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情感 > 正文

小石潭记情感

时间:2017-05-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

《小石潭记》练习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

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

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注音:

篁( ) 佩( ) 洌()

坻( ) 屿( ) 佁()

翕( ) 邃( ) 寥()

俶( ) 怆( ) 嵁()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下见小潭 ⑵隔篁竹

⑶如鸣佩环 ⑷心乐之

⑸水尤清洌 ⑹近岸,卷石底以出

⑺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翠蔓: 蒙: 络:

摇:缀:

⑻参差披拂⑼潭中鱼可百许头

⑽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⑾佁然不动⑿俶尔远逝

⒀似与游者相乐 ⒁潭西南而望

⒂斗折蛇行

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⒄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⒅隶而从者

三、填空:

1、《小石潭记》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唐代________人,著名文学家,

世称“柳河东”,“________”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按游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

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此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

司马期间,这一时期所写山水游记统称_______ 。本文是其中的第 篇。

2、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_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_______”是动。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________,实为写________,以实写虚,虚实相应

成趣。

3、《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

四、用原文回答: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③、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五、理解课文

1、选出没有比喻意义的一句是( )

A、如鸣佩环,心乐之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卷石底以出

2、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 )

A、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乃记之而去 岳阳楼记

B. 明灭可见 才美不外见

C. 以其境过清 不能以游堕事

D.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B.卷石底以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以物喜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

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

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6、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青 树 翠 蔓,蒙 络 摇 缀,参 差 披 拂。

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

潭 西 南 而 望,斗 折 蛇 行,明 灭 可 见。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不 可 知 其 源。

坐 潭 上,四 面 竹 树 环 合,寂 寥 无 人,

凄 神 寒 骨,悄 怆 幽 邃。

以 其 境 过 清,不 可 久 居,乃 记 之 而 去。

七、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八、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1、写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4、《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

5、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

文章的点睛之笔是:

9、小石潭的气氛用两个字概括为

10、小石潭的主要特征: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2、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

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14、对“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进行赏析?

15、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16、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

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

句。(限在40字以内)

17、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18、作者抓住小石潭的

________________特点,写出了自己_____

_ 的感受。

19、读了第②段文字,你最深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

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

21、选文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描绘了一幅美丽

的图画,作者在画面中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

22、选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3、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

句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九、对比阅读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与《小石谭记》后答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

缀,参差披拂。……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悄怆幽邃( )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乃记之而去 而伯乐不常有

B.盖竹柏影也 盖一癞蛤蟆也

C.以其境过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乃记之而去 冷光之乍出与匣也

3、乙文中与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修辞手法相同

的一句是“”。

4、从选文中分别摘抄出最能反映作者心境的语句。结合两文的写作背景,试归纳一下选文

甲、乙中两者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的共同点。

甲:乙: 共同情感:

《小石潭记》练习题答案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

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

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注音:

篁(huáng)佩(pai) 洌(lia) 坻( chí )

屿( yǔ ) 佁(yǐ)翕( xī ) 邃( suì)

寥( liáo ) 俶( chù ) 怆( chuàng ) 嵁(kān)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下见小潭看见 ⑵隔篁竹 竹林

⑶如鸣佩环好像 ⑷心乐之 以……为乐

⑸水尤清洌 格外 清澈

⑹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动词 而 ,表承接,不译

⑺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翠蔓:翠绿的茎蔓 蒙:覆盖 络:缠绕 摇:摇动

缀:连结

⑻参差披拂高低不平 ⑼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大概左右

⑽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向下 映

⑾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⑿俶尔远逝 忽然

⒀似与游者相乐 嬉戏,逗乐⒁潭西南而望向西南

⒂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 像长蛇爬行那样

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寒:使……寒

悄怆:忧伤的样子 幽: 幽静 邃: 深远

⒄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 凄清,冷清停留副

词,就 代词,指小石潭的景物 连词,表顺承,不译离开

⒅隶而从者 随从 跟随

三、填空:

1、《小石潭记》选自_《全唐文》,作者_柳宗元_,字__子厚__,唐代__河东 人,著名文学

家,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山水游记,本文按游览的顺序生动地描

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此文写于作者被贬为

永州司马期间,这一时期所写山水游记统称_《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 四 篇。

2、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_全石以为底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俶尔远逝 ”是动。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__鱼_,实为写__水_,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3、《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抒情、议论,是属于 散文 的范畴。

四、用原文回答: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③、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五、理解课文

1、选出没有比喻意义的一句是(C )

A、如鸣佩环,心乐之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卷石底以出

2、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 C )

A、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C )

A. 乃记之而去 岳阳楼记

B. 明灭可见 才美不外见

C. 以其境过清 不能以游堕事

D.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篇二: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鲁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小石潭记情感)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

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 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另一个重点是疏通文义。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 教法设想

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教学辅助工具是多媒体。

四、 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时,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习,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开放式讨论。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这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 教学过程

1、 导入

以学过的诗《江雪》导入 ,引出唐代诗人柳宗元。

设计意图:利用已学过的柳宗元的诗导入 ,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从情感上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

2、走近柳宗元,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找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的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家的生平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3、整体感知走近《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听读(扫除文字障碍)——自读——齐读

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极其重要的,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教会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全班讨论。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新课标指出“凭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3)课堂检测 巩固基础(重在词义句义)(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心乐之

4、以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 无从致书以观 以中有足乐者

5、清 水尤清冽 6、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7、 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其境过清 不可知其源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4、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并对第二段重点品读,尝试背诵其中的佳句。

设计意图: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5、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

6、师生共同总结: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巩固所学的知识。

7、 课外作业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作业 。设计第二题意在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这是一道拓展性的联系题。

附板书设计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发现小石潭: 闻其声 见其形

潭中景物: 水 清(侧面描写)写小石潭美景 小石潭记 鱼 乐 (动静结合) 抒孤寂悲凉之情 柳宗元 小潭源头: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潭中气氛: 幽静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同游之人

《小石潭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小石潭记》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的散文。文章状物深刻生动,摹景真切,最能代表柳宗元山水游记善于体物的特色。在短短的百来字的篇幅中,作者以简炼洁净的笔墨,描绘出了小石潭石之奇、水之清、鱼之乐、景之幽,人之情五幅富有诗情画意的图画,渲染出一种幽深静谧的诗的意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自已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小石潭记》在本单元中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散文,学生通过初一、初二两年的文言文教学学习中,已基本上可以借助文下注解,大体能疏通文字,了解文意。因此本课在内容上体现了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编排的标准以及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 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另一个重点是疏通文义。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二、说教法

鉴于《小石潭记》一文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诗情画意的特点,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能力和鉴赏能力,我准备采用诵读、品味、感悟、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根据辨证唯物主义原理,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完成教学任务,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掌握读、想、背、圈点批划、品味的学习方法,通过读达到有所思,有所得,认真思考,划分重点词句,议出问题的关键,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古人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注重学法指导成为本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

(一)导语引入:

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的《小石潭记》。“记”是古代文体中的一种,主要是叙事写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见解,《小石潭记》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又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

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这篇散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记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全篇充满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此,成为被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屏幕展示彩图)这样设计导语的意图是,通过介绍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写作风格及写作背景,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小石潭记》的思想内涵。

(二)学法指导及过程:按诵读、品味、感悟三个环节来教学。

我设计这三个环节的理由,是根据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读一读,背一背”的要求及学生认知规律来确定的。

学习的第一阶段:诵读

1、学法指导:诵读这篇文章,同学们要在脑海里想象画面,注意朗读时的轻重急缓,读出感情。

2、各自放声朗读同时参照文下注解,疏通文字了解大意。疑难之外作好圈点批注。

3、教师范读,同学认真听,让刚才在脑海中“拍摄”下来的画面再次回放,想想作者共描写了小石潭的哪几幅画面?

4、教师范读完毕后,师生共同讨论,明确朗读感情基调为:抑郁忧伤,语气低沉,语调徐缓。教师绘声绘色朗读,配合电脑屏幕经过艺术处理的小石潭的画面及标题的视觉欣赏,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文章幽深的意境当中,让学生陶醉其中,初二学生属于学龄中期,心理处于幼稚期或由幼稚向成熟转化的朦胧醒悟期,理性分析的能力弱,但感性认识能力强,模仿性强,所以,用这种形象、直观的图像配合朗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拨他们有意识地模仿范读。

5、接着提问,你们捕捉到了哪些画面?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石之奇、水之清、鱼之乐、景之幽、人之情共五幅富有诗情画意的画面。

设计这一问题,是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对课文有一个宏观的感受。

6、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四个小问题向学生发问。这样设计的理由是为了帮助学习理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层次,从而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四个小问题分别是: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明确;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提问,潭水有何特色?明确:“水尤清洌”。提问,小石潭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文中如何描写潭中游鱼?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文中写景的句子有哪些?作者通过写景表达了什么感情?这些问题,通过前面的反复诵读,学生一般都能很快地从文中找到准确的答案。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本文的写作思路。文章是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及空间转移逐层展开的,作者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同学们按照这条思路,联系文中原句,试着背一背课文。给学生五分钟的读书时间,然后,点名背诵,并要求说出为何能迅速背出来的理由及其好处。学生背诵完毕并各抒已见后,教师总结归纳背读法:理清思路,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学生通过上面几个问题的思考回答后背诵,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入

篇三: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2、掌握文中词类活用的词;3、理解文章写景顺序、把握景物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依据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2、通过反复诵读,来带动理解,继而背诵全文;分小组分别从“石”、“水”、“鱼”、“树”几个角度赏析课文。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苦闷,反映政治上受迫害的痛苦心情。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知识;2、把握记游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文中写景方法的运用;2、文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课前预习,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发现问题;课中,分组呈现问题,讨论解决;阅读感悟,品评赏析。

教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布置预习:

查出课文生字词读音

找出你认为难读、难写的字

翻译第一段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二、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板书课题作者)

(问题呈现)柳宗元这位作家同学们以前接触过吗?他有一首诗《江雪》,其中表达的情绪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小石潭记》内容有相通之处。

(组织对话)学生齐背《江雪》。(投影)(板书)孤独、寂寞、忧伤、凄清

三、解题

(问题呈现)《小石潭记》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组织对话)小?面积不大

石潭石头+水组词:泥潭、水潭、深潭

记记叙文体游记

(以上板书)

四、作者简介

(投影)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组织对话)“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个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

五、写作背景(投影)

? 作者曾被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六、疏通字词,检查预习:(投影)(问题呈现)

篁竹()清冽()卷()石底

为坻()为嵁()佁然()

参差()披拂俶()而远逝

悄()怆()幽邃()翕()忽

七、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

师范读或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听清楚字音、节奏生:1、听范读

2、齐读课文

八、赏析课文第一段:

(问题呈现)学生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下见小潭向下

心乐之不译

全石以为底作为

卷石底以出连词,可不译

为屿成为

(组织对话)“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突出了树的什么特点?出于天然,茂盛翠绿

小石潭是作者预先的旅游目标吗?发现小石潭

景物随观察地点而改变,是什么写法?移步换景

九、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情感基调:孤独、寂寞、忧伤、凄清

小?面积不大

石潭石头+水组词:泥潭、水潭、深潭

记记叙文体游记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

永州八记

出于天然,茂盛翠绿

写景手法:移步换景

第二课时

一、布置预习

1、介绍我所见过的最清澈的水(时间、地点、景色、当时情景)50字以上

2、预先翻译2-5段,老师从中找出问题

二、复习导入

(问题呈现)

上节课,我们对课文的体裁、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进行了介绍。同学们还记得吗?

第一段文字:发现小石潭,作者笔下的景物随观察地点的变化而变化,这是运用了写法?移步换景。

三、2-5段理解与翻译(问题呈现与评价)

2-5段预先布置翻译,就翻译中主要问题投影展示,同学老师一起解答

四、赏析第2段(组织对话)

第一段写了什么?石头、树、水(尤清洌)

复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朱元思书》

同学成果展示:我所见过的最清澈的水

同学评价最佳描写

同学一起具体翻译各句,后问:

第二段写什么呢?鱼----忽静忽动、轻快灵活光写了鱼么?皆若空游无所依----空游是否在空气中游动?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表明了水的什么特点?不是正面写水,却给人留下了水清澈至极的难忘印象,这属于侧面描写。比较一下,可以得出结论,正面写水,大不了也就是《与朱元思书》的写法到了极限;但侧面描写,却可以各展所长,各尽其妙。

五、齐读背诵第2段

六、作者主题与情感思考:

第一段“心乐之”第二段“似与游者相乐”

第三段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到底是乐还是忧?欢乐是短暂的,也是作者努力去寻求的。但山水之乐只能短暂消解忧愁,而作者的孤独与忧伤并不能真正长久排解,随时都隐约透露出来。

七、课堂检测

八、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九、板书设计

复习:移步换景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朱元思书》

侧面描写,却可以各展所长,各尽其妙

第一段“心乐之”第二段“似与游者相乐”

第三段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欢乐是短暂的,也是作者努力去寻求的。但山水之乐只能短暂消解忧愁,而作者的孤独与忧伤并不能真正长久排解,随时都隐约透露出来。

标签:小石 情感 小石潭记ppt 小石潭记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