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三年级作文 > 正文

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_加强物理教学研究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工作,通过创造情境、挖掘素材、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的探究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
  关键词:创造思维;情境;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30-02
  
   创造思维是指思维在创造意识的激励下,灵活地应用有关思维方式(如联想、发散、逆向)和思维变换功能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颖成果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通过学科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有利于学生更好领会、掌握知识,顺利解决他们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其他知识的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关键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探索性,其核心是“自主”,同时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借此引发、诱导、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最终使学生获得创造思维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创造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一切活动类型都与发展他们的智能,首先是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联系在一起,而这一工作成功的首要条件是引人入胜的学习。可见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只有当一个人对某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才会主动、积极、执著地去探索。因此,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情境中来,从中受到启发,产生好奇心,激发起他们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在这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下,思维活动迅速活跃起来。如在《向心力》教学时,可以采用如下演示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找两个透明塑料瓶,剪去半截,用下半部分作盛水器,再用一条长1.5m的绳子拴住两容器,然后往容器中放些水,让两容器同时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课前老师应先用空容器反复练习,待较熟练后,再往容器中注入水),学生一下子就被实验吸引住了,学习情绪十分高涨,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提出几个问题:(1)当容器到达最高点时,水为什么不泼下来?(2)在最高点时,水所受到的重力起了什么作用?(3)是否在任何情况下,水均不会泼出来?实验的演示、问题的提出给学生创设了极好的研究问题的情境,学生思维活动迅速进入到自主探索、查明问题的关键处。
  二、挖掘探索素材,诱导学生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是复杂的高级思维过程,它既不能单凭学生自己去“悟”来获得,也无法靠教师“灌输”,它只有靠老师潜意识加以诱导和学生在自主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感知、体会来获得,因此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内容,更多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方法(如研究探索法、发现法等等)。
  1.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思维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根基,是科学思维的本质特征,而敏锐的洞察力、广泛的联想(创造性的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要不断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家不迷信权威,及时抓住事物所表现出的特异现象,大胆想象,最终发现真理的事例。如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时,可向学生介绍法拉第如何由奥斯特“电生磁”实验,大胆想象“磁也能生电”,并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研究,终于总结出了著名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又如在《光的波动性》教学时,可向学生介绍惠更斯如何根据光的干涉、衍射现象,大胆向牛顿挑战,提出光的波动学说,从而导致了人们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认识。再如在《原子核式结构的发现》教学时,可向学生介绍汤姆逊是如何由光电效应现象进行丰富联想建立起了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又是如何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摒弃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卢瑟福结构模型等等。通过教师的诱导,解除了学生对创造的神秘感,培养了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造的意识。
  2.再现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学基础表明,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过程,它总是伴随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发展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模拟、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中,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感知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发展创造性思维,获得创造思维的本领。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多提出不同见解;在学生思维受阻时,通过设问、反问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促使学生的思维流畅起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思维的变通性。如在《楞次定律》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亲自参与楞次定律的发现过程,可首先出示如图所示电路,并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1)当电键K闭合和断开的瞬间,A环中是否有感应电流?回答当然是肯定的。(2)若有,你有什么办法来确定A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学生经过思考,提出在A环中接入一只灵敏电流计,但实际操作时,电流计指针几乎不动。经过分析学生又提出将A环改成螺线管,实验证明此方法可行。接着让学生实验探究:通过改变电源极性,观察电键K闭合和断开时,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从中猜测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为了帮助学生明确思维的出发点,防止思维漫无边际,无限发散,教师可出示启发性问题:(1)K闭合后和断开前电源电流在螺线管中产生的磁场方向如何?(2)K闭合和断开的瞬间,螺线管中的磁场如何变?(3)由指针的偏转方向可知,感应电流的方向及感应电流在螺线管中产生的磁场方向又如何?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用列表的形式表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对电源电流方向、磁场方向、磁场变化等因素与感应电流方向的关系作分析、比较、联想,提出自己的意见,进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评判,并从中加以引导,归纳总结出规律,最后教师再次启发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所得规律是否正确。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把楞次定律的发现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联想丰富,思维活跃。
   设置开放性问题,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长期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火花,使学生只习惯于从已有的知识规律中去直接寻求答案。而物理学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从已有的知识规律中往往找不到直接答案,需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认识,重新组合后去分析、判断,因此物理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建立了由单向型思维向多向型思维转变的“绿色通道”,教学中经常向学生出示一些需要充分发挥想象,需要表示自己创见的题目,借此来训练学生的敛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从而形成一系列独特的思维品质。
  例1:你能只用一只电流表(或电压表)来测量电阻吗?说出设计思想,还需的器材,并画出电路图。本题具有很大的发散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许多解决的办法。此外高中物理必修本第一册P247习题(2)、(5),第二册P48练习七第4题、P59练习九第5题,选修本P167第8题等等,这些都是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好题。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将知识的传授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结合起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创设情境,挖掘素材,优化方法,引发、诱导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分析、讨论、练习中使创造思维得到多层次,多角度的培养。

标签:教学研究 培养学生 思维 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