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入党申请书 > 正文

【信息能力培养的意义与模式】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意义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信息技术教学重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获取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本文论述了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信息能力培养的原则、模式、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培养;原则;方法
  信息技术课是现代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各国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热点。信息技术对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是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信息能力是未来人才的重要素质
  (一)信息能力是时代的要求。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的发展,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人们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必用的基础能力,它同发散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同步,构成了学生学习与创新的基础。
  (二)信息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老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我们在制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时,要为学生的意义建构创设各种必要的条件和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地实现情境化教学。
  二、学校信息能力培养的模式
  (一)把信息技术作为基本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例如键盘练习和英语学习相结合;用画图进行美术作品创作、贺卡制作;用word进行作文、板报、校刊的编排;用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班级通讯录的制作等。通过对同一知识点不同方向、不同侧重点的多次重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与其他学科整合,将其作为教学工具。
  这种整合模式是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即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在这种模式中,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即综合地学习信息技术、各种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三、信息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一)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因此,任务设计的根本目标就是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在提高学生正确掌握与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三)“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
  常言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终身受益,适应信息社会终身学习的需要。在“任务”设计时,应以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线,让学生在具体的应用实践中逐步提高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四)“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和咨询的作用。
  (五)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尤其互联网)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六)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性和应用很强,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总之,信息技术的课程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的课程。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意义 培养 能力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