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求职 > 正文

【山西美食的传说(五)】山西老槐树的传说

时间:2019-04-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赵王爷爱煞紫苏肉      在现今的晋菜大系中,少不了传统名吃香酥肉,它完全是取猪硬肋条肉切块,经过煮、蒸、炸等多道工序烹制而成。当你面对色泽呈柿红,油润光亮,外酥里嫩,肥而不腻的香酥肉时,又配以荷叶夹、片火烧以及葱段和甜面酱等佐食时,其味之美堪与烤鸭相媲美。
  就是这样一道地方佳肴,传说自五六百年前明成祖三儿子赵王高燧的一个侍女之手。高燧被封赵王以后,很快在彰德城内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了王府,当时来到王府的一个侍女,聪颖美丽,琴棋诗画,无所不能,深得赵王的宠爱。更使他想不到的是,这个小女子还是一位烹饪高手。原来,此女子来到赵王府以后,得知高燧年幼的时候,在北方养成了吃烤肉的习惯,她为了迎合王爷的食性,就琢磨着要为他做一道好吃的菜肴。这一天,她独自一个人来到了厨房,细心挑选了一块猪肋条肉,然后先烧皮再煮熟,接着再放入紫苏等佐料上笼蒸透,最后油炸成菜,她端给王爷吃的时候,又让他配以大葱、面酱佐食。王爷吃着吃着不由地开口问:“这是什么菜啊?”小女子笑答:“紫苏肉。”王爷听了后又问道:“这是谁的手艺啊?”小女子抿嘴又一笑扭身出去了。赵王爷这才明白了是谁做的这道菜,随后叫道:“紫苏肉好吃,紫苏肉好吃。”从这以后,赵王爷几乎每天都要让这个女子给他做一道紫苏肉吃。可是有一天,王爷吃饭时突然不见了紫苏肉,连那个侍女也不见了,使得王爷连一口饭也吃不下去了,这可急坏了王府上下。不管找得见找不见那个侍女,得先想办法让王爷能吃下饭去,厨子只得依照那个侍女的做法,照葫芦画瓢仿制出了一道紫苏肉,赵王爷看见端上来的是紫苏肉,就好象看见了那个侍女,于是又吃开饭了。
  紫苏肉传到了后世,经历了一代一代的厨师的改造加工,也就早不用紫苏为佐料了,但依然沿袭其名,而成为酒席上的一道传统名肴。特别是到了清代,紫苏肉在中原大地上的各大酒楼餐馆红极一时。后来,河南的厨师在河东并州郡开设了河南餐馆,由此将这一传统名吃推向了三晋大地,然而不知传到什么人手中,又将紫苏肉改名换姓成了香酥肉。现今的山西南北各地,都有了自己本土的香酥肉,特别是太原的香酥肉,堪称一绝。
  
  武宗颁诏广做疤饼
  
  古时候,在山西雁北地区的繁峙县,传说有一个日遢鬼(邋遢鬼)媳妇,洗脸不洗脖子,洗手不洗手背,穿戴不修理,干活不利索,还满脸是疤子(麻子)。有一天她在做饭时,也不知道想什么,竟然将擀好了的面皮掉在地上,按说掉在了地上,拣起来收拾干净,再切面条也行。可是,等她拣起来一看,面皮上粘了许多黄豆似的紫砂,她邋遢就邋遢懒得收拾干净,索性就把面皮放在火鏊上去烤,心想烤熟了紫砂自然就会掉下来的,也省得她再去切成面条、煮到锅里去了。那想到等烤熟了她吃了一口后,觉得味道还不错,吃起来挺酥脆的。打这以后,她专门到外面去拣了许多紫砂粒,回家后将这些砂粒也不淘洗一下就放在火鏊上,然后把擀好的面皮放在上面烤。她不但把面皮放在火鏊上,而且还在面皮上再放上一层紫砂,这样烤熟的面皮,虽然就像她脸上的疤子一样,点点窝窝凹凸不平,但吃起来更酥脆香甜。由于这种吃法又省时又省力,还能贮藏,吃起来方便,渐渐地周围的人也都学会了,可叫什么名字好呢?村子里有个淘气鬼,指着邋遢鬼媳妇的脸笑着说:“这饼子上的疤子,跟你脸上的疤子一模一样,我看就叫疤饼吧。”人们在轰笑声中连连说;“这名字好,这名字好。”从此,疤饼以做法传遍了繁峙县。
  据《繁峙县志》记载,明朝正德年间,武宗皇帝朱厚照离京出巡,来到繁峙县以后,当地官员请皇上品尝了繁峙特产疤饼,武宗皇帝吃完后说道:“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样子就像人的麻脸啊。”县官于是给皇上讲了上面说的那个故事。皇上离开繁峙时,县官又给装了一盒,让皇上带在路上用膳。以后,有一年全国天花病泛滥,武宗皇帝寝食不安,一次用膳时忽然想起了繁峙县的疤饼,当即颁诏要在民间广为宣传疤饼的做法,动员天下家家户户做疤饼,男女老少食疤饼,以毒攻毒,代之消灭人们脸上的麻子。这个故事虽然有些荒唐,可是由此看出疤饼的名气还是不小的。到了清末,就连慈禧太后也把疤饼列为贡品。
  繁峙县的疤饼实际上是由原始的砂子馍(石烹法)演变过来的,它和其他砂子馍的区别就在于用的是紫砂粒,这种紫砂粒好象是繁峙县的特产。这个地方现今的疤饼,在制法上与过去大有不同,它先将水、糖、油、苏打等混入锅中,用火烧到沸点,然后放到容器中待凉,凉后再加入蛋清搅拌均匀,用它来和面,和成面团后做成等量的剂子,将剂子擀成圆胚就可以烤制了。烤制时先将紫砂粒在锅底铺放一层,然后放一层饼胚铺一层紫砂粒,依次可以叠放五层,最顶层饼胚上还要用紫砂粒覆盖好,直接烤熟取出。随着时间推移,疤饼由单一的佐料逐渐出现了新的内容,也由死面变为起面,不但有甜有咸,而且还有五香的,不但有光面的,而且还有芝麻的,不但有无层的,而且还有双层的多层的,不但有薄如铜钱的,还有一指两指厚的等等,不管如何变化,都因为形如疤脸而得名。这种古老的面点,两面凹凸不平,不焦不煳,酥脆香美,耐贮不霉,易于消化,既适宜老幼和产妇食用,又是馈赠亲朋好友和外出旅游的理想食品,就是到了现在,在山西民间依然沿用这种石烹法在做疤饼,只是各地的叫法不同,有叫疤饼的,有叫石子饼(馍)的,还有叫疙卵勃勃的。(未完待续)

标签:山西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