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设问句 > 正文

[徐州汉画像石的装饰艺术]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以其丰富的题材内容、巧妙的造型规律和精湛的雕刻技法向世人展示了成熟期的汉代画像石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堪称汉晚期画像石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对于研究汉史、艺术和社会生活,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本文主要介绍徐州汉画像石装饰图案的艺术表现。
  关键词:徐州;汉画像石;装饰;艺术
  中图分类号:K87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1
  
  一、徐州汉画像石装饰图案的丰富内涵
  徐州地区现存汉画像石数量众多,其装饰图案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现实生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方面。它们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形象、多角度地再现了汉代生活及当时宗教、哲学和审美意识;同时又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了汉代人心目中的神仙世界。根据装饰图案在汉画像石整幅画面中的布局,可将其分为主体装饰图案和边饰图案。
  1、 主体装饰图案题材
  按照内容,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主体装饰图案的题材可分为现实性和非现实性两大类。现实性题材刻画了人间的现实社会,描写了墓主人生前的享乐生活场景;非现实性题材表现的是汉代人想象中的天上神仙世界和表示祥瑞的珍禽异兽。
  (1) 现实性题材及其文化体现
  汉画像石艺术冲破了商周宗教神秘艺术的禁锢,把眼光转向生活自身。关注现实生活,是艺术思想进步的一种体现。
  图1牛耕图现实性题材生动再现了近两千年前的汉代社会,徐州地区出土的属于这类题材的汉画像石中,以“牛耕图”和“纺织图”为重要代表。在汉代,农业和纺织业是生产生活的基础,对当时的经济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牛耕图”(图1)为睢宁县双沟镇出土,是一幅祠堂画像,“画面分三层:上层刻仙人骑鹿、鹿驾云车等;中层刻人物会见,有榜无题;下层主体刻一人正在牵二牛扶犁耕地,身后一儿童紧紧跟随,帮助播种。旁边停放一辆大车,车上装满肥料,车旁一犬伏地休息,有数鸟停在车上,远处还有一人举锄除草,另有一人正挑担走来,给家人送饭。”[1]
  “牛耕图”真实地再现了东汉时期徐州地区的牛耕技术和农业生产的情景。画面中把人物动态刻画的细致生动、惟妙惟肖,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2)非现实性题材及其文化体现
  墓葬形式是体现一个时代人们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方面。一种墓葬形式的背后除了物质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其深厚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等因素。徐州汉画像石主体装饰图案题材刻画了很多神仙和表示祥瑞的珍禽瑞兽。神话类题材主要有“伏羲女蜗图”、“月宫图”、“东王公西王母图”、“四神图”等。
  汉代流行祖先崇拜和泛神崇拜。意识形态以儒家精神理想和道家神仙思想为主,并与阴阳五行、历史神话等交织在一起。在艺术上尤其受道教思想因素的影响,汉人在多种艺术形式中,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和以丰富的想象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奇幻的境界,描画刻绘出死后渴望到达的理想仙境,汉画像石也不例外。徐州汉画像石不仅反映了道家羽化升仙、长生不老的观念,而且还表现出浓郁的神话意识。这表明齐文化的志怪传说与楚文化中的原始巫术之风,对徐州汉画像石的深刻影响。
  2、 边饰图案题材图2宴饮图
  工整的边饰图案是徐州汉画像石的又一特点。边饰图案是汉画像石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汉画像石的主体图案密不可分。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对主体图案的装饰。徐州汉画像石的边饰图案,一般都以“框”的形式分布在图像的两侧、三侧四周。在徐州地区的汉画像石中,由互相重叠的几种单层二方连续花纹带组成的复合边饰大量出现,且几何纹的应用十分广泛。
  早期的画像石,边饰图案并不丰富,一般是以一种图案花纹组成单层二方连续;到了中期,画像石中边饰图案所占的面积也越来越大;到了东汉晚期,边饰图案愈加丰富精美,变化多端,有些画像石的边饰图案所占面积甚至超过了主体图像。画面四周或上、下、左、右边有纹饰的汉画像石在徐州地区约占60%(图2)。
  由于徐州地区和鲁东南地区在地理上南北接壤,又同为淮河北部支流沂、沐、泅水系流域,北有沂蒙山与鲁北相阻,南有淮河与江淮平原相隔,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小区,在人文地理上,又同属于南方吴楚文化与北方齐鲁文化的交汇地带,南北文化交流密切,特别是在东汉时期,两地又基本同属于徐州刺史部管辖。反映在汉画像石的装饰风格上,存在着较大的一致性。但两地南北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又各自形成了一定的地域特点。在装饰图案题材上,徐州因受楚“鬼神文化”的影响较大,反映神话传说及祥瑞的画像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鲁东南。而山东地区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历史故事题材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徐州。此外,门媚画像在鲁东南以表现现实生活的题材为主,而徐州地区则多用神话传说及祥瑞题材。
  二、徐州汉画像石装饰图案的造型
  1.写实与夸张变形相结合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古代,艺术表现的最基本方法就是写实。虽然受到技法和表现能力的局限,但先民的艺术创作在最初总是追求对客观物象的忠实摹写。这在东、西方早期艺术中都是很常见的。在徐州画像石中,写实的手法在刻绘表现墓主现实生活的建筑、车马出行、厄厨、纺织等方面的运用非常普遍。然而艺术又是高于生活的,当时的创作者往往将自己无法把握的自然现象、想象中的神仙境地和现实世界的美好愿望通过一些夸张的手法表现。这些题材的表现,有的因为没有实物直接参照,有的因为需要刻意追求诡秘绮丽,故而往往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
  2.线的灵活运用
  众所周知,西方绘画是用面和明暗素描来表现物象的,而中国传统绘画则是以线条来造型的。汉代是“线条造型”的重要发展阶段。从汉代遗存的壁画、帛画、漆画上,流畅的线条随处可见。汉画像石是一种绘画与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品。它在线描的基础上,广泛使用“阴线刻”、“浅浮雕”等雕刻技法,使画面呈现出介于绘画与浮雕之间的独特艺术效果。人物、动物的形象都由线条勾勒而成,以线条来表现轮廓。对特征和形象的把握与刻画一般也是在以线造型的基础上进行精雕细刻。此外,线条还被广泛用于对物象的装饰上,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这一表现尤为明显。
  3.“以形写神”的表现手法
  以形传神,是中国传统美术的又一重要审美标准。它是指在一定审美理想指导下创作的美术作品,借助造型艺术来传达一定的思想感情,道德观念和哲学意境。徐州画像石艺术生动完美的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中以形写神的艺术风格。如对人物的表现是概念的,多以动作来传情达意。这种高度提炼、概括、象征的表现方式一方面是由于材料和技法的局限,使汉代艺人很难在平面上刻画出物象的细节,例如人物的五官、表情等。所以汉代工匠们只有抓物象瞬间动态的形貌特征,加以取舍和夸张,而将人物、动物固有的自然形态、结构比例关系作为次要的从属方面处理。以表现物象神韵来创造出意味深长的艺术形象,这正是中国传统绘画显著的美学特征。
  三、结论
  总之,徐州汉画像石装饰艺术具有多重的意义、作用和价值,正如著名的艺术学专家张道一先生在谈到汉画像石艺术时所说:“其想象之奇特,结构之巧妙和造型之严谨,标志着我国绘画艺术的成熟,成为中国美术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也是我们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目的所在。汉画像石是汉代文化最有代表的艺术作品之一。一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就是时代精神和人文气质的物化,就是当时代人的精神投射。徐州汉画像石的装饰艺术以其特有的风貌独立于艺术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或许我们对它的解读只是窥豹一斑,但从中领略的汉代气魄却久彻心扉。
  参考文献:
  [1]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2]张万夫:《汉画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9月

标签:徐州 装饰 艺术 汉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