要从知识的宽度、深度和强度三个角度来进行,不但要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与掌握多个领域的知识,还需帮助学生构建起多元知识网络。而封闭式的教育模式,在学生知识基础的增长与完善上,却存在着一些困境。
  三、高校传统封闭式教育模式下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采取的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对于既有知识的传播和复制有较好的效果,却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宽度不够。创新来自于创意,创意是不同知识碰撞的火花。当今很多重大的突破性创新,都是综合了不同学科的智力成果。然而当前我国由于专业划分得过细,专业学习过早,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窄,知识结构局限于本专业领域,因而跟不同领域的人士沟通困难,知识活性不足,很难将不同的知识融合到一块。
  (2)“重教轻学”,学生探究性学习动力不足。教师重讲授,轻实践,学生兴趣不大但又被迫在浩瀚的“题海”中邀游,解题技术娴熟,但实际能力有限,这种“填鸭式”抹杀个性而无实质探究意义的传统教育已经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桎梏。创新的实质是新知识的产生,需要去观察新现象,发现新问题,可过去这种封闭式教育,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少探究新问题的动力和热情。不带问题的学习过程,在知识的深度上难以进一步的进行挖掘。
  (3)组织边界明显,缺少跨越组织边界学习,知识资源共享不够。当前的高校教育,以学校、学院、系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学生难以接触到别的学科知识,许多好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共享。然而在组织的创新活动中,开放式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开放式创新强调创新活动需跨越组织边界,形成创新联盟,利用组织内外创新资源,尤其是对创新所需的知识资源进行共享。这就要求在创新人员之间形成广泛的知识网络,实现跨越组织边界的组织学习。通过开放式学习,结成教学联盟,开放图书馆、名师课堂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多个种类的知识,将有助于在创新活动中寻找创新所需的知识资源。
  封闭式教育产生的后果就是学生的专业过窄,探究性学习动力不足,不能有效的构建知识网络,难以实现知识的共享与流动,从而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高校要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要对原有的封闭式教育模式进行改革,重新构建一个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的模式。
  四、基于学习社群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彼得?圣吉(P.Senge)于1990年正式出版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为包括学校在内的组织变革实践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一个机构若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就应该充分运用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等五项修炼,建立学习型组织。
  与“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密切相关,“学习社群”、“专业社 群”或“实践社群”等概念也频繁出现在有关学校改进的文献当中,成为学校变革者努力建构的目标。学习社群是指对某一问题、某一领域知识或技能怀有共同兴趣的开放式的充满信任与合作的学习型组织。学习社群的成员之间的联系不是正式的组织关系而是成员之间非正式的私人关系,这种个人关系建立在对共同领域的兴趣和热情基础之上,使得成员能在轻松友好的氛围中交谈,共享知识。社群的成员可能来自不同的部门,不同的组织,学习社群突破了组织边界和制度边界的限制,促进了知识在组织间的流动,实现了跨边界的知识共享。学习社群是自我规范的社会实体,自己选择领导,自己制定行为规范,是自发形成的组织形态。
  学习社群具有以下一些功能。①促进成员间的学习与沟通。一个学习社群形成以后,成员经常有规律的活动,对共同关注领域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他们相互影响、共同学习,由此建立了密切的个人关系,形成归属感和相互承诺。由于构筑了牢固的信任关系基础,成员在特定问题上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分享他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各种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因而成员对该领域的问题的看法不断深入,极大地促进了组织的学习。②实现跨边界的知识共享。社群成员可能具有不同背景,不同的知识结构,来自不同的组织。但他们一起工作,使用他们的知识、经验实现共同目标,注重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社群中的成员把自己独特的知识和技能带入社群中,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共享系统。这个知识体跨越了组织边界,创建了一个优良的知识流动流程。③拓展知识分享的社会资本。学习社群能够加强同一专业领域成员的关系,并扩展成一个更大范围的群体社会关系网络,这个社会网络就是社会资本。一旦出现知识需求,其能够及时地对拥有相应知识的人才加以定位,有时甚至通过持续的网络的延伸来找到相应的知识提供者。网络越大,信任关系越牢固,知识流就越多,从而知识流互相碰撞的机会就越多,知识共享的效果就越显著。④促进知识创新。不同背景的社群成员,把自己的知识带进社群,形成巨大的知识储藏库,并且在特定的情境中,为知识的共享创造了优良的知识流动流程。社群成员通过相互面对面的交流实践经验,各种思想相互碰撞,思维得到启迪,成员间的隐性知识互相融合而升华,产生新的隐性知识,知识的创新也随之出现,组织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学习社群能够提供一种实践机制,帮助成员共享、内化隐性知识,既能让成员分享现有的知识,也能为新的知识创新提供机会在处理非结构问题和知识创新方面,与传统的正式组织相比,学习社群是更为有效的工具。
  可见,在大学教育中构建学习社群,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沟通与知识共享,拓宽知识网络,实现跨越多种领域的学习,带来知识创新,提升创新能力。立足于学习社群的大学教育,或将能很好地解决传统的封闭式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困境。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个基于学习社群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下面对该图做几点说明。
  在图1中,虚线圆圈内的部分表示大学系统,内部的学习社群I、学习社群Ⅱ和学习社群Ⅲ表示在高校内部形成的根据知识领域分类各种学习社群,如IT社群、生物社群、音乐社群等。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到学习社群中,社群成员可以来自不同的学院,一个成员可以同时参与多个社群。在学习社群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内容、学习形式能自主决定,教师更多地需要发挥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尊重学生提出的意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因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爱好参与各类社群,这有利于自身个性的发挥和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实线圆圈内的部分表示的是大学与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其他高校形成的教学联盟,从知识的角度则是大学与外部组织形成的知识网络。大学边界为虚线,表示大学的组织边界是一种渗透型结构,外部的知识流能透过这种渗透型边界流入到大学内部,进而通过大学内部的知识网络系统传递给相应的社群及社群成员。
  学习社群成员通过社群内部的知识交流和共享,以及对来自外部知识网络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使得自身的知识基础在知识宽度、知识深度和知识强度等维度是那个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并在知识的不短流动中,触发出新的创意,以及将创意转变成创新,从而实线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乔万敏,邢亮.开放式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J].教育研究,20lO,(10):86―90.

标签:人才培养 社群 高校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