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申请书 > 正文

【不沉的航空母舰】 中国航空母舰有几艘

时间:2019-02-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感恩节假期里,我们全家去纽约玩儿。日程里的一个项目就是参观停泊在86号码头的“无畏”号航空母舰(U.S.S.Intrepid)。这艘退役的航空母舰,和停靠在相邻码头的退役驱逐舰及潜水艇一起,被改成了海空博物馆,供人游览。
  86号码头位于曼哈顿岛的西侧,12大道和46街的交口处,与中国住纽约总领事馆大楼隔街相望。登上巨大的航空母舰,首先进入的是宽大的机库。这里被分隔成几个主题展览区,包括海军历史、舰船知识、飞行模拟等内容。还有一个纪念“9?11”的特别展区。那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变了形的飞机窗口残骸。那是撞入世贸大楼的飞机上的遗物。经过熊熊烈焰的燃烧,它居然还能幸存,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奇迹。可是联想到它背后数千条生命的消失,有些人至今连残骸都找不到,难免让人感叹血肉之躯的脆弱。
  在舰船展区,有一个世界上最早的潜水艇模型。说是潜水艇,实际是个大水桶。桶里只能容纳一个人站立。他通过一个伸到上面的管子呼吸,用手摇操纵桶前和桶顶的镙旋桨,控制桶的移动。这个模型和实物一般大小,游人可以进去操作,实际体验感觉。我那个从小对潜水艇就非常感兴趣的儿子,就钻进去玩了好一会儿。
  看得出这个展览馆对孩子们的兴趣十分了解。在展区里布置了不少好玩儿的东西,比如过去船上用的传声筒,用来联络的信号灯,可以真的控制甲板升降和倾斜的舵轮等等。我儿子自然一一玩上一遍。在对着传声筒说话时,他没想到居然从那里传来别人的回答。原来,那个传声筒的另一端,离开一段距离的上层甲板上,还有另外一个同样好奇的小孩子!
  在飞行展区,除了陈列各种飞机实物外,还有两个飞行模拟器。模拟器是个大匣子,里面可以坐两个人。一个是驾驶员,一个是射手,负责控制导弹和航炮。两个人坐进去后,系好安全带,关上门,面前就是一个大屏幕电视。里面的画面对于玩过F-15等飞行模拟游戏的人来说一定非常熟悉。所不同的是,这里的操作效果你可以立即亲身感受到!接下来的几分钟里,飞行模拟器会根据你的操作完成仰俯、侧翻、射击等各种动作。一旦开动,那个模拟器就像是个舞会上疯狂旋转的DISCOBALL,可以360度任意翻转。你坐在里面,就感受飞行的乐趣(或是折磨?)去吧!――反正外面的人听到的都是你的尖叫。
  这样的乐趣,儿子绝对不会放过。我们爷俩经过短暂培训(上去之前会在计算机上有几分钟的时间熟悉操纵杆和显示器的使用),就上了岗。等模拟器从地面升起,进入起飞状态后,我们才发现刚才的熟悉过程算是白费了。敢情动与不动完全不一样。在模拟器里,飞机对操纵杆的反应要强烈的多。一拉操纵杆,飞机就直立起来,与地面成了90度,像钻天猴一样直冲云霄。赶紧推杆放倒机头。不好,又成了大头朝下了!速度表已经1000多迈了,还在不断增加,高度计却在不断下滑。眼瞅着蔚蓝的海水迎面扑来……得,出师未捷,还没飞离夏威夷海港,就成了神风敢死队了!还好,模拟器非常善解人意――一个浑厚的男中音从喇叭里传出来:“NICE DIVE!”(这个猛子扎得漂亮!)
  一旦出事,模拟器自动恢复回原位,一切从头再来。儿子和我抖擞精神,起飞,坠落,起飞,坠落,在短短三分钟里毁掉了足有半打F-18,战绩辉煌!从模拟器里钻出来,儿子还心有不甘,一个劲儿埋怨老爸的驾驶技术太差劲。我说,你小子后来接手以后也没好多少嘛,那猛子扎的不比我难看!倒是家里领导很会说话,说从外面看,我们的“飞机”比起另外一架的动静小多了。那位简直就是在练单臂大回环。眼瞅着那个匣子一圈圈的上下翻飞,煞是骇人!
  从机库里,可以顺楼梯登上开阔的飞行甲板。那天正好在刮大风,我们在甲板上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喘气都困难。甲板上陈列了十几架各式各样的飞机,但我们没有细看,就钻进舰桥的控制台里避风。从控制台看甲板上的飞机,才注意到真是不少。不光是美国自己的战斗机,直升机,侦察机和预警机,还有英国的鹞式,法国的幻影和苏联的米格等等外国飞机。
  不过,说到底,最漂亮的飞机还不是这些,而是一架刚刚退出民航市场的协和式超音速客机。她身材修长,就像一个风情万种的窈窕淑女。波音飞机和她一比,简直就是脑满肠肥的蠢物了。这架协和式飞机洁白的机身,衬在曼哈顿深色的码头和楼丛之中,如同一只美丽的仙鹤,宁静安详的独立于尘世之外。
  从航空母舰上下来,又去看了停泊在相邻码头的“咆哮者”号潜艇(U.S.S.Growler)。这是一艘可以发射战略核导弹的常规动力潜艇。与航母的特大号尺寸正好相反,潜艇上的空间狭窄到了几乎两个人难以侧身而过的地步。为了保证游客不至于在登上潜艇后发生交通堵塞,在排队等候上潜艇之前,每个游人都要先穿过一个特制的铁门。这个门就是潜艇上的舱门的尺寸,大约一米高,半米宽。只有可以通过这个舱门的人才能被容许上船。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这个尺寸没有什么问题,一伸腿,一猫腰就可以过去了。可是对于身材肥胖的美国人而言,这却不亚于一场严峻的考验。在我们等候上船的20多分钟里,就亲眼看见不止一个大胖子在这个门前一筹莫展。有一位女士费劲周折,好不容易才挤过这个门。尽管过来以后脸已经折腾的通红,她还是一边如释重负的大口喘气,一边颇有些得意对同伴说,我的节食计划干的还不错吧?我在一旁听得忍不住想笑。
  登上潜艇的跳板,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位于发射架上的老式巡航导弹。与海湾战争中美军使用的战斧式巡航导弹相比,这个名为狮子星1型(Regulus-I)的巡航导弹显得笨重得多。说实话,它更像是一个无人驾驶飞机,而不是巡航导弹。这个射程达500海里的导弹,因为可以携带核弹头,并被潜水艇移动发射,当年被作为美国核威慑力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冷战时期曾风光一时。
  “咆哮者”号潜艇的背上,比起一般潜艇多了两个巨大的隆起物,那就是存放这导弹的导弹舱。我们的潜艇参观就从那里开始。在导弹舱里看了简短的介绍以后,导游带我们从那里往下进入潜艇的首部。这是我们第一次真的进入一个潜艇。感觉到处都是仪器管道,空间紧凑而有秩序。导航台,声纳室,控制台,导弹制导问,餐厅,厨房,休息区……当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船员的休息区,看到每个人的床铺上下之间只有不到半米的空隙。躺到床上,连翻身都困难,更不要提坐起来了。简直就像是纳粹集中营里,犹太人睡的鸽子笼式大通铺的单人版。由于空间紧张,连鱼雷舱里也要睡进9个船员!
  潜伏于大洋深处的潜艇,没有办法感觉到外界的天气情况。为了让船员们保持时间概念,潜艇里的灯光特意设计成有红白之分。白天的时候,潜艇里亮白色的灯,天黑以后潜艇里亮红色的灯。想象一下几十名朝气蓬勃的小伙子挤在一个几十米长的铁壳子里,连续几个月的在海底游荡,只有靠灯光区分日夜,还要时刻准备着应付突然的袭击,或准备对敌人发起进攻,这是多么难熬的日子!
  虽然我们只在潜艇里停了十几分钟,可是出来回到码头上,再次呼吸到初冬的寒风,看到满天飞舞的乌云,竟然有了种亲切的感觉。因为这才是真实的、新鲜的世界。
  离开码头之前,在快到出口的地方,陈列着一些坦克、舰炮、螺旋桨之类的文物。这些冰冷的铁疙瘩里,有一个直立着的长方形水泥板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轮廓,那高度,那彩绘,都是似曾相识的感觉。难道是……被推倒的柏林墙?上前看看牌子上的说明,果不其然,那正是柏林墙的一块遗迹。
  那堵建了28年,分隔了两个阵营,制造了种种悲喜剧,又最终被人推倒的柏林墙,曾是冷战最著名的标志之一。它的建立,起因于极权社会对人民用脚投票的恐惧。一面十几厘米厚的墙壁,活生生的把一个城市撕裂开来。墙的东侧,是哨兵冷漠而警惕的眼光,和企图逃离者的鲜血与生命。墙的西侧,则是人们对亲人的呼唤,和用各种方式涂抹在墙上的期盼和诅咒。所幸的是,人类的意识形态对抗,终于随着乌托邦的崩溃而消弥。而这堵墙,也最终是在人民的欢呼声里,而不是航空母舰和潜水艇的作用下,轰然瓦解。 这个喜剧化的结局,应该也算是最好的结局了。正因为这,我们才能够在今天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在远隔千里的另外一个城市看到它的残垣断壁。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而为,眼前的这块柏林墙恰好放置在了两辆坦克之问。两个相互对峙的炮口,不正是当年两大集团虎视眈眈、剑拔弩张的形象写照吗?在那几十年冷战的日子里,人类有多少次几乎走到了自己命运的尽头?如果任何一次多踏前一步,我们的世界都可能会不再是今天这个样子。
  然而,人毕竟还是人。与意识形态相比,人的求生本能似乎更强大。正是靠了Common Sense,我们才从极端走回来,才没有让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被蘑菇云的阴影所遮蔽。钢筋铁骨的航空母舰和潜水艇,尽管看上去坚不可摧,威力无比,但却都有倾覆的可能,并不能永远保护人类的安全。而人类对生命的渴求,才是和平的真正动力。
  也许,这才是我们可以依赖的,永远不沉的航空母舰。

标签:航空母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