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入党申请书 > 正文

从课程性质的价值维度看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课改 课程性质维度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从体育课程性质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两个角度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改的现状进行分析与讨论,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建议,以期提高我国普通高校在新课改制度下体育课的质量。
  关键词:内在价值;工具价值;普通高校;体育课改
  作者简介:温晶琳(1984-),女,福建永定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上海2013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35-02
  
  一、前言
  体育课程价值观是人们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对体育课程价值的认识、理解、观点与解释的总和,是主体根据体育课程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自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纲要》的制定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1]本文从毛振明对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价值观变化归纳出来的10种价值观当中选取其中的两种,[2]即从课程性质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两个角度来讨论《纲要》实行多年以来在实际运作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二、《纲要》中体现的体育课程性质的内在价值、工具价值及与以往体育课程价值观的不同
  1.《纲要》中体现的体育课程性质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
  《纲要》中关于课程性质定义的第一条提到:“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1]这里关于课程性质的定义就是关于课程性质的内在价值的体现。《纲要》中关于课程性质定义的第一条提到:“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1]这里关于课程性质的定义是关于课程性质的工具价值的体现。
  2.《纲要》中体现的体育课程性质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不足之处
  江宇认为,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体育价值的理解是有所偏重的,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背景,归纳起来,总体上是在社会本位与学科本位的价值取向之间摇摆,新中国50余年的体育课程基本上是社会本位的工具主义的价值取向占主导地位。他认为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着课程价值观的泛化,这是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混淆的结果,是思维上的混乱。理想的体育课程改革应当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内在价值,通过理论思考和实践论证,逐步向体育课程的内在价值回归,使内在价值与人们对体育课程的期望最大限度地吻合。[3]
  3.《纲要》中体现的体育课程性质的内在价值、工具价值与以往体育课程价值观的不同
  纵观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手段论价值观和目的论价值观两种不同的体育观影响了不同时期体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手段论体育价值观强调,运动的目的在于运动的过程之外,它忽视运动的人本身及其情感体验,把运动作为一种手段来实现运动以外的其他的社会目标。目的论价值观认为,运动的目的在于运动自身及运动着的人本身,即把目标定位于运动本身和运动主体的人的自身,它强调人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满足和实现自身的发展。手段论体育观与目的论体育观都承认通过体育运动达到体育直接或间接目的的事实,但二者价值取向的重点是不同的:手段论体育观认为体育运动手段和社会需要高于个体的满足与发展,强调了现实体育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外延功能;目的论体育观始终把人的满足和发展作为体育课程的最高的价值定位,同时它不否定手段的重要性意义,并认为只有个体得以充分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才更有利地促进社会目标的实现。随着教育思想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手段论体育观逐渐向目的论体育观转化是世界体育价值观发展的一个共同的趋势。从新《纲要》中经过对比可以得到这样一种结论:新《纲要》比以往更加突出体现了体育课程性质的内在价值,我们由此实现了体育价值观的转变。江宇在《对我国体育课程价值观的追溯及解析》一文中总结出了我国各时期体育的价值观,过程如图1所示。
  三、课程性质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1.课程性质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的不足
  程杰等认为近年来我国高校在体育教学改革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但在总的框架和体系上,没有根本性突破,还普遍采用传统方式、方法和手段,过分强调“统一性”,忽视了大学生由于先天遗传、营养、生活环境、运动基础和生理、心理等方面造成的个体差异性。[4]贡娟等认为长期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和体育的共性问题是缺乏创新精神,他们认为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最大弊端是为了过去而教而考,学生掌握过去的知识是为了解决过去和眼前的问题,而不是面向学生未来终身体育的需求,这种传统的重过去、重眼前的功利主义教学是限制民族提高创新素质的症结,也是制约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桎梏。[5]汪剑等认为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长期以来受技术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内容纷繁复杂,体育学习形式呆板、乏味。[6]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缺乏创新,功利主义的思想还普遍存在,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价值观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体育的内在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2.改进方法
  汪剑等认为高校体育改革必须做到: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意愿,从培养体育学习兴趣入手,创造性地运用自主选择专项性互动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健身效益;加强体育课程改革的意识教育,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不仅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还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终身受益。[6]程杰等认为高校体育改革必须做到:建立合理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针对原来体育课程结构类型的弊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建立一个丰富的课程体系,在项目设置上要体现合理化和科学化;引入竞争机制,教师择优上岗;建立体育课分层次教学模式;建立体育理论课网上自学的教学模式;实现分层次评价与分层次确定学分的激励机制。[4]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改革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从源头上改革,即对原有教学大纲的改革,将原来教学大纲中硬性规定的一些量化指标改成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制定的人性化评判标准;第二,从教学目的上改革,将原来大部分为了考试而进行体育学习的目的转变为为了自己的健康而进行体育学习;第三,从教学内容上改革,将原来的教学内容单一、枯燥改为学生自由选择时间和项目进行学习;第四,从师资结构上改革,教学质量上不去在很大程度上与师资力量薄弱有很大关系,在这里我们倡导教师择优上岗;第五,从学习方式上改革,将原来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改为现在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旁边辅导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2]毛振明.体育课程与教材新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3]江宇.对我国体育课程价值观的追溯及解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1).
  [4]程杰,彭杰.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设想与实施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5).
  [5]贡娟,李晓红.试论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J].体育科学,2000,(3).
  [6]汪剑,陈文菁.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实现课程目标的方法体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3).
  [7]汪正毅,陈丽珠,金宗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方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
  [8]潘晟,张宏成.建立高校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3,(6).
  (责任编辑:刘辉)

标签:维度 看我 普通高校 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