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生活 > 正文

【浅谈中国画的意象美】 中国画独特的造型方式是意象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世界绘画的发展史上,中国画以独特的表现形式、精神内涵创造出了特有的面貌,从而形成了代表东方文化独特的绘画体系。其中最能体现其艺术特质的,便是中国画的“意象美”。 所谓的“意象美”其实就是指物与我的融合或相互转化,它既不是自然主义的“具象美”也不是现代主义的“抽象美”。 中国画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用文化滋养出来的。因此我们要多读书,充实自已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意象深远的作品。
  关键词:意象美 物我相融 自然 文化
  世界绘画的发展史上,中国画以独特的表现形式、精神内涵创造出了特有的面貌,从而形成了代表东方文化独特的绘画体系。其中最能体现其艺术特质的,即是中国画的“意象美”。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中国画艺术的历史不论如何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都不能离开植根于中国深层哲理内蕴的情感内核。“意象”精神更是尤为鲜明。“意象”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特有名词和独特的审美意识,更是一直以来中国画家意欲达到崇高境界的重要方式之一。所谓的“意象美”其实就是指物与我的融合或相互转化,它既不是自然主义的“具象美”也不是现代主义的“抽象美”。意象是富有寓意的形象,是客观事物进入艺术家视野后经过对其加工改造而注入的一种新的意念,使之能表现与传达作者的主观情感,达到“意”与“象”融为一体后形成审美意象,再运用物质手段与艺术表现技巧将它以作品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于大众。(即可视的意象图式)。
  要达到意象的表现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与体悟,是物与我合二为一的境界。石涛画语录中说 “ 山川脱胎于予也, 予脱胎于山川也, 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其中“ 神遇而迹化”便说的就是心与物迹化浑一的关系,和物与我交融的境界。画家用心灵的感悟与人生的感悟来感觉对象,把客观实体,作为一种移情的媒介物, 在感悟中激发画家“ 意” 中的视觉形象这个形象就是中国画美学的“ 不似之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即是我 ,我既是物。把自己当做物 ,心才会平静才能体味出物的精神内涵 ,去体会“道” 的存在。
  在北宋时期,宣和画院多以命题作画的方式招考画家,人们较为熟悉的试题,像如“踏花归去马蹄香”“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竹锁桥边卖酒家”,等等。在“锁桥边卖酒家”,这次考试中,众多考生把重点都放在了酒家上,以小溪流水,竹林清风为衬托。但这些作品都要不能上赵佶满意。唯有李唐的作品构思奇特,独辟蹊径。在桥头挂一随风清飘的酒帘,并书写“酒”字。赵佶看后大悦,他认为酒家藏在竹林中正是符合“锁”字的“意境”。并给李唐以第一名的成绩。
  在现代中国画创作中也能体会到这种“意象美”。如作家老舍以清人查初白的诗句“十里蛙声出山泉”为题,请齐白石创作的一幅国画作品。画面中只有苔斑的乱石丛中激流奔涌;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又如,石鲁的国画作品《东文欲晓》表现的是毛泽东在陕北时期。画面中的景物很少,作者以寥寥数笔只画了一棵枣树和半隐于枣树后亮光的窑洞。意涵出,中国革命快要胜利了;毛泽东为中国革命事业辛勤工作直到天亮等。这些作品都表现出一种言而不言的中国画“意象美”。
  中国画贵在传神,如果仅仅做到“形似”,不是画家的追求。石涛提出“ 不似之似,似也”,齐白石和黄宾虹曾指出“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与“ 惟绝似又绝不似物象者,此乃真画”,这些都精辟地阐述了传统的中国画既不是“绝似”的具象艺术也不是绝不似的抽象艺术。而是一种“似与不似之间”和“ 不似之似” 的意象艺术。“不似” 是指与物象的原态、生活真实有一些差距。“似”则指的是它在形似的基础上,表现出了物象的神似,而且表达了画家的主观精神世界。
  清代张式在《画谭》中曾指出:“要之书画之理,元元妙妙,纯是化机。从一笔贯到千笔万笔,无非相生相让,活现出一个特地境界来。”就是指画家情态与意趣的体现。也可以认为画家的情态与意趣可以经过后天的努力和实践来陪养。明代李日华曾在《墨君题语》中说:“绘事必须多读书,读书多,见古今事变多,不狃狭见闻,自然胸次廓彻,山川灵奇透人性地,时一洒落,何患不臻妙境?”中国画是用文化养出来的,因此作为一名中国画的学习者,笔者认为,读书是我们一生要做的事。经过实践与理论学习,在创思中国画时才能创造出意境深远的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有成就的画家都很重视绘画作品“意境”的创构。“意境”的创构从侧面也能体现出一个画家综合的修养。
  中国画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画是用文化滋养出来的。因此我们要多读书,充实自已的文化修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意象”深远的作品。人一生有两个老师,一个是古人,另一个则是自然。固而在多读书的同时也当多靠近自然,在自然中体会人生百味,与自然为友,把中国画做为一种终生的事业。
  
  
  参考文献:
  [1]引自,曹桂生.《中国书画与中国文化》课堂笔记。
  [2]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2。
  [3]石景昭.《中国传统美术造型法则图论》.陕西:西安美院出版。
  [4]云雪梅.《黄宾虹画论》,河南人民出版社,郑州,1999。
  [5]李万才.《石涛》,吉林美术出版社,长春,1996。
  
  作者简介:赵娥(1984― ),女,陕西榆林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

标签:中国画 意象 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