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设问句 > 正文

【中职院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创新初探】文化产业管理如何就业

时间:2019-01-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文化产业人才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其中,中职院校开设的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主要培养职业技能型的文化产业人才。但在实际中,这些专业的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反映出了中职院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局限。针对这种情况,应从加大办学投入,打破体制限制、扩大教师队伍来源,完善教学体系、突出实践课程的中心地位,立足产业链整合、深化校企合作等四个方面加以解决。
  关键字: 中职院校;文化产业人才;现状;创新
  
  一、文化产业人才的分类
   当前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要发展文化产业,人才又是重中之重。在国务院审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指出:“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可见,着力培养各类文化产业急需的人才已经成为国家实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重要环节。
   文化产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内容创意为核心,综合产品的制造、营销和推广,形成文化品牌优势,带动后续产品开发,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产业链。从产业链的角度,文化产业人才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创意人才,也被成为“核心人才”,主要从事内容的创作和设计制作。此类人才具有把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的能力。第二类是经营管理人才。这类人才能够对产业环境进行科学的评估和把握,从而制定出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拔创意人才,对策划、设计、生产、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规划、统筹和运作,并能站在行业的角度审视本企业的发展方向,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同时,这种人才还要具备一定的资本运作能力,熟悉金融领域同时又有较高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水平。第三类是职业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应该具备从事文化产业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解力、执行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具有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负责和执行文化产品的制造、销售和推广。前两类人才属于文化产业的高端人才,在整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属于少数,但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后一类人才属于文化产业的中端人才,在整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属于大多数,是文化产业劳动力的主体,是把文化创意转变为文化产品,并进行营销推广的主力军。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奇缺,而且这种情况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端人才的养成往往需要较长的从业经历和社会实践,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时间较短,高端人才养成的条件尚不完善;另一方面,高端人才常常是从中端人才中成长起来的,而我国长期对文化产业中端人才,即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重视不足,中端人才素质参差不齐,人才基数又偏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端人才向高端人才的转化。由此可见,大量培养职业技能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对于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扩大文化产业人力资源贮备,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职院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局限
   目前,我国职业技能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主要通过中等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来实现,其中中等职业院校又是培养的主渠道。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对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中等职业院校、尤其是艺术类中等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大量培养职业技能型的文化产业人才。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反映出了中职院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局限。
   第一,教学课程体系有待完善。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开设相关专业的中职院校越来越多,尤其是艺术类中职院校,几乎都已经开设相关专业,甚至已经成为学校的主要专业群。然而,由于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远远落后于办学的实际,相较于传统的艺术类专业,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中职院校大多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有些学校照搬照抄高职、本科院校的相关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丧失了职业教育的特性,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毕业生缺乏市场竞争力,纷纷转行。
   第二,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由于种种原因,中职院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有些学校的师资队伍存在严重的断层问题,不能完全满足办学的实际需要,尤其是对文化产业这样的新兴专业来说,优质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更加突出。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重实践、重技能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仅有高学历未必能适应职业教育对教师全面素质的要求。同时,受制于体制机制的限制,很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文化产业人才难以顺利的补充到中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来。
   第三,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对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学科定位较为模糊,加之扩招因素的作用,各个中职院校对于生源要求不尽相同。有些是作为艺术类专业招生,有的是作为管理类专业招生;同是艺术类招生,也有的招收美术类学生,有的招生表演类学生。生源的不同导致同一专业的学生在文化知识水平和艺术专业素养等方面表现出参差不齐,成材率偏低。而且,不同生源的学生在专业认知和专业认同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分歧,从而让学校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常常陷入“众口难调”的窘境。
   第四,实践教学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而要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实践教学便是重中之重。这一点在文化产业领域,表现的更加突出。但在现实中,中职院校文化产业专业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问题,包括:⑴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有欠科学;⑵校内实训场地及设备不能满足需要;⑶缺少长期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⑷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缺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因为学校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了专业的长期建设投入,但从更深层面上讲,则是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缺乏了解,以及传统的办学理念和落后的体制机制问题,严重阻碍了实践教学的发展完善。而这些问题不解决,中职院校是难以大量培养出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
  三、中职院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途径
   当前,中职院校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总体上还不能适应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对于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用创新的思路去解决这些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应中职院校办学特点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规律的新路。
   针对目前中职院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局限,应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与完善。
   第一,加大办学投入。目前,导致中职院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出现种种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办学投入不足。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争取政府部门加大对所属中职院校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财政投入,尤其是在基本教学条件的建设上;另一方面,中职院校也应该抓住文化体制改制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立足产业链,面向市场,发挥中职院校的智力密集优势,开展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管理咨询等新教育服务项目,从而增强中职院校的自我造血能力。
   第二,打破体制限制,扩大教师队伍来源。长期以来,中职院校的教师来源比较单一,大都是通过招聘高等院校毕业生或系统内其他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调入。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对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往往是上述两类来源的教师在短时间内难以达到的。但由于受到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用人机制的制约,真正具有担当相关课程的教学能力的“业界成功人士”很难补充到中职院校专职教师队伍中来。现在解决这个矛盾的主要方法是聘任其为兼职教师,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兼课教师又往往存在责任心不强、师资稳定性较差等问题,校方对兼课教师也缺乏有效管理手段。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考虑建立“合同教师制度”,既校方与兼职教师签订较长时间的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以期达到“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效果。
   第三,完善教学体系,突出实践课程的中心地位。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中职院校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教学必须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具体而言,就要探索文化产业专业实践教学的多样性。除了传统的认知实习、顶岗实习,市场调研等方式外,还可以给学生创造模拟工作室,让学生从在校期间就开始真实的接触文化产业的工作项目。在课堂教学中则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增加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练习和角色分配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应该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加强文化产业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实践类课程开出率。
   第四,立足产业链整合,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一直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中职院校办学方向的重要要求。但由于文化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而且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较为零散,缺乏与中职院校进行长期大规模合作的条件。这种情况恰恰是当前我国在文化艺术领域由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转型,在教育领域由中等专业教育向中等职业教育转型的“双转型”的客观环境所造成的。对于中职院校而言,这既是挑战,同时也蕴含着机遇。因此,中职院校在处理文化产业专业的校企合作问题时,应该立足于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整合,把中职院校改造成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智力库”、“人才库”和“资源库”,在为文化企业提供优秀毕业生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从而与企业建立起互利共存的共生关系,为校企合作的提供长期、坚实而稳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N]
   [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
   [3]张友臣.关于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忧思.[J]
   [4]成都市文化产业人才建设研究课题组.文化产业的人才支撑体系研究. [M]
  
   作者信息:刘健(1982.1- ),男,天津市人,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文化管理系,讲师,历史学硕士,主要研究:现代化理论与实际、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

标签:初探 人才培养 文化产业 中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