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暑假作文 > 正文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在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点

时间:2019-02-0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生具备高度的人文素质,这样才能肩负起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历史重任。目前高校普遍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在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 大学生 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11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中的各门课程都具有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肩负着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务的主要课程,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知识体系、方法论体系和价值观体系的集中体现,因此它在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也就表现得最为突出、重要。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理论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严肃的科学,是一门科学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科学的艺术的整体”或“一整块钢板”。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内容之一。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意识观、无神论观点、实践观点、辩证发展的观点。这些观点所阐述的人的本质和人性观点是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理论前提。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上述这些观点时自觉地去促使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
   具体做法是,要使学生真正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和意识的观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牢固地树立起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规律性的思想认识,从而进一步树立起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自觉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崇尚真理、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蒙昧主义的科学精神。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思想教育对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科学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起源、社会功能、发展规律等问题;说明了宗教中的神是人们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社会发展水平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面对强大的、异己的自然力和社会力,为了获得面临困境时的精神支柱,把自然力和社会力人格化、进而神化的结果;宗教后来的繁荣和发展又是与历代剥削统治阶级的扶植、利用分不开的。在当前世界和我国普遍出现所谓“宗教热”现象的情况下,无神论教育对大学生真正形成科学世界观的科学精神,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教育对科学世界观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任何成功的实践必然要求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基本原理。它表明,人们在实践中一旦违背真理尺度,就会发生错误,从而导致实践的失败。所谓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自觉遵循真理尺度确保实践成功而逐渐形成、升华出来的一种实事求是、严谨求实、坚持真理的自觉意识。
   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人的本质和人性理论的教育来实现的。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自觉地遵循价值尺度确保实践成功而逐渐形成、升华出来的一种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自觉意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性的学说,深刻揭示了人的社会性,揭示了个人对社会、他人的依赖和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合作关系。引导学生自觉认识这一点,必然有助于他们形成人文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人的本质和人性观是引导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实践精神的理论根据。人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自觉的活动,实践是人高于动物而能够成为世界主人的根本特点。因此,根据对客观规律和人自身需要的正确认识,自觉地改造一切不如人意的外部环境和事物,是人的独特品格、能力和基本要求。所以,实践精神构成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践精神要求人们面对困境、逆境,不是逆来顺受、苟且偷安,而是积极改造、努力创新、发展自己、争取未来。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辩证的发展观是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辩证批判精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告诉人们,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批判性的。这是因为,人们的实践目标是对现实的观念批判,而人们的实践活动则是对现实的实际地、物质性地批判。实践的批判性决定了人们必然总是以批判地眼光和思想观念去面对现实。这是人们之所以会具有辩证批判精神的最深刻的根据。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发展观告诉我们,世界总是运动变化的、发展着的,现实的一切都不过是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辩证批判的思想和不断观念创新的方式去观察和思考,才能使我们的思想认识跟得上世界的不断变化而永葆其现实性、真理性。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理论根据
   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工作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体系的根本理论依据。其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是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价值学说深刻揭示了价值、价值认识、价值观的本质和特征,为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理论前提。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价值是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价值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具体的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等。而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这种客观现象的一种认识。所谓价值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根本性问题的,具有高度普遍性、概括性和广泛社会性的价值观念或价值观念体系。因而,价值观也是一种具有客观性的认识,也就是说,价值认识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价值观是以正确的世界观和相关真理为根据确立起来的,是经过人们长期社会实践检验而被证实是对社会生活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价值观。因此,我们必须使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保证实践获得成功,才能创造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生。其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必然性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能否引导大学生树立起这种理想信念是高校教书育人工作成败的关键指标。从方法论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作为一种价值认识,一种价值观,它的树立有赖于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真理的阐发。因此,这种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在于向大学生阐发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必然性的理论,说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向大学生进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理论教育,说明资本主义由于自身的矛盾必然会走向自我否定的道路而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向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通向理想境界的必由之路的教育,从而促使他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其三,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理论和关于人的本质、人性的思想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人生观和集体主义道德观的理论根据。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个人的短暂人生对于人类漫漫历史长河的意义的思考。由于人的本质是社会性和实践性的辩证统一,人是社会的人、历史的人,因而人的价值就在于一个人一生的实践活动对于他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那些由于自己的生命和实践而使得他人和社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的人,就是有价值的人,反之则是没有价值的人。由于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在一般条件下,人们在为他人、社会造福的同时,也会由于获得他人和社会的回报而使自身的需要得到满足,使自身得到发展。由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集体、社会的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个人只有在集体和社会的发展中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条件和空间,因而倡导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正是一种从理论上符合逻辑,在实践中能够实现且毫无弊端的价值诉求。同样道理,集体主义道德观也因此正是这样的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其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自由观是帮助大学生形成以真善美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健康、积极的审美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观告诉我们,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做到了主客体、主客观的一致,即达到了真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又获得了实践成功满足了人的需要,即达到了善的境界时,人们就会进入一种相对自由的状态,这时人们会油然产生一种对自身智慧和力量的欣赏和赞美的愉悦感情,这就是美。因此,真正的美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是以实践中实现了真和善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可见,美在本质上表示的是人的智慧、力量、文明和进步。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培养大学生的全面能力的理论基础
   原理课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由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的思考方法、历史的和逻辑的相统一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和综合辩证统一的方法、科学抽象的方法、系统论的方法、从后思索的方法,等等,都是培养大学生全面能力的理论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帮助青年形成健康人格、心理的思想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性的观点、关于理性和非理性关系的观点、关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关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等理论是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人格的重要理论依据。
   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主要是由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理性所支配的。虽然人的心理、人格主要表现为人的非理性层面的精神活动,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人的非理性的精神活动往往是理性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是深受理性因素影响的。所以,一个人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人格,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由他的心理、生理因素所决定的,其实一个人理性层面的价值观和思想方法深刻地影响着他的心理、人格的实际状态。这是由于人是社会的人,人在特定社会环境、实践活动、文化条件下的所形成的理性层面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等社会性的精神因素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基本品格和个性特征。
   因此,培养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人格,必须以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为主要内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尤其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能够真正摆正个人和他人、社会的利益关系,同时,再辅以心理调节、人格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成效。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具备现代化的全面素质方面起着其他任何学科教学所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这是我们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云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机理和科学要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人民出版社,2003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周济.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

标签: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人文 素质