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手抄报 > 正文

各个国家的首都 “北京精神”对首都城市文化发展的意义及路径探析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城市文化作为当前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首都城市建设更是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所提出的“北京精神”,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首都历史文化的特征,更是增强城市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价值追求。因此,践行“北京精神”,成为了发展首都城市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文化 城市文化 北京精神
  一、引言
  2011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在以时代主题为“和平与发展”的背景下,以及大力推进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同时也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环节。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北京精神的提出,无疑给首都的城市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首都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的内涵及特征
  城市文化,是人类进化到城市生活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人格化的凝炼,是人类生活的空间化表达。现代城市文化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物质文化、政治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政治领域的精神现象,是由一定阶级、国家、民族或社会群体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精神文化,是指人类在从事物质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核心载体,同时也是影响政治文化的重大因素,精神文化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引领,三者在城市文化的发展中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高度的凝炼,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它是一座城市由外到内显示出的一种地域性群体的精神,是一座城市文化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1]城市精神对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着高度的战略指导意义。
  城市文化是城市精神的基础,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魅力体现。一个没有精神内涵的城市,即使它再发达,也没有魅力。因此,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是一个城市的内在品质,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根基,是推进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也可以这样认为,城市文化虽然包括了城市精神,但如果没有城市精神,城市文化会显得苍白无力,如果没有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提炼便无章可循。
  北京是著名的古国、古都之地,在世界各国的大都市中世界遗产数最多,文化积淀最深。[2]它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包含了很多历史性的审美因素。北京的城市社会和文化生态是围绕着政治权利、官场生活而建构的,它直接造就了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的高度重合。北京也因此而拥有了不同于中国其他任何城市的庞大的文化创造和文化消费群体。[3]另一方面,北京城市文化又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代表着中国传统城市文化的精神。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城市文化的发展不仅要独具特色,同时也要为其他城市的发展树立良好的旗帜。因此,北京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着力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必须努力营造城市的真正优势――人才聚集、思想汇集、文化交融、制度创新、形象再塑造等城市人文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建设,以实现城市持续发展的源泉。[4]
  三、“北京精神”的提出适应了首都城市文化发展的需要
  北京精神的提出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国际文化作用日益凸显,国内人民对文化需求不断增强,以及中央决定的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不仅是对北京城市特质的高度提炼,更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转型期,为中国的城市文化建设起到了引领及表率作用。
  (一)爱国――首都城市文化发展的基石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全面现代化的发展建设中,都在不遗余力的挖掘、阐述、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各大城市也争相打造“特色城市”、“国际大都市”。可以想象,若没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文化凝聚的后盾,城市文化的建设就像缺少了根基,很难在信息化、电子化的时代不受外来文化的吞噬和干扰,一个城市如果抛弃了其固有的文化传统,绝无可能实现现代化,绝无可能构建和谐社会。北京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以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名著于世,并且历史上曾经历过五四运动,开国大典,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等一系列爱国主义运动。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连接着文化传统与市民的实际追求,融入到了人们日常生活和具体细节之中,最终内化为全体市民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为北京城市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力量。一座城市,唯有高扬爱国的旗帜,并依次指引价值追求,才能形成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城市文化和民族文化,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创新――首都城市文化发展的源泉
  一座城市的文化是其社会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应,文化从最深层次上影响着社会组织的价值取向和市民的行为方式。社会文化体制的核心来源于群体价值观念,价值观念的现实意义体现在社会制度,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必然会有利于制度建设的开拓,因此,文化的体制的创新必不可少。笔者认为,城市创新的文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第一,养成良好的城市创新文化体系,可以塑造一种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尊重人的首创精神,有利于响应培育学习型社会的号召,真正让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是创新文化建设的崇高职责[5]。第二,城市文化的创新,是城市教育部门、政府部门、研发部门等多种社会机构发展与改革的内在驱动力,为文化的交流、信息的共享敞开了大门,更会为市民的生活服务需求提供便利的通道,是激发市民热爱城市的重要途径。第三,城市文化的创新,有利于人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有利于文化事业以及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提高我国文化总体实力以及国际竞争力,这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明确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对创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及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无疑是为城市文化创新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也是为北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标准。
  (三)包容――首都城市文化发展的态度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适应新的社会物质生活方式需求而诞生的文化,起着全面解放人的生产力,引导社会进步的作用。城市文化的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包容性。笔者认为,培育并发展城市文化的包容性,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第一,由于我国当今城乡的二元结构、区域结构的失衡导致的城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使得现代化经济的发展进程在某些方面进一步拉大,造成了城乡同步发展的屏障。农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的,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支持,而农村的发展少不了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观念的改变、文化差异的弥补必不可少,城市的文化必须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接受农村的文化,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居民进入城市,让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农村,实现双赢的结果。城市文化要具有包容性,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立足点。第二,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时代在进步,世界的距离越来越小,西方的文化正在以越来越快的脚步向我们靠近,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逐渐影响着国人的思想,对我们传统的城市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不可否认,近代西方文化的输入对中国城市文化的带动和推引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诸如殖民化烙印、市民对外来文化的依附性和盲目崇拜等心理却一直非常明显,如何去其糟粕,吸收外来精华,是对城市文化包容性的新考验。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进程中,北京需要以这种开放的姿态,尊重多样、包容差异。
  (四)厚德――首都城市文化发展的道德标准
  如何构建新时期的城市文化与城市品质,弘扬传统道德文化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城市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城市发展能为市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文明行文的养成提供物质条件;广大市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文明行文的养成又能提高城市的品味,改善城市发展的软环境,增强城市文化的吸引力。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推动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城市道德建设的有利环境,而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突出城市道德文化建设,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良美德的弘扬与广大,而且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自觉和自信厚德,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文化,更是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当代城市文化的先决条件。
  四、践行“北京精神”,建设首都城市文化
  (一)政府引领,全面推进城市文化的发展
  培育弘扬和实践“北京精神”是首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战略举措,事关首都科学发展的全局。在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中,政府应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第一,坚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方针,自觉地把北京精神全面带入首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公共建设与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地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凝聚开创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强大力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二,确定北京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文化地位不断提升的形势下,认真思考首都文化的定位与发展,将首都的古都文化、多元文化、科学文化、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有层次的结合起来,利用首都文化深厚积淀的优势,带动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的发展[6]。第三,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是提高北京城市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北京市在“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将重点建设全国八大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即全国文艺演出中心、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中心、动漫和网络游戏研发制作中心、广告会展中心、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设计创意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出台了若干促进其发展的政策,势必对北京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第四,加强对市民的教育,提高市民对“北京精神”的了解、认识、认同,同样会增加市民对城市的关心与热爱。
  (二)公共部门协同,结合自身实际发展城市文化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不仅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拥有众多的党政机关、企业部门以及丰富的高校资源,利用这些广阔的资源来践行“北京精神”,是实践“北京精神”的重要途径。第一,部门及企业,应立足本职工作,将自身的实际与“北京精神”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将北京精神与部门发展规划、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形成有特色的部门发展战略和核心价值观,推动本单位的各项事业发展。第二,北京各高校,利用文化资源集中的优势,在学校开展学术创新研究,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课程,针对不同高校的文化特点,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形成北京高等教育的文化圈,努力营造具有首都气息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为首都的城市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后备力量。
  (三)公民社会自觉践行,助力城市文化繁荣
  目前,北京拥有常住人口将近2000万人,再加上相当一部分的流动人口,北京市的居民数可谓是相大巨大。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城市文化以及践行“北京精神”,不仅是北京市政府要加大投入,也对市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第一,把“北京精神”当成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融入个人价值实现与提升过程之中。第二,把“北京精神”贯彻到个人工作于日常生活之中,将个人的举止投足与城市形象相联系,在人际交往中自觉树立“北京精神”,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用知识的力量去打造城市建设,为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建设学习型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1]白一.城市精神――城市文化之韵[J].《雕塑》,2008年,第04期.
  [2]朱耀延.北京文化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第261页.
  [3]鲍宗豪.城市的素质、风骨与灵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8页.
  [4]鲍宗豪.城市的素质、风骨与灵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页.
  [5]严昭柱.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M].《求是》,2003年,第08期.
  [6]孔繁敏.努力推动文化北京的形象建设.《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07~2008》.
  
  参考文献:
  [1] 白一.城市精神――城市文化之韵[J].《雕塑》,2008年,第04期.
  [2] 朱耀延.北京文化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第261页.
  [3] 鲍宗豪.城市的素质、风骨与灵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28页.
  [4] 严昭柱.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M].《求是》,2003年,第08期.
  [5] 孔繁敏.努力推动文化北京的形象建设.《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07~2008》.
  
  作者简介:雷震宇(1988―)男,汉族,山西太原人。工作单位:首都师范大学。2011级研究生,政法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政治学原理。

标签:探析 北京 文化发展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