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求职 > 正文

日本人说中国文化源自日本【痛说中国的食文化】

时间:2019-04-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众所周知,中国的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以至从上到下,都围着吃打转转。因此有人质疑,中国的食文化夜郎自大,是一件迷人的“皇帝的新衣”!在它眩目而迷人的外衣之下,在它快乐、麻痹而不能自拔的感官刺激之下,蛰伏着的是一张血盆大口 ――吃人!中国所有不可理喻的事情也都因此名正言顺。
  此言并非危言耸听。仔细分析一下就可发现,近年来中国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就与人们痴情的中国食文化有直接关系。在中国,几乎所有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吃”出来的。
  
  吃祸猛于虎
  
  中国食文化追求新、奇、特,猛兽如熊、毒物如蛇、异类如鼠、近亲如猴,见着什么吃什么;正如人们形容的,“带翅的除了飞机,带腿的除了板凳”,没有什么不能吃,此外,为了吃出花样,好吃的豆腐不吃,偏要弄成臭的再吃;新鲜的蛋他不吃,却好吃什么变蛋;还有肉要吃生了蛆的,而且还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肉芽子;几毛钱一斤的萝卜不吃,偏要去吃几百元一桌用红白萝卜雕刻出来的龙凤宴。
  最绝的要数以前广州市某酒馆满汉全席中曾有过的几道奇品。第一是猴脑,吃猴脑的桌子要特制,中间开一个洞,猴身紧紧系于桌底,只将猴头伸出洞外,猴头的毛早以剃净,吃时主人手持银锤,敲碎猴头骨,再用银刀撬开猴子的天灵盖,露出脑浆,客人各用银勺取吃。第二是堂倌用漆盘捧着一碟碟小点心,用面粉制成,形如花卷,旁边放着一小碗蜜糖,这花卷的馅不是鸡、鸭、火腿,而是一只刚出世未到三天的老鼠,既未长毛也未开眼,先将花卷蘸过蜜糖,然后慢慢咀嚼。如果粗心地拿起就吃,咬来“唧”的一声,会吓得跳起来。第三味奇品,更是不可思议,这东西便是蜈蚣(百足),要每一条5寸长才合适,上席时用一个红纸封套密封,每客两条,封套放在一个大瓮碟上,因为蜈蚣能咬伤人,所以由持有特殊技能的堂倌捧进,以熟练的手法取出晶莹有如虾肉的蜈蚣肉,奉给食客。
  这样吃法破坏生态平衡,遭到动物保护协会反对不说,安全问题自然而来。
  2006年夏天,北京就因为福寿螺而火热。截至2006年9月2日,北京市共接到131例临床诊断报告,患者症状基本相同:持续两周出现头痛,严重时头部不能受到任何震动,就连走路、坐下、翻身等简单动作也会引起剧烈头痛,并伴有颈部僵硬、活动受限以及发烧、恶心、呕吐、乏力、口眼歪邪等现象。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以及临床症状,诊断为广州管圆线虫病。大部分患者都是在“蜀国演义”酒楼食用了“凉拌螺肉”和"“麻辣福寿螺”之后感染发病的。后经北京市卫生监督所检查,该酒楼是用淡水螺替换了原来的海螺,在加工工艺上存在问题,导致寄生虫没有被完全杀死。
  人们不会忘记,1988年1至4月间,上海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甲肝”灾难。这场灾难不是天灾,而是人祸,确切地说,是一场“吃祸”,南方沿海居民喜欢吃毛蚶,习惯将毛蚶在开水里浸一下,蘸上调料食用,味道鲜美。而研究表明,毛蚶中浓缩甲肝病毒可达29倍,这种病毒不容易被杀灭。据统计,当时上海市居民吃蚶率33%,即约有230万人食用过毛蚶。5个月间,报告病例31万多人。当时在上海市的传染医院、停车棚里、浴室里都睡满了病人,老百姓拎着钢丝床挤在病房的外面,这场甲肝危机已经影响到上海市的城市运转:生产一线减员1/10;仅上海市柴油机厂就有500多职工感染;上海市销售出去的副食品纷纷被退回来……最终这场疫情死亡47人,估计全市直接损失5.08亿元,间接经济损失有专家研究后估计超过百亿元。
  人们同样记忆犹新,2003年春非典横扫全国,其灾情与上海“甲肝”比起来不知大多少倍。那段时间,人们像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相互提防。到4月中旬巅峰时刻,人们惊慌失措地到药店抢购药品,从超市里面抢购食品,然后闭门不出,大街上空空荡荡。后来科学家认定果子狸是“SARS”传播的重大疑凶!而果子狸一直被视为难得的山珍野味和滋补佳品,被人们推崇为“山珍之首”,“红烧果子狸”、“双冬果子狸”等还被列入国宴名菜。其实果子狸只是病原体之一,一些专家通过多年研究发现很多野生动物自身就是病原体的一个 “库”。许多动物与人类患有同样的疾病,另外,动物身上的曲霉菌和寄生虫所引起的疾病多达百余种。人吃了这些动物后,极有可能受到感染,现有药物很难治愈。
  
  色香味形俱佳可能“俱毒”
  
  中国食文化最突出鲜明的特点是色香味形俱佳。这你想过一个简单的道理吗。过分强调色香味形,过分强调价廉物美,实际上就变成了四毒。为满足顾客对色香味形以及分量和优质服务等方面的非理性需求,商家用浓重的色香味来掩盖劣质油、肉、菜的隐患,比拼分量和服务,从而导致目前食品行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安全问题。
  先说色吧。饮食时通过舌口获得味觉,原与视觉无涉,但由于五彩缤纷的菜肴同样能引起食欲,因此,很多人购买食物历来注重色彩鲜明、悦目。于是乎,鸭蛋喜欢红心,在饲料中添加致癌物苏丹红;豆腐喜欢雪白光亮,制作时加入吊白块;生姜、莲藕、土豆灰头土脸没人买,使用有毒药水――工业柠檬酸浸泡或冲洗,让其变得又鲜又亮。农贸市场上豆绿色的粉丝、红黄色的鲜虾片、绿色的豌豆、紫色的花生米,这些美丽的色彩无一不是生产者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加入色素形成的。此外,用硫磺和工业盐给竹笋保鲜,用甲醛“保鲜”水产品,用有毒的矿物油抛光大米,在西红柿、葡萄上撒药、涂色以增加鲜亮度,不一而足,让人目不暇接。
  再说说香。食物的气味刺激人们的嗅觉,福建名菜“佛跳墙”就是因为香味四溢,能使 “佛闻弃禅跳墙来”而出名,可见味对菜肴是何等重要!于是有些过期食品,召回加工后去掉异味重新出售。更令人奇怪的是,有人特别喜欢吃臭豆腐,闻闻臭,吃吃香,有的不良商贩就用排水沟里的污泥来炸,闻起来臭气熏人,确实够臭,知道了底细,你能不恶心?
  也说说味。味是中国菜的灵魂。常言道,“众口难调”,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好了,你不是要好口味吗?个头像个小梨一样的梨枣,很受消费者喜欢。但七八月份的梨枣颜色既青,口感又苦,根本没到成熟期,怎么办,倒进糖精水池里浸泡10个小时左右,原本青涩的梨枣就会变成大红枣,吃起来非常甜脆;膨化食品以谷物、薯类或豆类等为主要原料,经焙烤、油炸、挤压等方式膨化制成,具有一定酥松度,深受老人儿童喜爱。为让你爱吃,超范围加入糖精和甜味素等甜味剂,吃,甜掉大牙,不错!可是吃长了,你的肝脏就损坏了。火锅不少人爱吃,锅里给放了罂粟壳,味道美极了,吃了还想吃,甭高兴,如此上瘾,实际上你是在吸食毒品。老酒用工业酒精冲兑,一尝,冲头,真劲大,大拇指一伸,好酒!你哪如道,几杯下肚,小命就没了。
  最后再说形。食雕是厨艺中极其重要的组成元素。一盘色香味形俱全的菜肴,倘若没有食雕的雕琢,是无法做到神形兼备的,这本无可非议。如果刻意追求形,并从广意扩展开去,变成乡下老头不识货,专拣大的撸,就要出问题了。豆芽菜又肥又胖,是用化肥催熟的;油条炸得又粗又大,是用洗衣粉膨发的;猪肉精细瘦瘦的,没有肥膘,是用瘦肉精喂养的。
  你看看,刻意追求俱佳,不就出问题了吗?
  
  穿凿附会的菜名骗你没商量
  
  民间有个关于朱元璋饮食的笑话,说的是朱元璋有一次落难,眼看就要饿死了,幸亏遇到两个乞丐给他用一些乞讨来或者捡来的剩饭馊豆腐烂白菜做了一顿汤。饥不择食的朱元璋觉得鲜美无比,于是请教这汤的名字,两位乞丐告诉他说这就是珍珠翡翠白玉汤――珍珠指一碗剩米饭,翡翠指白菜梆子,白玉是半块馊豆腐。这汤在危机时不仅救了朱元璋的命,而且还让朱元璋的食欲为之牵挂了很久。他做了皇帝以后,吃什么都不香,想起这珍珠白玉翡翠汤,叫这乞丐又做了一回。端上来那味道就能熏死人,为了面子勉强喝了。
  朱元璋为什么闹这样的笑话?上当受骗就是因为菜名。菜名是中国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商家好讲“货卖一层皮”,说的是包装好坏,饭菜同样卖一层皮,这就是好的名字。难怪厨师给菜起名时,也有点像作家撰文著书时命题一样,深思熟虑,反复推敲。不少菜肴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如一品天香、二度梅开、龙虎斗、金蛇宴、金都贵妃鸡、孔雀东南飞、霸王披金甲、步步登高、游龙戏凤、花好月圆等。
  给菜肴取个美名,既是追求菜品的艺术境界,也是商家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法,但今天有些商家在起菜名时却剑走偏锋,哗众取宠,多了一份调侃,甚至于欺诈,而少了文化内涵。近年采用耸人听闻的流行词汇做菜名,似乎在饮食界已成一种时尚。不仅“轰炸世贸”、“活捉拉登”、“克林炖莱温斯鸡”等出现了,而且为了追求所谓的惊世骇俗,在北方的一些菜馆里,竟然还出现了低俗的菜名:“男欢女爱”、“出水芙蓉”、“一丝不挂”、“勾勾搭搭”、“风流寡妇”、“处女第一夜”――菜端上餐桌后发现,原来“男欢女爱”就是一雄一雌两只河蟹,“一丝不挂”就是一只烧鸡,再看“勾勾搭搭”原来是黄豆芽炒绿豆芽。你可能不会想到,“处女第一夜”竟然是两只炸鸡腿中间浇上红色的番茄酱。
  怪菜名大多数都带有欺诈性。就拿一道叫“黄金万两”的菜来说,名字瞧着华贵,菜价也不低,而实际上就是几块土豆饼沾上面包渣,在油中一滚就成了“黄金万两”。赵丽蓉小品《打工奇遇》也有个情节,一个酒楼老板让她为各种高价菜肴进行吹嘘,有一道菜“群英荟萃”仔细一看却是“萝卜开会”,“为什么这么脆,其实就是一盘大萝卜”。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播出后,有个地方很快推出了“丰乳盛宴”,其实上来一道木瓜,再上来一道木瓜,又上来一道还是木瓜,最后成了一桌木瓜聚会。真是骗你没商量。
  古语说:“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作为消费者的上帝,你有着什么偏好、嗜好,商家自然会想尽一切法子满足你,食品安全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从这点上来说,消费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标签:中国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